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深化职业院校后勤工作改革研究

2021-05-08 08:26肖福和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后勤工作后勤社会化

肖福和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引言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要求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要求为新时代深化职业院校后勤工作改革指明了方向,对推动后勤工作由传统保障服务向现代化综合保障服务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深化职业院校后勤工作改革的必要性

在职业院校的实际管理工作中,绝大多数院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随着职业院校“双高”时代的到来,后勤综合保障服务工作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

(一)后勤服务部门是学校实现有序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党的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

首先,后勤党组织学习意识相对薄弱。在以往的职业院校管理体系中,对后勤保障部门存在重视不够的现象,导致后勤保障部门的党建工作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在党组织的学习中,由于组织者对学习工作的认识程度不一样,造成具体的学习实施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学习记录不详细,而且查看与翻阅率也不高,导致后勤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无法真正全面领悟党的理论知识及其内涵,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全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其次,后勤党组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时代,职业院校后勤服务部门中党员群体服务意识依旧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比如,个别党员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达不到岗位职责要求,从而导致其在党建工作中存在短板,进而影响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因此,通过提高党员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后勤部门的整体服务水平。第三,后勤党建活动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后勤党建活动大多是依据上级所传达的指示与安排开展的,主要通过组织观看影视资料、主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导致活动形式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新时代党建工作发展与教育模式要求,难以实现党建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二)后勤服务部门为重要的综合保障服务职能部门,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岗位认同感低

首先,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后勤处现有38人,其中男31人,女7人,以男性为主。

通过图1可以看出,40岁以下的年轻人偏少,而56-60岁的有15人,占比达到39%,呈现“老龄化”现象严重。

图1 人员年龄段分布

通过图2可以看出,大专及以下学历占18人,占到49%,本科学历19人,占50%,研究生学历只有1人,大专及以下低学历人员过多,研究生及以上高学历的人才只有1人,缺乏专门人才对后勤工作的学术研究以及理论创新。

图2 学历情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专业技术人员有24人,工勤技能人员只有13人,其中高级工10人,中级工为0, 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不够。

表1 职称及工勤技能等级情况表

综上,职业院校现在以“双高”为建设目标、师生员工对后勤保障服务的美好向往,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高素质后勤人员队伍。因此,弥补后勤人员队伍在年龄、学历、职称(技术)等结构方面的短板,是提升工勤管理服务水平的紧迫问题。

其次,岗位认同感低。在职业院校普遍存在“重教学科研、轻行政管理”的思想,尤其是后勤工作人员主要从事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因工作内容琐碎繁杂、强度高,加之周而复始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很难将个人自主性、创新性充分展示,导致个人价值及岗位认同感不高。由于存在大量素质不均的工作人员,易产生岗位职责分配不明确,工作人员不能准确地全面了解所需担任的职责,一旦出现问题便互相推诿,导致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1]后勤人员基于岗位认同感不高,缺乏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加之职务、职称等晋升难度较大,令该部分人员感觉前景迷茫,缺乏进取心,失去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三)后勤工作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后勤社会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减轻学校的后勤服务压力和人力资源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但现实中,后勤服务社会化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后勤社会化不仅没有减轻学校经济负担,反而增加了成本费用。学校把一部分后勤公共资产通过转让或租赁的形式交给企业(市场)分配,通过企业(市场)运作达到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学校自办后勤所承担的服务职能,这样会掩盖企业(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尽管社会化后,可能会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企业(市场)存在的意义是更加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后勤服务的成本。二是后勤功能社会化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后勤处等职能部门对一线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能。在推行后勤功能社会化时,伴随着后勤人力资源的社会化,一线工作人员主要来自于企业(市场),他们听从于企业(市场),而非听从于学校。因缺乏对一线人员的监管、监督、考核机制,一旦出现突发状况,这些一线人员很有可能为规避责任推诿扯皮,甚至选择离开工作岗位。

(四)后勤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普及,特别是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投入,职业院校后勤工作面临如何科学、有效地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保证信息化成果能够满足广大师生需求的问题。一方面,职业院校在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制定了相应的顶层设计规划,但因缺乏连续性、前瞻性、系统性,以及已建系统各自独立、信息共享不足等原因,导致执行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后勤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对需求分析不到位,设计偏重于业务管理。后勤工作人员一般只是从工作的角度提出信息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及愿景,以便实现提升后勤工作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但缺乏对业务需求、功能需求、性能需求方面的专业认识,难以构建服务对象的用户画像,不能充分考虑师生用户体验以及对应系统满意度和认同感。 第三,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后勤工作人员在使用信息化系统时态度消极,对信息化系统存在抵触情绪,不仅没有改善提高工作环境和效率,反而增加额外工作量。

二、新时代深化高校后勤工作改革的策略

(一)运用创新思维,加强后勤党建工作

一方面,创建学习型后勤党支部。后勤服务部门党支部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主动、自觉地培养所属人员可持续成长的能力;积极组建学习小组,发挥学习小组组长的带头作用,采用微信、云班课、钉钉、腾讯课堂等信息化手段丰富学习方式,使每一位党员自觉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建立学习监督机制,将学习考评结果作为薪资待遇、职务晋升的优先条件,督促建设学习型党支部。另一方面,创新党组织工作,健全相关制度建设。强化后勤服务部门党建工作在思想层次的教育及引导,通过扩大党组织团队的方式,比如联合二级院部或其他相关部门党组织共同开展组织工作,提高党组织工作热情;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责任制度,真正实现一岗双责,不断健全廉政防控与惩治制度,强化廉政风险点的监控,防微杜渐,持续完善防腐倡廉的长效制度,最终将后勤党组织相关制度建设落到实处。[2]

(二)运用精细化理念,加强后勤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重视思想引导。在“特高校”建设过程中,根据学校综合改革,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后勤的服务保障功能愈加凸显,使得建立一支以“60后”“90后”为辅、以“70后”“80后”为主的人员队伍迫在眉睫。后勤服务部门的分管领导应重视所属人员的思想建设,了解教职工的优缺点、能力特长,以便做到“合理轮岗”“人岗相适”,使各年龄段的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岗位认同感和责任感,有效提升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进而提升后勤服务工作效能。第二,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根据后勤服务人员在职务、职级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对不同学历、不同职级、不同年龄的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以便明晰发展路径和目标,避免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第三,强化能力培养培训。通过开展学习共享会、技能提升等方式,针对不同岗位、学历层次的人员进行培养培训,不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而且使教职工不断总结后勤服务规律,不断提升服务师生水平。

(三)创新推动改革,深化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

首先,注重创新推动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需要不断迈进,主要包括校园管理、服务、基建、内部治理等方面,从职业院校特色出发,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社会化实施方案,有序、稳步推进社会化改革,逐步构建完善的后勤工作服务保障体系。重视制度创新。一方面,从后勤管理工作层面看,应当做到产权分配清晰、责任明确,通过借助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实现更有效的后勤工作社会化发展。另一方面,从经费管理层面看,可以采用收费服务制度,按照相关标准将经费分摊到用户身上,建立起基于市场化的后勤运作制度。其次,通过引进市场资源,着力解决后勤工作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突出矛盾等问题。推进后勤工作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引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办好广大师生满意的后勤服务。在校园基础设施维护方面,将校园内除核心基础设施外的地方分区域、位置,交由企业(市场)负责,同时,安排学校正式员工负责核心部位的运行维护。

(四)坚持需求导向,构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

通过近几年信息化建设,后勤工作已经形成与师生交流的信息化平台,比如掌上后勤、今日校园、一卡通等APP,大大提高了后勤工作的效率。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仍需因地制宜,以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持续改进后勤服务工作中的不足。一方面,坚持需求导向,立足实际,借鉴先进经验,变革后勤管理思路,合理设置规章制度和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综合素质。职业院校后勤工作应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构建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收集、存储、分析师生消费、娱乐等数据信息,健全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为领导层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水平,吸收复合型技术管理人员加入后勤管理队伍。定期开展教职工信息化培训,采用专题学习、现场参观等形式,以提高其信息化综合素质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3]

结语

新时代,深化后勤工作改革是推进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特高校”建设的迫切需求。实践证明,高水平的后勤服务保障是支撑职业院校“特高校”建设的根基,没有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后勤服务保障,“特高校”建设将无从谈起,所以后勤工作必须要有所改善和提升。后勤工作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积极探索后勤改革发展的新路径、新策略,期待形成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服务保障高效、师生满意的良好局面,切实突出后勤工作改革的发展成果,从而促进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后勤工作后勤社会化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后勤服务
浅谈国有企业后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关于学校后勤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