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琳
摘 要:文旅融合时代,研学旅行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实现文旅创新融合服务的主要切入点。本文在分析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的理论基础、资源基础以及建设路径全面开展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提升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水平,打造成富有吸引力的文旅融合场所。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研学基地;文旅融合
研学旅行是以中学小学生为服务对象,以集体旅行学习为载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為目的,依托丰富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游学。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场所,依托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智慧舒适的文化空间优势,弥补了当前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建设的短板,文旅大融合的时代,公共图书馆建设研学旅行基地恰逢其时。
1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的理论基础
1.1法律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公共图书馆有资源有场地有义务按照平等、开放、共享的要求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其中明确提出,应当设置少年儿童专门区域,根据少年儿童特点配备专业人员,并为学校开展有关课外活动提供支持。
1.2政策指导
于“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公共图书馆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要求深入推进大众旅游、智慧旅游,促进红色旅游与研学旅游的融合发展,开展国家级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推出一批主题鲜明、课程精良运行规范的研学示范基地。
1.3服务理念
无论是国际图联的《公共图书馆宣言》还是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图书馆服务宣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一致的,人文关怀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最高理想境界。《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还将“激发儿童与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列入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十二条核心条款之一。
2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的资源基础
知行合一作为学习的境界,公共图书馆以自身的空间基础、丰富的馆藏、交叉学科背景的馆员、精彩的社会活动等为依托,以配合开展中小学社会教育为导向,根据开展研学的目的与规范,建设研学基地,可以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以馆化人、以馆开智、以馆育人的社会功能。
2.1资源基础
公共图书馆法中要求,撑到好社会教育的职责,还决定公共图书馆特有的文化氛围,以及提供丰富的馆藏资源。公共图书馆顺应科技的发展潮流,引进的虚拟现实技术、5G技术资源可丰富智慧图书馆的互动与体验。以研学旅行的活动方式充分挖掘图书馆特有馆藏资源、地方历史文献资料,建设有深度有地域特色的研学旅行基地,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
2.2空间基础
《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中指出,“规模适当,容量应能满足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需求”的场所条件相符。公共图书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公共图书馆被称为教育的“第二课堂”,作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场馆,为智慧舒适的空间,公共图书馆为研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场馆的建筑规模、造型设计、楼层布局规划以及智慧系统等建筑空间构造,蕴含建筑理念赋予的精神内涵,具备参观研学游览的空间基础。
2.3实践基础
2018年,国家图书馆与海淀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合作举办首届研学旅游推介会。来自文旅领域的专业人士,围绕研学旅游相关政策、研学课程设计、人员培训等内容展开分析讨论,共同探索研学旅游创新发展道路。国家图书馆作为教育部首批研学实践基地,推动旅游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交流融合,丰富面向中小学生群体的“研学游”文化内涵,是贯彻落实“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
3公共图书馆研学基地建设路径
3.1解析风险评估需求
公共图书馆目前开展的类研学旅行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参观及知识授课形式为主,缺少自主合作探索、实践项目及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无法拓展文旅融合的研学深度。而且,学生群体中存在年龄与年级的差别,对知识获取和信息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和研学内容不能完成学生的教育目标。此外,个性化需求和地域特色研学活动缺失,很难激起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兴趣,研学活动效果不理想。
3.2搭建公共图书馆实践基地体系架构
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建设服务基地,要以制度约束服务行为,形成长效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形成科学的管理规章,明确各岗位、工作人员、工作环节的职责范围,明确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的流程、业务衔接和服务目标,将研学服务有条不紊地落到实处。同时,研学产品应具备趣味性、互动性和教育功能的特征,以满足中小学生日益增长的研学旅行需求,设计丰富优质的研学旅行产品。
3.2.1建立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安全管理制度
学生安全是保证研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学校、学生及家庭对研学基地的最重要的关注点。制订安全预警机制、消防评估制度、安全培训制度、风险监测与应急预案等,明确安全职责界定,落实主体责任,构建科学有效的安全防控机制和安全保障体系。
3.2.2建立公共研学活动信息及时公开推送
公布公共图书馆的配套设施、课程安排、研学路线、建筑可容量及接待时间等信息,通过图书馆网站、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开预,搭建好公共图书馆、学校与学生家庭三者的的研学关联网络。
3.2.3资源优化打造品牌
创新研学形式,开发优质、多元产品,同时兼顾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原则为前提。创新理论知识服务产品,设计知识科普型、文化修为拓展型课程,增强中小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和互动性,落实“研学”+“旅行”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创新实践体验服务产品,设计探究体验型课程,倡导进行相关情境亲身实践,让学生实现自主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3.2.4尊重个性需求
依据学生的兴趣偏好为导向,拓展教育服务活动。研学旅行将“学”作为主要或次要的旅游活动,灵活设计。不仅要满足不同学段研学教育目标,考量不同学段学生对知识认识、吸收的能力差异,开展适配的教育活动;同时,不能忽视个体偏好,将研究学习与兴趣爱好相结合,开拓科普小课堂、历史名家、人文地理、军事科技以及休闲娱乐个性化研学品牌。
结语
研学旅行是寓教于乐的探索实践的旅程,也在拓宽中小学生学识面中锦上添花。公共图书馆可以将研学旅行为起点,完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提升软硬件水平,加强数字云课堂建设,使研学活动不断迈上新台阶,公共图书馆准备机构改革后自身公共服务职能定位,积极发掘文化与旅游资源,主动参与文旅融合进程,加快建设研学旅行服务基地,激发人才、资源、技术、教育等活力,充分释放服务能力,为文旅公共服务赋能。
参考文献:
[1]周林兴,邹莎.文旅融合时代档案馆研学旅行服务探析[J].档案学研究,2021(03):65-72.
[2]吴仲平.公共图书馆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服务探索——以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7):53-57.
[3]许迎霞,朱 江,董晓鹏.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以鞍山市图书馆研学基地课程设计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7):109-113.
[4]陶思敏,尹薇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以绍兴科技馆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0(6):458-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