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艾比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思想

2021-05-08 03:41陆巧华
文学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艾比生态思想批判

陆巧华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爱德华·艾比是美国二十世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生态文学家,他在一生的学术研究中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生态方面的文学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孤独的沙漠》《有意破坏帮》。在这些优秀作品中艾比对人类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表示忧虑与愤慨,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这样一种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自然大环境之下,世间万物有着无穷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力量,仿佛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美好,然而在当今科技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之下,人类非但未珍惜大自然所馈赠的东西,反而对其展开大肆破坏,在他们眼中,只有利益才是最值得重视的。爱德华·艾比看到如此社会现状,百感交集,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表,遂借助文字的力量进行抨击。本文将对爱德华·艾比的生态思想进行深入地探讨与论述。

关键词:生态思想 爱德华·艾比 反思 批判

爱德华·艾比作为美国具有深远影响的生态文学家,被尊称为“美国西部的梭罗”,这意味着他用尽一生去保护自然,不让它受到伤害。爱德华·艾比的一生受尽苦难,在坚持维护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成果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不屈不挠,国外有关于他的介绍主要是从其生平经历或者某一种具体的思想展开介绍的,对他的某种思想进行深层的发掘,去寻找更加先进,更加清晰的认知;相比较而言,国内对爱德华·艾比的介绍与了解就相对较少,不如外国那么丰富,大致介绍了他的整体情况。其中他在生态思想方面的造诣对文学事业的贡献是极其显著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在生态思想中两种思想精神的介绍

爱德华·艾比在生态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组精神分别是荒野精神以及沙漠无中心,他处于这两种立场之中,对人类中心立场进行了批判,同时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荒野精神

具体来讲,所谓荒野精神:首先“荒野”是指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不经过雕琢与污染所保存下来最为原始纯净的环境。梭罗对于“荒野精神”的坚持探索,源自于其超验主义的熏染,用一把斧子在河边盖起了属于自己的小屋,去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且思想领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它强调不单单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就连水、岩石等这类没有生命体征的自然界物质也是具有神灵的光芒的,那是能够与上帝进行精神交流的媒介,在这之后,被大自然的奇妙与鬼斧神工所震撼,人类对于自然也有了一定的关注与保护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来的自然保护运动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效果。当许多对生态研究颇深的学者们开始将传统的具有的观念,即人类可利用的具有价值转变为对自然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发掘起内在价值,借此来对人类对于自然过度压迫和剥削的行为进行改变。同时“大地伦理学”这一理论知识指出大自然系统进行合作运转的统一体应该包括:水、土壤、植物、动物,换言之就是要对上述的物质都进行包含与总结概括,所谓的“大地伦理学”就包含上述物质[1]。例如在陈小红编著的《什么是文学的生态批评》一书中,书中具体对生态批评的三个基本理论展开论述,它们分别是土地伦理学、生态女性主义以及后殖民生态批评。其中土地伦理学就是上述所提到的,在面对一系列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匮乏与枯竭、全球气候变暖等各种自然灾害,人类在面临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时,生态学家们在这时纷纷站出来去探索一条能够解决这类问题的道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生态批评便顺应发展趋势产生了。奥尔多·利奥波德作为大地伦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倡导要将人类的道德修养与土地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它们彼此间是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的,人类在这样一个共同体中应该以一份子、公民的身份出现,而不是做大自然的征服者,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反对,进而去达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境地,促进其生态的动态平衡[2]。

2.沙漠无中心精神

其次,关于沙漠无中心精神,指出以荒凉但是十分具有神性的沙漠来激起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爱与保护意识,使用较为理想的生存模式来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维持一种平衡。然而在另外一个方面,他又主张对于破坏自然行为进行反对和抨击,去破坏那些所谓不符合自然规律而设置的各种设施,借助这种手段以此来达到对生态进行予以保护的目的。

总而言之,爱德华·艾比的这两种有关于生态思想的基本精神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是具有促进作用的。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主张能够使荒野的价值得到具体的彰显,让人们能够对大自然怀有一种尊敬与保护意识。但同时,虽然他的生态思想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维持自然与人类的平衡与和谐相处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它也有自身一定的局限性,略过其局限性,他的大胆设想以及契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也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和学习的[3]。

二.爱德华·艾比两个代表作中的精神内涵挖掘

(一)《孤独的沙漠》

《孤独的沙漠》这本书就好似一匹奔腾于广阔平原之上的高大野马,她充满了活力、野性以及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这本书的作者他是一个独居者,具有反叛精神且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精神[4]。《孤独的沙漠》这本书中,它不但富有哲理,充满了丰富的感情色彩,同时也没有失去其幽默诙谐之感。作者以一种严谨的笔触,采用散文的形式将一段刺激的冒险经历描绘的淋漓尽致。众所周知,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往往以赞美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人与事物的美的详尽描写,来对其具有的内涵进行升华,以此来向广大读者们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这与人们的审美意识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有正义便有邪恶,同理有美便有丑,这是万物中不可缺少的动态平衡,如果对其丑陋的一方面不做解释或者只是匆匆地一笔带过,那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读者的一种不尊重,因此,在当今的文坛之下,在一类的文学作品当中出现了一种写实的批判方法----审丑,简而言之就是对事物或者人的丑陋的一方面进行详细描述。本文就主要是从审美特性这一基本理念出发,对文学作品的审丑意识展开具体化的论述。

1.生态文学中在环境方面的丑

环境的范围与生态相比范围较小,就好像人们只对人类内心的自然世界感兴趣,对于整个大的生态系统的利益没有进行密切关注。《孤独的沙漠》这本书作为一本对生态系统进行详细论述的文学著作,对于宏观生态系统的利益有着明显的关注。在文章当中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当谈及自己的“浪漫的梦想”时,作者希望生态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平衡发展,他十分不看好对于自然环境进行人为改造,如拱石公园的道路修建,本意是为了供人行走更加便利安全,然而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的动态平衡发展的一种行为,同时他认为这项工程是“陰险”的,而不是所谓的人们普遍称其为宏伟的工程,在这里是极具讽刺意味的。除此之外,他在文章当中写道,汽车就好比一只“长着轮子的软体动物,这些公园的工作人员就像是“开罐器”,要将过往的行人从那种密闭的金属罐头里头“拽”出来,在仔细品评之下,便可了解到作者文笔下对于工业化进程的讽刺与不认同[5]。

2.生态文学在发展主义方面的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发展和生态系统之间就有着许多无法解开的矛盾冲突,不能被及时有效地解决,随着人类活动以及社会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生态系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人类进行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时候片面看重工业的发展推进,而对于原生态的系统的保护没有给予重视,爱德华·艾比关于对工业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对那些过于追求发展而忽略环境的保护,对大自然过分索取,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的行径进行严厉批判[6]。例如在《装了门的大山》这本由美国作家写的书中,作者对于暴发户为了自身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对自然进行破坏的行径进行了严厉地批判,同时爱德华·艾比对于唯发展主义观念表示质疑态度的体现还表现在国家公园是否可以进出,即“进出性”的问题,当许多游客乘着交通工具,骑着他们的摩托、汽车大量涌入公园的时候,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面对这一乱象,爱德华·艾比在《孤独的沙漠》中提到;“为发展而发展,是癌细胞生存之道也。”这不但指明唯发展主义观念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同时仅剩不多的荒野之地也都消失不见了。

3.生态文学在人性方面的丑

一个优秀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巨著对人性或者一件事情的本质是具备深层次的分析的,生态文学作品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生态文学之中,应该将生态系统的整体作为所有物质的主干,将人类的主观意识应该置于第二位,对待大自然也要心存敬畏,从而更加客观地对人性或一件事情的本质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人类作为世界上善变的生物,他们的心与感染而不断发生变化,有的时候,迫于外界的压力或者利益的驱使,会沦为利益的傀儡,不再是原本那个具有远见、自主性、原则性的人,这时我们称他为”在原始社会缺乏知识教化的野人”,具备如今时代人所厌恶的丑陋嘴脸。与此同时,大自然对人类会是怎样的态度就显而易见了。

在《孤独的沙漠》这本书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不停歇地对大自然进行破坏且失去人性的本质的人物角色形象,同时用极其严厉的笔触对其进行形象刻画,对处事行为进行抨击,特别是在“岩石”这一小节中,一个探矿者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把全部的钱财都投入到了探矿事业中,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遇到了与自己目标一致的人,名为查理斯·格雷厄姆,这个探矿者觉得他的“为人很不错”,遂两人一起开了一家矿产公司,最后他的妻子背叛了自己的丈夫,使得查理斯·格雷厄姆变得扭曲不正常,导致了其死亡,但是自己的丈夫却得到了许多赔偿金。通过这则十分具有讽刺意味的结局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类人的深恶痛绝,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揭露,让人们觉得破坏自然的人不会得到善终的悲惨下场。

总而言之,对于爱德华·艾比的生态思想来讲,在《孤独的沙漠》一书中对审丑意识的剖析,可以极大地加深文学工作者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对于生态思想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知。

(二)《有意破坏帮》

《有意破坏帮》作为爱德华·艾比最为出名的小说,同时也最具争议,表现了生态的有意图破坏在与机械文明与商业的对抗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美国的环境运动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这部小说刚一出版,在2006年发行量迅速超过百万册,因其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力,受到人们的追捧与喜爱。但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他的小说却十分排斥,动用职权对其进行调查,指责他为生态方面的恐怖分子,破坏国家公有的财产。针对其褒贬不一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去寻找故意破坏生态系统中的设施的优点与缺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爱德华·艾比本人的生平经历,对这一行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在小说中具体写道在美国西部地区四人破坏帮进行了对生态的有意破坏,即所谓的对机器进行谋杀,对任何违反自然发展规律所设立的设施进行破坏。进行破坏活动有两种原则:一方面,生态方面有意破坏的主要对象是破坏环境的基础设施,对于人类的生命安全是没有威胁的;另一方面,生态方面有意性破坏是不违反环境要求的。爱德华·艾比在此书中所提到的这两点表明了他的基本立场,在不伤害其他人生命,保障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所进行的破坏运动就是可以实施的,这与传统的用经济来对所有的道德标准进行衡量是有所区别的。由此,爱德华·艾比认为,他所提出的主张是符合环境伦理意义的,对保护环境,维持自然界的本原也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对于荒野运动予以保留,最重要的是,使越来越多的人除了知晓荒野精神的重要意义,还具备不能被任何东西所替代的美学方面的价值。这同样也是对以人类唯发展主义的强有力反对与抨击,进而达到生态系统与发展的平衡,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一主张进行落实,让人类对生态方面的价值观具有更加清晰和相对准确的认知。

三.结束语

通过对爱德华·艾比这两本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详细分析,以及对荒野精神和沙漠无中心精神的描写,其次再结合现状分析,爱德华·艾比所倡导的这些思想精神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实施方式过于简单激进,在面临当今的环境危机中是不可实施的,对生态思想具有正确的认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有需要的时候采用适当的手段为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而付诸行动这是可取的。生态学家爱德华·艾比的生态思想对于目前正在发展中的众多国家与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用尽一生都在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引导后人,给予他们启示与思考,对当前的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崇高的意义与参考价值,他的文学作品也为人类对探寻自然界要寻找有效途径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保护地球和维护生态平衡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孙燕华.生态文学研究,怎可留遗憾?[J].中国生态文明,2019(3):93.

[2]李世存,陈江南.西方荒野思想与荒野实践略述[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9(1):19-23

[3]庞慧英.后现代语境下劳伦斯作品中的生态思想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7):130-134.

[4]姚英博,朱利华.“荒漠情结”:独特的生态美学——艾比《大漠孤行》的解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106-110.

[5]焦晓楠.论爱德华·艾比《有意破坏帮》中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D].郑州大学,2015.

[6]佟晓娟.爱德华·艾比—一个"无政府主义"的自然热爱者[D].中央民族大学,2010.

课题: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美国作家爱德华.艾比与中国作家张炜的生态思想比较研究”(2018KY0800)和“美国文学中生态思想的传承研究”(2017KY1316)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猜你喜欢
艾比生态思想批判
八岁女孩驾车救母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艾比救母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