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姿
【摘 要】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也是小学生的启蒙阶段,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阶段。其中,数学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因抽象性、逻辑性较强,难以被小学生完全理解与掌握,需要教师着重培养其数感,为今后的数学教育奠定基础。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今后开展的有关教育工作提供宝贵参考。
【关键词】 小学生 数感 培养策略
数学本身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对于思想发育还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其抽象的概念性知识通常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且大部分数学教师更加重视理论讲授,轻视感知能力培养,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因此,从实际角度出发对现阶段数感的基本特征,以及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进行详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学生数感的主要特点
数感主要是指小学生对数学关系、运算、数量等的感知能力,同时也是现阶段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时必须要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然而,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意识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数感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为小学数学学习带来很多阻碍。目前,小学生数感主要是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无法完全理解“数”。虽然,小学生在数字表示方面已经具备较高的能力的,但是对于数本身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学生无法较好地完成有关知识内容。第二,小学生在数量关系理解方面存在不足。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数学学习难度也会有所增长,学习到的数量表示也更为复杂,导致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偏差,在数量关系比较方面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第三,数学运算方面存在不足。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重视运算公式与运算结果,轻视计算过程的情况,没有将小学生在运算中间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不仅无法培养学生较好的数感,还会给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带来阻碍。
二、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数感有助于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基于具象思想建立起来的,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以完全理解。这时,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小学生的特点,将生活中存在的,与数学相关联的元素融入课上,使得小学生可以在自我认知的同时,深化数学知识理解。因此,数学教师在“数的认识”教学中,必须要利用教材中所讲授的部分内容,融入一些生活化元素,并引导学生将生活素材用数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例如,教师在为小学生介绍“1~10”以内的数字时,除了要引导学生认识数,还可以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出自己认知中数字的对应表现形式、数量等价内容予,也可以借助数学学具卡帮助学生强化认知。再比如,在课上数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数一数班级内的桌子、椅子,借助实际活动与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数字。
(二)为小学生学习提供针对性指导
为了在新课改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培养小学生数感,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要求学生在知识层面有所理解,更为主要的是还要学会如何动手,如何运算,并清楚地掌握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有关课程学习。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切蛋糕比赛、剪纸片等等方式,让学生对数能够产生更为正确的理解,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较好的数感,增强自身体验。再比如,教师在讲授圆的周长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正方形一些规则图形的求解方法,即将边长相加最终获得周长总和。然而圆本身属于不规则图形,计算方法相对特殊,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π,求出一个相似值,然后再为学生讲授π的由来,为学生更好地完成圆周长的计算奠定基础。
(三)利用实际生活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学科本身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有较大的联系,而生活实际问题的融入,能够为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依照,使得小学生可以从生活角度予以思考,并利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数学学习。比如教师在讲授小数加减法时,就可以让学生模拟超市购物的情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相对应的物品,然后进行计算,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学生的各项学习、认知主要是建立在具象认知上,往往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内容。这也就需要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数感、为小学生学习提供针对性指导、利用实际生活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小学生对数学、运算等等形成正确认知,为其今后数学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林梅香.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9(72):84-85.
[2] 冯孝传.培养小学生数感“五字法”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