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立意命题背景下作文素材积累新路径

2021-05-08 06:13周小华
广东教育·高中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思维

周小华

先从2020年新高考的两道作文题说起:

2020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山东)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海南)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高考两道作文题都是素养立意,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中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凸显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且都是在新时代的语境下以青年的视角去认知、思考和判断,彰显价值理念、文化自信和思辨能力。

另外,两道题在设计上都善于通过情境设计建立与考生之间的关联,一个是在宏大的抗疫背景下,引导考生思考当下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和价值选择,既有时代的律动,又有鲜活的感悟;一个是在电视台《中华地名》栏目主持的情境创设下,将文化置身于时空之中,物我交融,感受文化深厚的底蕴,唤起故土情怀,记住乡愁,昭示了一种对“根”的呼唤。

素养立意背景下高考作文的命制,呼唤着我们在作文备考的素材积累上有新的认知和思考,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不能仅停留于作文素材内容的本身,而应在素材积累中提升思维、拓宽视野、积累思想、优化表达,才能真正应对素养立意下的高考作文备考。

素养立意命题背景下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从繁复走向精准,从浅表走向深刻,可从如下角度切入:

一、专题:把握时代的脉搏

如今,关于高考作文素材的杂志、网络资源等可谓是“满天飞”,整体而言,多、杂、乱,这不仅增加学生负担,而且让学生复习效率低下。如何精准高效地积累高考作文素材,应学会在海量的信息中披沙拣金,系统有序地梳理、整合和凝练,才可能真正获得有效的作文素材积累。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要关注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中青网等,关注这些媒体重点报道的新闻事件、共同聚焦的主题、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在比照中梳理、整合,才能真正做到条理清晰、目标精准、备考高效。

新高考作文的命制聚焦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依法治国理念、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引导学生要有国际眼光,开阔视野,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认清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和国际比较,增强爱国情怀;另外,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要求青年学生有新时代赋予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坚定的信念、远大的抱负和脚踏实地的精神。

2021年高考重点关注如下主题:中国力量、美好家园、抗疫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红船精神、工匠精神、崇敬英雄、文化自信、使命担当、五育并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以主题串联热点时事、热点人物,在对主题内涵的深刻认知基础上,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形成系统化、立体化的素材建构,从而达到素材积累的精准高效。

为了更清晰地积累素材,可以通过图表或思维导图方式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来。下面以“中国力量”主题为例:

(一)主题:中国力量

(二)内涵

中国力量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呈现,是中华民族的魂。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凝心聚力,鼓舞中国人民奋勇向前,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建设祖国。主要包含:抗击外侮的不屈力量;挑战磨难的坚强力量;骤降天灾的团结力量;民族崛起的奋斗力量;屹立世界的担当力量。

(三)热点

1. 抗击外侮的不屈力量:銘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2. 挑战磨难的坚强力量:美国封锁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中国5G技术领先世界;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硅-石墨烯-锗晶体管”研发成功;北斗导航系统完成卫星组网;国产超燃冲压发动机取得600秒持续时间,打破世界记录;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首飞成功;“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深潜到10909米;嫦娥五号携带月球“土特产”凯旋;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燃灯”校长张桂梅等。

3. 骤降天灾的团结力量: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克疫情。

4. 民族崛起的奋斗力量:在疫情肆虐和美国贸易封锁的情况下,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3%;打不倒的中国航天人,成功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

5. 屹立世界的担当力量:中国在全球疫情防控、多边主义、经济复苏、绿色发展等方面彰显大国风范;奔涌的中国“后浪”:给城市装上“大脑”的王坚、中国5G技术最年轻的核心研发人员申怡飞、操控光子芯片的“魔术师”沈亦晨、比肩埃隆·马斯克的中国牛人舒畅、登上世界级科刊《自然》的最年轻的中国女学者刘明侦、解决世界百年难题的中国天才少年曹原。

(四)经典时评

1.《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2020年8月26日《光明日报》)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什么》(2020年10月22日《中国青年报》)

2.《每次“卡脖子”都应化作崛起新动力》(2020年11月2日大眾网)

《解决发展中“卡脖子”问题,关键是改革和创新》(2020年12月1日第一财经)

3.《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20年9月8日央视网)

《中国抗击疫情伟大斗争的真实叙事》(2020年6月9日《人民日报》)

4.《提振世界信心注入全球复苏动能》(2021年1月21日《经济日报》)《在时间滤镜中定义奋斗者的黄金时代》(2021年2月5日中国网)

5.《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彰显中国责任担当》(2021年1月27日《光明日报》)

《中国推进多边主义依然坚定》(2021年1月22日人民网)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习近平主席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启示录④》(2021年1月4日人民网)

二、文化:彰显深厚的底蕴

试看2020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高考作文题凸显了“立德树人”的理念,以故事形式承载了人物的思想和智慧,体现了“文化传承和理解”的核心素养。并且,作文命制把故事置身于“班级读书会”的真实情境中,让考生去思考、权衡、比较和思辨,将人物的精神置于现代背景中观照,挖掘其中国智慧、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可割裂。站在现代文明的坐标上回望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发掘当下的智慧和价值。基于此,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应重视文化专题的积累,这样才能彰显写作厚重的底蕴和文化的光芒。

积累文化专题素材,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三、思维:拓展与聚合的魅力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若只停留在内容上,未免显得有些肤浅。作文素材的积累应向深处拓展,才能在浅表的文字之下感知思维的流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思维发展与提升”,写作即为思维呈现的一种方式,而素材积累为写作“添砖加瓦”,“砖”“瓦”的添加,不仅是写作内容,也是写作内在的“思维”。固然丰富的素材可以增添内容的充实感,但思维的拓展与聚合才能真正彰显写作的魅力。

所以,在作文素材积累中,若发现优秀的时评,除了内容的关注外,还要关注其内在的思维逻辑,通过对时评精到的剖析,理清思维的脉络,为考场作文积累逻辑严谨的思路。

以一篇时评《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为例:

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张铁

近期,“最美”一词,再成对平民英雄的礼赞。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到最美司机吴斌,“最美”中闪耀人性的光辉,也触发人生价值的思索。无论是面对失控的汽车还是忍受剧烈的疼痛,千钧一发之际做出“最美”选择,都已超越了一己得失的考量,遵从着崇高道德律令的召唤。

然而,更多时候,我们却容易被“利己”俘获,在利益的加减法中迷失了人生的价值。这样的利己,不仅是漠视受伤孩子、倒地老人的复杂利己考量,也不仅是催生地沟油、毒胶囊的强烈利己动机,更有一种貌似无害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精致的利己主义,或是工于心计、圆滑世故,一举一动都笼罩着利益的影子;或是把利益当做唯一驱动,原则、信念都可以为了利益让路;或是吃透规则甚至潜规则,善于钻空子、找漏洞达到自身目的。所谓精致,不过是为绝对的利己主义,穿上了一件合情合理的外衣。

应该说,利己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倾向。主张个人利益、维护个人权利,无可厚非。日益激烈的竞争,急功近利的风气,确实容易在一定程度上让人生演变为个体福利的速度狂飙。但我们也要时时自问:这些以“自我”为圆心精心设计的生命旅程,果真增进我们的幸福了吗?如果陷入了利己的泥淖,把整个生活都设计为实现个人利益的棋局,再“精致”也只是算了人生的小账。

说到底,不是一切都能用物质利益来衡量。白芳礼帮助贫困孩子实现梦想时的爱意与怜惜,如何计算?杨善洲凝视曾经的荒山瓜果飘香时的满足与充实,如何计算?郭明义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奉献中收获“吃得香,睡得着”的快乐,如何计算?

生命有限,但生命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却可以突破一己的限制。如果把生命的意义局限于一己之私,难免会哀叹生命的限制,裹足于小小的得失。精致的利己设计得再巧妙,也无法突破个人的狭小格局。帮助他人的快乐、承担责任的充实、坚守理想的笃定,才可能让我们拥有更丰富更完美的人生。

有外国媒体票选最快乐的人,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筑沙堡的小孩、为婴儿洗澡的母亲、挽救了患者的医生获选。跳脱利益的枷锁,放开功利的束缚,这样的快乐,可称纯粹。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俯仰,视风向转移,即便自视高明,也终究只是“俗士不可医”。

从社会的层面看,“精致”的马甲,软化了对利己思想的认识,钝化了对利己行为的敏感,弱化了对利己主义的警惕。更糟糕的是,倘若在“精致”的设计下,绝对的利己变得不那么扎眼,逐渐在社会成员中获得“理解”、得到认同甚至可以跟随,整个社会的价值难免被消解,一个时代的风尚难免被侵蚀。

要求所有人都无私奉献是不现实的,每个人的权利实现、全面发展,才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石。跳脱精致的利己主义,并不是要让每个人都变成“无我的圣人”。只是说,我们可以少一些自我中心的计算、少一些斤斤计较的敏感、少一些小肚鸡肠的狭隘,在问“值不值”的同时,也问一问“该不该”;在考量“性价比”“回报率”的同时,也考量心灵之得、精神之获,这样或许才能拥有更饱满的意义、更珍贵的价值和更丰盈的人生。

在一个“最美”和“最牛”泥沙俱下的转型社会,在一个“最好”与“最坏”交织呈现的复杂时代,我们面对更为深刻的价值选择,因此更需要我们时时拷问内心: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出发?

这个作文素材思维含量高,应重在积累其严谨的思维。既有拓展的广度和深度,又有聚合的严密的逻辑性。思维拓展中善于采用相反联想,一开始没有直接写“精致的利己主义”,而是联系新闻,以“最美”正面切入,和“精致的利己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思维拓展中还善于采用相关联想,列举白芳礼、杨善洲和郭明义等例子,印证“不是一切都能用物质利益来衡量”的观点;思维发散中还有纵向拓展,剖析“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内涵与表现,由个人上升到社会,深入分析;还有辩证分析,理性思考。整体而言,这篇时评在思维上纵横开合,体现了思维的魅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建构思维流程:

四、思想:建构个性的表达

作文思想的呈现需要富于个性的语言表达,富于个性的语言表达主要包括深度的表达、思辨的表达、“有我”的表达和有逻辑的表达。

在作文素材积累中,透过素材內容切入语脉,才能深度感知作文思想的魅力。有深度的表达,即透过现象,由表及里,深入本质,跳出俗套,发人未发,独辟蹊径。

2020年全国高考Ⅰ卷一考生在《不惧危难,从善如流》写道:“志高方能致远,不惧危难才能担大任。”“不计前嫌得奇才,从善如流成霸业。”他用精粹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2018年天津一考生写道:“我们呼唤匠人精神,让器物承载匠人精神。章丘手打铁锅需要经历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锤炼,经受三万六千锤锻打,才能制造出来。但很可惜的是,那章丘铁锅的匠人精神,却在时代浮躁功利的迷乱烟波中,一篙独去。”他用丰富的数据,加上诗意的语言,形象化地表达对匠人精神逝去的惋惜。

思辨的表达是一种直抵深刻的路径。在思考中辨析,多维地思辨,客观地思辨,矛盾性地思辨,渗透性地思辨,转化性地思辨,通过思辨,更加切近真理和本质。

让步分析法是一种学习容易见效的思辨方法,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即首先承认自己的观点存在一定的缺陷或是对方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再层层推理,以达到说理的目的。它体现了思维的缜密性,表明自己考虑到了对方的想法,有利于增强自己观点的可接受性和说服力。但让步不是目的,肯定对方观点的部分合理性是为了引出己方观点,让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说理更有力度。

在作文素材积累时,特别关注让步分析的经典片段,分析并掌握思辨的技巧,以在考场作文中更加灵活自如地应用。

请看下面一个语段:

诚然,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的生活从此走上了“现代化”的轨迹。但是,全新的生活面貌并不意味着将传统文化、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全然抛弃。正如蔡崇达在《皮囊》中所言,每个人心中都有根。而传统文化便是我们心中最坚韧的根基,连接着我们与先贤的智慧哲思。

——《莫断旧根,方有前路》

首先承认工业文明的意义和价值,接着,进行转折,立足材料背景,分析对方的弱点;指出己方观点成立的前提与意义,从而否定对方观点,强化己方观点。

文章的逻辑性体现在清晰性和严谨性上。文章的清晰性,从整体而言,是指思维结构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如,总分式,对比式,层递式等;从局部而言,是指主体语段中有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和结论句。文章的严谨性,是指文段内部有严密的逻辑勾连。

以2019、2020年全国Ⅰ卷广东考生作文为例:

“功崇惟志,业广为勤”,因此,当此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更需要我们发扬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劳动精神。只要我们青年人人都热爱劳动,以劳动书写自己的人生风采,其汇聚而成的磅礴伟力,就必将助力青春向前,中国向前,时代向前!

——《以劳动书写人生风采》(2019年全国Ⅰ卷广东考生)

古往今来,这种成全是房玄龄愿意让魏征发光发热;是欧阳修愿避苏轼之锋芒;更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群策群力、不争独功但求大局;更是女排配合之中成全每个人发挥其长,让团队凝聚更大的力量。而在我们的班级建设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都需要学习鲍叔之品格,学会成全,学会成就每一个人,班级才会更美好;在社会构建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每个人都愿成为那块“小小的泥土”,我们才能“连接成整片陆地”。

——《我敬鲍叔之品格》(2020年全国Ⅰ卷广东考生)

高考作文的两个片段有一个共同特点,行文严谨。第一则以关联词“……因此……只要……就……”串联起来,形成逻辑严密的演绎推理;第二则以关联词“……是……是……更是……更是……而……何尝不是………又何尝不是……只有……才……”串联起来,分句间有并列、递进和条件关系,文段以事例论证为依据,进行归纳推理,构建严密的逻辑链条。

在作文素材积累中,对于逻辑严谨的精华语段,要认真剖析语脉,把握逻辑语势和语理,强化片段训练,建构属于自己的个性表达,才能真正让素材积累深入到思维层面,涵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高考作文命制离不开真实情境,离不开“我”,在真实情境中清晰地表达“我”的体验、思考和思想,是每个考生都应具备的素养。情境意识应有对象意识,包括作者意识、读者意识和交流意识,凸显真实性和在场感。作者意识体现了身份意识、参与意识,读者意识贴近读者心理,交流意识则体现了平等意识、得体意识。

以学生习作语段为例:

今天,我就来和各位细说:何为“众志成城”?

众志成城之“众”,我认为是举国同力,众人齐心的“人势”。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万众一心的力量,从来都不容小觑。我们且看千年以前,巨鹿之战,楚霸王义无反顾,破釜沉舟,齐众人之心,以少胜多,终铸千古盛名。再看那万里长征,迢迢两万五千里,中国红军,无坚不摧,一往无前,齐跨雪原草地,共赴铁索险桥,无畏无惧,红军精神长明。还有那抗日战争,大敌当前,民族危机至上,国共通力合作,全国上下一心,同迎日寇,共守河山,才得今日盛世太平。听众朋友们,“大厦之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一人之力或许微不足道,但我们众人只要齐心,同舟共济,却总能撼动山河。

这个语段情境意识较浓,对象感强,体现了作者意识、读者意识和交流意识。“我就来和各位细说”“我们且看”“再看”“我们众人”——交流意识;“我认为”——参与意识;“听众朋友们”——称呼意识。

所以,在作文素材积累中,特别要注重情境之下语体表达的积累,做到得体、精准。

作文素材的积累不能停留于素材内容的本身,应以提升核心素养为旨归,注入更多的思维元素,在内容、思维、表达等多方面,对素材进行归纳、整合、提炼,形成系统的、清晰的素材体系,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写作素养。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思维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