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燕燕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创意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浸润式融入教学过程中,以园林艺术为载体不仅使之得以延续和发展,无形中让学生运用传统文化内涵提升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浸润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相应情境而使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方式[1]。本文以《园林艺术学》为例将传统文化浸润式教学方法融入人才职业培养过程中,探索具体内容及实施路径。
中国古典园林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当下能真正读懂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人越来越少,更何况将传统园林设计手法运用于当下设计中去更是少之又少。《园林艺术学》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是后续其它设计类课程的理论性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先导性课程,更是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首先,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养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艺术类学生,传统文化又晦涩难懂,而学生正处于一个信息“短、平、快”的时代,对其学习热情不足;其次,部分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不够或传达不到位,往往着眼于技能知识的传输,文化性内容较少,而传统文化本身内容上较为含蓄,表达上无标准答案,需要教师的个人理解及文化涵养影响、启发学生;最后环艺作为设计类专业,以培养未来设计师为主要目标,无论是专业诉求还是职业发展都要求培养具有较深厚的人文素养,而具有人文气息的作品才具有思想内涵、文化底蕴,才能从内容、内涵上征服人,而不仅是视觉上的艺术美。
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中国园林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造园手法,形成了自己的园林体系和文化之粹[2],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更是中国自信面对世界的基石[3]。挖掘中国园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弘扬中国园林文化,对于大学生坚定我国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4]。同时中国古典园林具有诗画情趣和意境蕴含的特点,在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一定程度上浸润学生心灵,无形中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其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促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理解、传承和发展。
“传授”即在教授学生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文化的传播和浸润,要求教师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下创造力的意识和责任。通过文化浸润课程内容调整及教学方式改进,由教授课程硬件内容——知识技能的单一教学模式转向传授课程软件内容——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多重教学模式,形成以文化为魂、应用为导向、多重互动、多方文化浸润式模式。
《园林艺术学》课程中加强文化和艺术的内容,通过纵向时间维度上各时代园林类型特点及横向维度上不同地区中西、中日园林艺术对比,让学生全面了解传统园林文化,以园林为载体,强化园林艺术和园林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增强环艺学子基于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和以古为鉴的创新能力。以园林文化为切入点,可将其融入后续的设计类课程,使传统文化在当下的设计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使学生作品乃至今后的职业作品有文化底蕴和生命力,以园林文化为媒介,各课程之间加强了衔接性,内容得到自然发展。
以文化浸润为核心,通过对《园林艺术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标准等方面调整,形成以文化为魂、应用为导向、多重互动、多方文化浸润模式,力求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性效果。学生在园林殿堂中真正品味园林之美、赏析园林文化、懂园林艺术之道,能以古为鉴运用经典艺术理论和设计手法,传承优秀传统园林文化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使中国园林艺术散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通过对园林经典代表进行全面赏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园林美、园林美的具体表现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如何去创造园林美。在整个课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将园林美学文化嵌入其中,提升学生鉴赏美、分析美的能力,培养学生传统美学素养。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美、建筑美、生活美、艺术美、社会美高度融合有机体。园林艺术与其它姊妹艺术相互交融[5],如园林与诗文、画理、建筑、碑刻、戏曲等。通过各艺术文化关联性的讲解,加上教学方式上渐进式、渗透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文化浸润,让学生心领神会中国园林文化精髓,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民族文化自信。
园林艺术是造园家们凭着高度的智慧和才华,经过艺术的剪裁和提炼,在有限的空间里造就出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色的经典艺术[6]。学生在懂得品鉴园林美、领悟园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掌握园林美的法则及造园原理,并能将经典艺术手法运用到当下的设计中,传承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之道。
将浸润式教学有机融入《园林艺术学》课程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之道并运用基本设计手法与当下设计中,以“一个核心、三个阶段、四种方式”展开,具体如下。
将浸润式教学融入到《园林艺术学》课程体系及教学过程中,包括每个章节内容上的调整及方法的选择,以此为核心进行调整。其中在教学内容上,现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园林艺术概述、园林四大要素、园林色彩及构图园林绿地类型,整个课程体系偏向于较为农科性质的园林技术知识点的传授,艺术性及文化性不够突出。优化课程内容,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度,为后续设计类课程做好铺垫,本次改革将侧重点放在中国园林艺术特点及赏析,园林艺术性、文化性、发展性上,更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设计思维导入,相较之前内容更有针对性,更注重文化性,更侧重文化传承。课程内容调整为以文化为魂、应用为导向、多重互动、多方文化浸润模式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见表1。
表1 文化浸润模式体系课程
(1)课前准备:在教学改革实施前,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部分调整,侧重点主要放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点及赏析、中外园林对比、园林审美和园林文化及现代继承发展探讨之上。实施之前调整授课计划,补充新的具有现代社会适应性的新中式景观作品案例。安排学生课下查阅的传统园林及现代景观中的传统文化资料等内容,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课程共享资料库,进行中国园林文化不定期进行内容补充和课下学习要求。
(2)课中实施: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包括社会审美、艺术追求、思想境界、诗词歌赋、画入园林、情境交融、艺术手法等多方面的内容。探讨含蓄的、艺术的、情感的、意境的中国园林在当今的适应性和发展趋势问题,通过中西、中日园林特点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自己来探讨在当下中国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性及其方法。从经典传统园林作品中探讨设计思维方式,通过社会史观的思维导入让学生来总结中国园林艺术审美需求的变化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在课程中采用内容讲解、案例分析、学生讨论、现场考察、心得分享、辩论总结等多样的方式进行。
(3)课下补充:此次课程教学改革,除了课程上的内容外,课下学习及任务也是配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早期向大家推荐经典园林作品和设计大师,要求大家课下查阅资料并进行选择性抄绘;课程中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准备中日、中西园林艺术和园林文化对比及现代适应性辩论,课程开始时向大家公布资料库内容共享方式,资料库中相关传统文化知识链接,拓展的影像资料等,还可让学生将自己见到的优秀案例,学习心得等上传至供大家分享。让大家不仅仅在课程上学习,课下碎片化时间也可以学习。
(1)语言熏陶:语言是联系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重要媒介。通过风趣幽默、富有内涵的语言表达增加课堂气氛,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将较为隐晦、含蓄的园林文化内容传达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共鸣,沉浸于园林意境之中。
(2)活动渲染:针对不同课程内容开展不同教学活动,如学生对课前问题的探索讨论活动、对古今中外园林的鉴赏活动、对不同园林类型的辩论活动等,甚至可让学生参与活动评价及打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文化精髓浸润于活动体验过程中。
(3)情境体验: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园林案例对其从时代背景、相地、立意到各景点意境进行深刻剖析讲解,在课后让学生对其进行平、立、剖图抄绘理解,引导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身临其境感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设身处地的理解园林艺术如此设计的精妙之处。
(4)情感浸染:充分加强内容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前者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发展影像、声音、图片等资料将课程内容形象化、直接化,让学生从多感官上感受园林的魅力,增强对园林文化的情感;后者教师以自身情感为导火索,引导学生表达情感,实现情与景的情感互动,拨动学生的文化情感之弦。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时代、国家各层面的共同需求,也是发展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立足中国园林,浸润式教学,多样形式介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传统美学素养,弥补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薄弱的短板,归纳总结传统造园手法,古为今用,培养基于传统文化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