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菊
(厦门市中医院,福建厦门361009)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心血管内科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疾病主要以心排血量减少、心肌收缩能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等为表现,是多类心脏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后最终发展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此时有可能会导致血液淤滞,不仅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同时还可造成多种合并症[1]。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差、病情长,目前已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加之疾病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不高,情绪低落现象较为普遍,因而临床需在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干预,以缓解不良情绪,降低疾病损害,提高生活质量。为探索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心理情绪、生活质量的作用,我院特以收治的96 例慢性心力衰竭为对象进行全面评价,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研究时间是 2018 年 11 月至 2019 年 11 月,以我院内科收治的96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对象进行探究,以方便抽样法平均划分成两组,包括参照组48 例与研究组48 例。参照组年龄55-84 岁,均龄(69.57±2.64)岁;男女比是 26:22;患病 1-8 年,平均(4.57±0.95)年。研究组年龄 57-82 岁,均龄(69.51±2.78)岁;男女比是 25:23;患病 1-8 年,平均(4.53±0.99)年。两组年龄、男女人数、病程等基线资料经专业数据处理软件分析后,确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入组96 例患者均为自愿,且与我院签署同意书;(2)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确诊,病情和《慢性心衰指南》的相关标准相符合[2];(3)研究获得了我院伦理委员会支持。
排除标准:(1)合并存在恶性肿瘤;(2)急性期发作;(3)严重器质性疾病。
1.2.1 参照组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告知患者病房号,监测体征变化及病情变化,简单告知疾病情况,并维持良好病房环境,出院时告知注意事项与复查时间[3]。
1.2.2 研究组 (1)成立个性化心理护理小组。组织我院心内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培训,主要培训重点为个性化心理护理,的含义、方法、效果等,保证护理人员可良好掌握护理内涵,同时通过考核选择成绩优异的护理人员(4 名)、护士长(1 名)、责任护士(2 名)成立个性化心理护理小组[4]。(2)健康宣教。在临床护理中,健康宣教具有重要的作用,宣教目的为纠正患者对于疾病的错误认识,继而有效控制疾病,恢复健康。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情较长,疾病危害较大,需长期进行治疗,若患者对于疾病认知不全面,不仅会影响治疗依从性,同时还可增加治疗难度,难以有效控制病情。对此,护理人员应根据心力衰竭实施宣教,宣教方式主要为视频、健康手册、QQ、微信、公众号等,以便于顺利进行护理干预[5]。(3)及时采取SAS 与SDS 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掌握情绪动态变化,耐心回答患者疑问,消除心理顾虑,使其良好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叮嘱家属充分关心患者,给予良好的情感支持,通过鼓励、关心患者,尽量避免出现消极情绪,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提升信心[6]。
1.3.1 生活质量 在护理结束后采取SF-36 量表评价生活质量,包括情绪角色、躯体角色、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肢体疼痛等,分值与生活质量为正相关。
1.3.2 心理情绪 分别在护理前后进行评估,包括抑郁和焦虑2 个方面,抑郁情绪采用SDS 量表分析,分值越高,抑郁情绪越严重。焦虑情绪采用SAS量表分析,分值越高,焦虑情绪越严重。
表1 中的生活质量数据显示,研究组和参照组间的情绪角色、躯体角色、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肢体疼痛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中两组心理情绪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的SAS 与SDS 评分在护理前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估比较(±s,分)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估比较(±s,分)
组别研究组(n=48)参照组(n=48)t 值P 值躯体角色82.27±4.64 79.37±4.63 3.0651 0.0028社会功能80.02±3.75 78.15±3.89 2.4106 0.0179心理健康87.74±3.36 85.32±3.65 3.3795 0.0011肢体疼痛89.15±2.23 87.13±2.27 4.3980 0.0000情绪角色91.14±2.64 88.67±2.75 4.4890 0.0000
表1 两组心理情绪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心理情绪评分比较(±s,分)
组别研究组(n=48)参照组(n=48)t 值P 值护理前57.28±3.59 57.26±3.65 0.0270 0.9785护理后44.24±3.16 47.45±3.54 4.6867 0.0000护理前48.64±4.69 48.62±4.38 0.0215 0.9828护理后31.64±2.42 34.36±2.83 5.0608 0.0000 SASSDS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病控制不佳后发展的终末期阶段,发病原因是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出现障碍,致使心脏无法排出静脉回心血量,进而造成心脏循环障碍。该疾病主要以腔静脉淤血、肺淤血为表现,致死率较高。发病后,患者心理情绪可快速变化,疾病损害较大,为降低疾病损害,改善生活质量,应在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干预[7]。
有关研究表示,严重负性情绪可造成心理应激反应,从而导致内分泌发生紊乱,增加了心脏压力以及情绪损伤,直接影响了生活质量。通过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有利于医护人员掌握患者情绪动态变化,从而及时消除影响疾病恢复的不良因素。成立个性化心理护理小组,能够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性,保证护理质量,同时还可保证护理实效性[8]。以患者情况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能够纠正患者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错误认识,同时还可获得家庭支持,提升幸福感,有利于不良情绪的改善,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心理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高质量的护理模式[9]。
综上所述,慢性心衰的特点是预后差、病情重、病情长,鉴于上述特点给予患者个性化心理护理,可有效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对改善心理情绪以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