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刚 王东方 刘智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身心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其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酗酒、高尿酸血症、精神因素等。代谢紊乱综合征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混合血脂异常、胰岛素分泌过多、糖耐量减低、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是关键因素[1]。在上述综合因素作用下,冠状动脉发生脂质沉积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管腔狭窄;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导致红色或白色血栓形成,导致管腔完全或不完全堵塞,从而造成心肌缺血或坏死。这是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之一。这种疾病在40岁以上的人中更常见,在男性中更为常见。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冠心病发病率增高。吸烟者冠心病患病率是不吸烟者的5倍,且与吸烟量成正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直接开放闭塞冠状动脉,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的机械性方法,是恢复冠脉血流量最直接、最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之一。为了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探索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效果。
入组本院收治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共70例,入组时间2018年1月—2019年1月,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男/女:21/14,患病时间短3年,长13年,平均患病(5.21±1.21)年。年龄61~78岁,平均(65.27±2.21)岁。观察组男/女:22/13,患病时间短3年,长14年,平均患病(5.45±1.45)年。年龄61~76岁,平均(65.12±2.56)岁。两组统计学比较显示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患者临床上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历完整。(2)患者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愿意承担相关风险。排除标准:(1)合并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肿瘤性疾病的患者。(2)既往参加过类似研究的患者。(3)合并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重度躁狂等严重精神障碍性疾病的患者。(4)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需要紧急抢救处理的患者。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单纯根据临床规范采用药物进行长期治疗。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狭窄以及病变的状况,并常规穿刺桡动脉和股动脉,延伸导丝到狭窄病变处远端,给予球囊导管送入后扩张病变狭窄部位,并给予支架置入。术后给予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120035,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75 mg)每天75 mg服用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30078,生产企业: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规格:100 mg)每天100 mg服用。皮下给予低分子肝素(国药准字H20060190,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 mL:5 000 AXa单位)0.4 mL注射,术后持续用药7天。之后长期给予氯吡格雷每天75 mg服用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100 mg服用。
比较两组纽约心功能分级降低两级时间、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水平、室壁运动积分、左室舒张收缩末期最大内径;比较治疗后患者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各项生存质量评分[1];比较治疗后的血清学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介素-2;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纽约心功能分级降低两级,心功能指标接近正常,血清学炎症消失,症状体征消失,对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有效:纽约心功能分级降低1级,心功能指标好转,血清学炎症减轻,症状体征改善,对生活质量存在较小的影响;无效:病情无明显改善。100%-无效率=总有效率[2]。
采用SPSS 26.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纽约心功能分级降低两级时间(10.21±1.01)d短于对照组相应的指标(15.56±2.91)d,t=10.275,P<0.05。
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水平、室壁运动积分、左室舒张收缩末期最大内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改善程度,P<0.05。如表1。
治疗后观察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各项生存质量评分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改善程度,P<0.05。如表2。
表1 治疗后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水平、室壁运动积分、左室舒张收缩末期最大内径比较 (±s)
表1 治疗后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水平、室壁运动积分、左室舒张收缩末期最大内径比较 (±s)
?
表2 治疗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各项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2 治疗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各项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s)
?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学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介素-2比较,对照组分别是(27.13±3.21)mg/L、(59.13±8.91)ng/L,观察组分别是(27.18±3.24)mg/L、(59.21±8.78)ng/L(t=0.065、0.038,P > 0.05),而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学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介素-2(10.56±1.21)mg/L、(34.56±3.21)ng/L低于对照 组(16.56±2.26)mg/L、(44.81±5.67)ng/L(t=13.847、9.307,P < 0.05)。
观察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疗效94.29%(33/35)高于对照组74.29%(26/35)(χ2=5.285,P<0.0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逐年增多。传统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并发症和复发率高[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价值。越来越多的研究[4]表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据报道[5],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另有报道[6]称,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和短期死亡率是非老年患者的2~5倍,心脏事件发生率是非老年患者的1.5~3倍。原因分析可能是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并发症较多、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比例较高、病变复杂、血管钙化严重、血管脆性等因素;虽然PCI术后血流和心功能恢复显示手术成功,但不能改变左室重构、心肌老化、其他脏器功能障碍等因素会影响患者预后。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有32年的历史。它不需要全身麻醉。通过外周动脉穿刺,在X线引导下从管腔切开狭窄的冠状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比手术治疗更可靠、快速、直接,风险明显低于旁路移植术,术后2~4天可恢复一般日常生活。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介入治疗[7-8]。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扩张狭窄区域,通过导丝球囊将支架置入心肌狭窄处,从而有效缓解冠状动脉狭窄,改善心肌供血。随着心导管技术的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检查和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它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和治疗方法之一[9-1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创伤小、痛苦小、疗效好的治疗冠心病的新技术,目前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为基础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已迅速发展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外周PCI能有效缓解冠状动脉狭窄,从而缓解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12-14]。但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侵入性治疗技术,具有一定的手术风险。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有效的术后护理对减少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中最大的问题是不可逾越的再狭窄,这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15-18]。
本研究的成果中显示观察组纽约心功能分级降低两级时间、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水平、室壁运动积分、左室舒张收缩末期最大内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各项生存质量评分、血清学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介素-2、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于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血清学指标和改善患者心功能,促进患者生存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