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诗 伟
(淇县中医院 鹤壁 456750)
我国的高血压患者居多,疾病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及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为主要特点,是由基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1]。随着病程的延长,长期处于高压水平会损伤患者的身体多器官,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子,其是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的危害程度与其血压水平存在直接关系[2]。缺血性脑卒中(IS)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高血压是该种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种疾病一旦合并,会增加疾病的危险程度,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可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3]。就疾病的发展态势可知,高血压可通过控制血压水平,使其维持在安全范围内,能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再住院率,减轻患者及家庭的负担[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建议,IS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优先选择某种降压药物,明确提出两种疾病合并需要优先选择降压药物,明确提出IS合并高血压服用降压药物的适应证[5]。目前临床关于IS合并高血压的药物治疗现状尚不明确,但了解目前药物合理使用情况有利于贯彻指南,合理使用降压药物,使得疾病得到良好控制,降低IS复发及死亡率。为了解我院降压药物合理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下面收集我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I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其服用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其药物合理使用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I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一般资料:男121例,女79例;年龄30~83岁,平均年龄(50.23±6.23)岁;户籍:城市78例,农村12例。
采用WHO药物统计方法合作中心推荐的DDD分析方法,用药频度(DDDs)为总用药量/每日限定剂量(DDD),药物利用指数(DUI)为DDDs /用药总天数,DUI<1表示合理用药。
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血糖、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及出院时降压药物使用情况从病历获取。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20.0软件系统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平均数±标准差数据资料行t检验,多组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影响IS合并高血压患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的因素采用Logtisic线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调查显示,我院使用的降压药物排列首位的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其次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研究结果显示,9种降压药物DUI低于1,仅富马酸比索洛尔片DUI高于1,可见本院降压药物使用基本合理,见表1。
表1 排名前10 的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
研究得知,200例IS合并高血压患者,出现20例用药不合理的情况,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低、独居均是影响IS合并高血压患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的影响因素,见表2。
表2 影响IS合肿瘤并高血压患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的单因素分析
高血压是IS发生的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可引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多数IS合并高血压患者出院时对降压药物的应用情况了解不足,常出现用药不合理的情况。本次研究发现, 9种降压药物DUI低于1,仅富马酸比索洛尔片DUI高于1,可见本院降压药物使用基本合理。本次研究发现,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低、独居均是影响IS合并高血压患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的影响因素。文化程度低:IS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大多为老年人,其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较低,对疾病知识认知有限,获取疾病知识的途径有限,患者依从性差;家庭收入低:家庭收入低,家庭负担重,长期药物治疗经济压力大;独居:患者独自居住,缺少人监督,而老年患者长期缺少陪伴易产生消极心理,不积极服药。
综上所述,IS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使用基本合理,血压情况控制较好,但仍需加强合理规范用药管理,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