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基建背景下建筑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2021-05-10 17:24秦瑶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4期
关键词:新基建建筑企业

摘 要:新基建于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并得到社会各界重点关注,涉及的各产业与相关产业链被定义为实现逆转周期调节、助推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本文以新基建背景下的建筑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基建带给建筑企业数字化发展的机遇,并分别从技术创新难、市场竞争力大等方面说明新基建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新基建;建筑企业;市场增量空间

新基建的推行使得建筑企业认识到其背后蕴含的广阔市场与巨大潜力,提供建筑企业更多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也增多企业发展挑战,出现机遇和挑战并存、风险与收益对等的新格局。为充分发挥新基建体系价值,科学应对新时期各项挑战,就需建筑企业依托运营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优化内部结构,在新技术的支撑下,使企业得到长远发展。

一、新基建背景下建筑企业机遇研究

新基建全称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七个领域即大数据中心、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涉及的产业链较多。新基建始终以新发展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基础设施体系。由此可见,新基建带给建筑企业巨大发展前景。

(一)市场增量空间的扩大

建设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发展态势。但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近平缓,致使固定资产增速大幅下降,建筑行業的发展速度也逐渐平稳,甚至有下滑趋势。由于建筑企业经营的各基建市场增量空间越来越小,增大建设市场行业竞争。但新基建的提出与发展使建筑行业得以复苏,并从根本上扩大市场增量空间,为建筑企业运作带来新的机遇。

新基建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表现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特征,为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还可恢复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建设行业进步。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预测,直到2025年,新基建的施行可提高投资金额至11万亿元,年平均增速10%。由于建筑行业与创新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密切联系,尽管5G、大数据中心的发展以表层视角来看与建设行业的关联度较低,但通过对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可以发现,总投资金额占建筑工程投资总额的40%。以大数据中心为例,全国多地已打造数据中心,仅2020年,在该事业上的投资便达到2000亿元,且投资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若将40%的建筑工程投资额作为依据对建筑市场整体发展情况进行预测,会带来巨大的增量空间。

(二)加快企业数字化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规定,十四五时期各行业需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注重数字经济的发展,并做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全面融合,打造出数字中国。新基建是数字经济进步的根本,有力支撑中国数字化变革,也是传统产业革新的关键[1]。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中的数据表示,截止到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为35.8万亿元,是GDP的36.2%。此外,中国众多企业将数字化转型列为未来发展方向。作为支柱产业,建筑企业在2020年的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2%,由此可见,建筑行业并不具备高水平的数字化程度。此外,《想象建筑业数字化未来》中说明,建筑企业的数字化水平仅高于农业。传统低效率、高耗能的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高效率发展的脚步,这就需要建筑企业积极引进数字化技术,以此革新当前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以及管理范式,实现企业产业化、数字化发展。新基建的推行,使建筑企业认识到现代技术应用的必要性,比如,5G的发展与大范围覆盖,极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依托于5G网络低时延、快速传播、广度连接等优势,可达到建筑现场万物互联、实时感知的效果,实现智能化建造。新基建对建筑企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需朝着智慧建造、智慧运营的方向发展,倒逼企业注重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科学引入大数据、BIM、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全面提高企业管理与建设水平,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三)促进企业平台化转型

平台经济是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在平台的支撑下,可在产品供给时避免中间环节的发生,极大程度地提高供给者与需求者的交易效率,还能起到减少交易成本的作用。新基建可推动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以保证建设项目与企业的一体化运营,为企业运作提供可靠的工程管理数据信息,并赋予业务部门在技术、物资、财务等方面的职能,帮助企业构建出小前端、大后台的平台型经济组织。

现如今,随着新基建的推行,我国建设行业得到更为快速的变革,助力行业竞争整体格局呈现为“金字塔”型分布,且部分企业依靠新技术、新管理模式以及雄厚的资金打造超级大平台。与此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孪生技术、智能感知技术等,依托于新型且智能化设备促进建筑工程资产的转型,即由物理资产转化为数据资产,从而达到全过程监管建筑项目的效果。借助BIM技术搭建的工程大数据平台,可从根本上汇聚生产期间以及企业各部门产生的数据信息,并实现信息之间的彼此交互,为建设项目以及各业务参与主体的生产管理决策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以此提高运营效率。此外,全面优化以往所使用的组织架构模式,减少中间层的执行,推动建筑企业形态朝着平台化、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利用大数据平台,可实现建设过程向着标准化、数字化转变,在此基础上,发挥云服务高效、开放性优势,全方位链接不同链条上的参与主体,包括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增强项目内容的统一性,彰显建筑企业主导地位,将更为优质的服务提供给生态圈参与者,还可起到全面提升自身价值链的作用。

二、新基建带给建筑企业的挑战分析

(一)提高建设市场竞争程度

新基建的实施促使建筑产业结构得到全面升级,建筑业的概念不断延伸,大幅提高企业市场化程度,增大市场整体竞争力。由于很多建筑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固化严重,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而新基建带来新领域、新主体、新方式,若仍依靠传统行政化的内部管理模式,在建设行业存量市场全方位竞争中,建筑企业将无法有效应对新情况的发生,这就需企业革新管理方法[2]。

此外,新基建为建筑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支撑,并将数字化元素渗入到传统建设市场中,这一变革增多跨界企业进入建设行业的机会,增多市场跨界竞争者。例如,在建筑施工材料方面,装备制造企业已成为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领域中的一员。而很多互联网企业也开始进入建筑市场抢占市场份额,以阿里巴巴为例,其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平台项目中以第一顺位中标。由此可见,建筑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迫在眉睫,同时,还需对未来发展模式加以深入探索,以此提升在复杂结构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增多建筑企业建设要求

新基建背景下,衍生出新领域、新方式,也使得一些企业、社会组织成为新主体,并投身于新基建领域中。这一变革改变基建项目参与主体,政府不再扮演主要建设主导角色。尽管新基建项目中仍存在传统建设工程部分,但对各环节进行分析,便能够发现其中涉及到新领域的内容:新基建项目需执行通讯工程的建设与安装,要求建筑企业具备施工资质。此外,项目的实施还包括布局各网络与科技,既包括建设工程应用性能的发挥,还需赋予科技产品更高职能,将智能化、网络化服务提供给社会,且对于建筑方案设计以及材料选取等工作也均提出更高要求。表明新基建项目具有较高的参建门槛。

(三)数字技术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

新基建是提供数字化转型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其中涉及到多元现代化技术,为充分发挥体系价值,就需保证建筑企业职工有效掌握技术的操作流程,但当前,企业基层员工在学习新技术时表现出的能力较弱。技术应用前期,要求各部门职工了解数字化系统的基本操作,尽管操作流程简单,但员工仍需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做到基本掌握。尤其是在岗时间久的老员工,学习时间更长,增多企业前期成本。而新基建中的数字技术应用于生产环节初期时,所获得的效果并不明显,无法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甚至会出现总效率降低、总成本增加的不良现象。间接表明企业职工应用新技术需要磨合期,而这一时期的长短与企业所付代价息息相关[3]。

站在企业角度进行分析,其不能准确把握数字化应用方向。新基建数字化程度较高,这就需要建筑企业积极探索数字化发展方向。大部分企业认为新基建的推行使传统技术如CAD、BIM失去原本价值,应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5G、工业互联网技术。但事实上,新技术是传统技术的补充与升级,二者在应用时并不矛盾。此外,一些建筑企业会将多类别现代化技术定义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亮点,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技术方向体现出形式化,无法发挥体系运行作用,致使企业支撑系统、业务系统内各数据信息的分离,进而出现企业数字碎片化。

结束语

新基建的推行,扩大市场增量空间,为建筑企业进入行业市场、稳固自身地位提供基本保障,同时,还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极具推行价值。但新基建背景下,要求建筑企业注重数字化技术的科学运用,这就需要企业职工具备高素质,并掌握技术操作方法,由此可见,新基建也带给建筑企业众多挑战。

参考文献:

[1]李新生.新基建赋能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J].安徽建筑,2021,28(04):177-179.

[2]解党謀,何旭.新基建风口下  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新机遇[J].中华建设,2020(11):8-10.

[3]王廷珠,纪瑞萍.建筑企业的机遇、挑战及发展策略[J].施工企业管理,2020(08):53-55.

作者简介:

秦瑶(1985年),女,陕西西安人,汉族,现职称:经济师,从事企业行政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新基建建筑企业
“新基建”优于“老基建”
发展“新基建”,中国底气何在(观察家)
关于“新基建”下信息通信高校学科发展的探讨
远东智慧能源 掘金“新基建”风口
2019,“新基建”竞争吹响号角
外媒拿中国在西沙“新基建”说事
关于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