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梅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这是国之大计,时代使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转型,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由于涉世未深,自控力差,明辨是非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诱惑和侵蚀。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此种背景之下,学校教育责无旁贷、责任重大,而且刻不容缓。那么,怎样利用学校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呢?毫无疑问,班级的主题班会是一种便捷而实用的方式。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围绕某一主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道德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思想对话中进行道德交往,激发道德反应,获得道德体验,促进道德发展的德育类集体教育活动。因此,作为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平台,主题班会对于统一学生思想,澄清学生认识,修正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乃至奠定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非凡的意义。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好多主题班会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为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枯燥乏味。
那么怎样的主题班会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共鸣呢?创新创意,让学生觉得主题班会“有意思”,既能乐在其中又能领悟深意。如何做到呢?
一、尊重学生
“有意思”一定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在主题班会中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班会,一定是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心理特点,为解决学生成长烦恼、内心“纠结”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而展开的。这样的主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班会,才有利于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正如上海教师马兰霞说的:“唯有发生在学生层面的、并且与之内心产生真实互助动的德育,才是真实的德育”。
具体的实施中,要把活动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做主人,发挥其主人翁的地位。真正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以活动的形式表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达到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套用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话:“听到的记忆不深,看到的容易忘记,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二、丰富内容,创新形式,让主题班会“异”彩纷呈
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见识广,思想活,他们求新、求奇、求变的愿望非常强烈。此种背景下,空洞的说教只会引起他们反感, 只有创新德育形式,才能适应他们的心理需求,只有丰富德育内容,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进取心和探究精神。
德育形式的创新,要适合学生心理和年龄的特点:游戏、竞赛、演讲、朗诵、唱歌、跳舞、对话、辩论、小品、话剧等都可以作为主题班会的常见形式,只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都可以尝试。关键是避免出现假大空的“花拳绣腿”,而力争做到寓教于乐,力求在多样的活动形式中“润物细无声”。
德育内容的丰富,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变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做到前后连贯并呈现螺旋上升;要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从养成教育入手,注重发展,激励理想,来实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动态建构。
三、遵循“教师主导”
教师主导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在教师主导下的德育,才是有意义的德育。
教师主导,主要体现在氛围的营造、课堂的把控以及适时的点评与恰当的点拨上。
营造氛围,就是老师要搭好平台,预设情境,构建一种轻松自由、民主开放、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老师要“俯身弯腰”,放低姿态,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感到紧张和压抑。要和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励学生充分展示,推动学生深入体验,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找到德育的答案,提升精神的境界。
把控课堂,需要老师有一双细心而犀利的眼睛,敏锐地洞察学生的点滴变化,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地介入,恰当的点拨。学生说的往往是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此时就需要老师准确的评价: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补充不完整的、引导片面的、提升低层次的、归纳零碎的,并做到升华寓意、启迪心灵、指明方向。
主题班会,究其本质应是一种体验教育,是一场学生的心灵体验之旅,教师的关键在于不断充实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多样的场景、多彩的内容、多种的形式和多维的关照,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刻骨铭心的实践体验,使课堂变成情绪、情感的“体验场”,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在明理中知行,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完美融合。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主导,绝不意味着包办、代替、一言堂。它应有的形式是,在发挥学生主体性基础上的指导和引领,它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综上所述:追求“有意思”的主题班会,就是在“顺其自然”前提下的“争其必然”;就是引领学生的价值认同与德育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它展现的是活泼的场面,表达的是德育的内涵,承载的是德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晓.提高主题班会德育有效性的实践思考[J],班主任之友(小学德育),2010(24).
[2] 马兰霞.真实的德育其实是一种“静悄悄”的过程[J],上海教育,2005(21).
[3] 汤月芳.构建活动德育模式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J],小学德育,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