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军
黄河奔流至狭窄的陕晋大峡谷中,两岸石壁峭立,苍山夹峙,怒吼声震,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在此造就出了世界第一大金黄色瀑布。
“壶口”的称谓,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中,如“既载壶口,治梁及歧”“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都与大禹治水的路线与策略有关,壶口是大禹治水的始发之地。
壶口一带,黄河西岸下陡上緩,峡谷谷底宽约400米,由谷底上坡到龙王坡坡高约150米,崖岸很陡。龙王坡以上谷形展宽,谷坡平缓,黄河的横剖面成谷中谷的形态。壶口以上,水在宽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宽阔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倾注到狭窄的深槽中,形成瀑布。此处河床形如一把巨大茶壶,收尽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明代诗人惠世扬诗曰“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正是对黄河壶口的真实写照。
再看壶口两边的石岸上,分布无数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窝。石窝是由河水长期冲击石岸,盘旋雕琢河床凹处而成,所以多呈圆形,可见大自然造化之伟力。民间相传这些石窝乃当年大禹治水时留下的痕迹,故称“石臼仙踪”。其实,这些石窝水洼并非人工凿磨,而是洪水激流数千年来冲击石块盘旋磨蚀而成。
壶口瀑布记录着黄河的变迁史,记录着生活在这块黄土地上人们的往事,记录着祖国的兴衰与昌盛。我的脑海中又跳出许多前人先贤关于黄河的吟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壶口瀑布,就是如此这般地与国家、民族、炎黄子孙的命运息息相关,脉脉相连。谛听如雷贯耳的轰鸣之声,我对壶口瀑布更加充满崇拜和敬畏。惊天动地的黄河将我的热血燃烧,地动山摇的惊涛将我的心灵梳洗涤荡。伟大不朽的黄河流水,震天撼地的壶口瀑布,愿你裹挟着我的生命,让我跟你一道不分昼夜、不改初心、永不停息地奋勇奔流,一往无前!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