孙玉梅
牙周炎的主要病因是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一种慢性炎症,在我国发病率极高。发病年龄多以35岁后较为多见[1]。初期炎症局限于牙龈位置,可称之为龈炎,若龈炎未能及时治疗处理,炎症即可由牙龈向深层组织扩散到牙周膜、牙槽骨及牙骨质进而发展为牙周炎。该病由于早期多无明显自觉症状,而极易被例们忽视,但长期的炎症未得到及时处理,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出现,最后造成多个相邻牙齿拔除,甚至发展为全身炎症,造成严重的后果。以往对于牙周炎的治疗多采用抗生素治疗,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迅速发展[2],更多的中药被应用在了许多慢性疾病的治疗中,本研究现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对其进行常规抗生素及抗生素联合清胃散加味,分析两种方法治疗牙周炎的疗效情况,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8月间来我院口腔科就诊的牙周-牙髓综合征患者共计132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66例,男32例,女34例,年龄17~76周岁,平均年龄(43.21±21.54)周岁;对照组66例,男33例,女33例,年龄18~95周岁,平均年龄(42.98±20.83)周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内容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进行,且患者或家属均同意签字同意入组。
入组标准:入组患者均满足《国际牙周疾病分类标准》中慢性牙周炎的诊断标准[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牙周水肿、充血或糜烂;患牙≥2颗;牙周深度降低≥4 mm;患者无伴发其它心、肾等重要实质器官病变;无替硝唑或清胃散加味成分过敏者。
排除标准:患者并发口腔额面部肿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患者存在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或感染性疾病;一般状态不能完成实验或药物过敏者。
对入组患者均进行基础的牙周治疗,清洁口腔,除去口腔内牙菌斑及牙石,应用3%浓度的双氧水冲洗牙周袋,调整咬合,使根面平整,首先拔除不利于修复的较为严重的牙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方法的治疗。
对照组患者口服替硝唑(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2153,规格:250 mg×12粒),每日两次,每次500 mg,15日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两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清胃散加味进行治疗,清胃散加味配方如下:黄连(炒)15 g、生地黄15 g、牡丹皮12 g、当归12 g、升麻15 g、鱼腥草12 g、甘草6 g;若患者有口干咽燥的病症,需加玄参12 g、知母12 g;若患者牙龈出血严重,需加白茅根12 g、小蓟12 g;溢脓口臭者加黄岑12 g、石膏12 g;若便秘者,加大黄12 g。以上药物均煎煮500 mL,每日两次饮完,15日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两个疗程。
观察指标:两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牙周指数和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
疗效评价标准:治疗效果:若症状消退或明显好转,牙周袋深度下降2 mm以上,记为显效;若症状有所好转,出血有所改善,牙周袋深度下降1~2 mm,记为有效;若症状未好转甚至加重,记为无效。牙周指数包括牙周袋深度及牙龈出血指数,牙龈出血指数由轻到重分别记为0~6分。不良反应包括腹泻、皮肤过敏、呕吐及纳差等。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并运用χ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4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4.85%。总有效率的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33,P=0.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观察组治疗后相比治疗前的牙周袋深度及牙龈出血指数均降低(t=19.788;9.746,P=0.000;0.000),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前的牙周袋深度及牙龈出血指数均降低(t=6.618;2.944,P=0.001;0.004),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治疗后两组牙周袋深度及牙龈出血指数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4.337;10.245,P=0.000;0.000),具体情况如下表2所示。
观察组出现腹泻3例,皮肤过敏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8%,对照组出现腹泻4例,皮肤过敏3例,呕吐5例,纳差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7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17,P=0.042)。
牙周炎,又叫牙周病,通常指包绕牙齿牙根周围的牙槽骨,以及牙龈软组织等出现炎症感染,进展为牙龈红肿。早期患者可出现刷牙时易出血、牙周肿痛等症状,而后出现牙槽骨平面降低、吸收,进而导致牙齿松动,牙周袋或牙周位置出现溢脓,说明牙槽骨已出现吸收的情况,若出现以上症状,且未及时治疗,则会导致牙周间隙变大、牙齿松动、牙齿移位,直至出现脱落。牙周炎的病因有很多种[5],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青少年性牙周炎,由于自幼对牙齿的清洁不及时,以及摄入过多糖类,造成牙周部位易出现炎症[6]。糖尿病或一些基因易感因素也是牙周炎的易感因素,定期的洗牙及每天至少2~3次的清洁刷牙都是预防牙周炎有效的方法[7]。
目前临床对于慢性牙周炎的治疗多采用替硝唑治疗,替硝唑属于第二代抗厌氧菌、抗滴虫药,主要用于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十二指肠溃疡及治疗厌氧菌的感染,如口腔科牙科的相关疾病[8]。在中医学中,慢性牙周炎属于胃内积热,热火循足阳明经上攻所致,因此该病治疗需要在西药消炎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止痛缓急药物进行治疗[9-10]。清胃散加味作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良方,有记载表明其在口腔疾病中的良好应用效果,方中包括生地黄、升麻、牡丹皮、当归、黄连、犀角、连翘、甘草等,以上药物配伍使用可以达到止痛、缓急、清热、解毒之功效[11-12]。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情况比较表
表2 两组患者牙周指数情况比较表 (±s)
表2 两组患者牙周指数情况比较表 (±s)
?
本研究应用替硝唑联合清胃散加味治疗慢性牙周炎,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情况。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牙周袋深度及牙龈出血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替硝唑联合清胃散加味治疗慢性牙周炎效果明显,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并且各项牙周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可加快炎症消散,缓解临床症状,并且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