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应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基于运动疗法开展心脏复健,旨在提高患者心脏泵血机能,预防心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以改善患者运动耐受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1]。目前PCI 术后康复以有氧运动为主,但持续有氧运动方式单一、耗时较长,且难以满足组织同时改善微循环改善、代谢速率、耗氧量等[2]。因此近年有学者提出循环抗阻训练,其不同于单纯的抗阻训练,即在有氧训练基础上开展循序渐进的抗阻训练。近年我院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复健干预进行持续改良,构建了适合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循环抗阻训练方案,以期提升冠心病患者PCI 术后心脏功能、泵血机能并改善组织微循环。
纳入条件[3]: PCI 术治疗后且病情稳定;首次患病者,既往无严重心血管疾病史;年龄<80 岁;无急性脑卒中、呼吸系统疾病、膝关节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等影响心肺、运动功能疾病;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条件:存在脑血管疾病、肝、肾衰竭等严重合并症;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合并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选择2018年6—12 月采用常规护理及功能锻炼的45 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 年1—6 月采用循环抗阻训练的45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5 例,女20 例;年龄53~78 岁,平均68.88±4.81 岁;合并高血压18 例,合并糖尿病16 例,高血脂12 例。对照组男27 例,女18 例;年龄51~78 岁,平均68.87±4.43 岁;合并高血压16 例,合并糖尿病15 例,高血脂18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及功能锻炼: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降糖、降脂的饮食干预,以保证患者术后病情稳定。告知患者进食富含优质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避免熬夜、饮酒、抽烟等不良习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运动锻炼方案,如太极拳、广场舞、散步、快走等,以患者耐受为宜。注意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并适时增减训练强度。
1.2.2 观察组 采用循环抗阻训练,即有氧运动后进行抗阻训练。
(1)间歇性有氧运动:①先进行运动心肺测试(CPET)[4],由测试系统计算最大摄氧量(VO2peak)。②每组由2~5 min 的高强度运动以及3~5 min 的低强度运动组成。热身后进行2~5 min 的高强度有氧训练,强度控制在80%~90%VO2peak,休息3~5 min 后进行30%~40%VO2peak 的低强度运动,时间2~5 min。每组间休息10~15 min,运动方式包括运动踏车、四肢联动等,每天3~6 组。③运动结束后进行5~10 min 的伸展、按摩等整理运动。开展沙包、哑铃、弹力带等形式的抗阻训练。
(2)抗组训练:在第1、4、7 周抗阻训练前测评单次最大负荷(1RM)[5],掌握其最大肌肉力量,根据所测得的1RM 调整运动强度。第1~3 周,运动强度<30%1RM,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腹、背部肌肉、股三头肌、缝匠肌等10 项运动,单次训练20 min 为1 组,每天完成3 组。第4~6 周,运动强度为上一次测试1RM 的30~60%,运动方式同第1~3 周一致。第7~8 周运动强度为>60%1RM,运动方式同第1~3 周一致。循环抗阻训练每周3 次,前3 周入院在护士指导下完成,后5 周居家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护士每周进行电话随访,了解训练进度及完成情况。
采用心脏超声检查, 干预8 周后两组患者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 、心搏指数(SI)[6];心血管检测仪检测微循环半更新率(ALK)、平均微循环滞留时间(TM)、微循环半更新时间(ALT)[7]。
采用 SPSS22.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观察组CO、CI、SI、SV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后两组泵血机能指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ALK 高于对照组,TM、ALT 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后两组组织微循环指标比较
虽然随着PCI 技术的进步,冠心病患者病死率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但是术后远期预后仍然受到心血管事件并发症、心脏功能低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提高PCI 术后心脏复健效果依然是心血管疾病康复训练面临的重要问题。既往常用的抗阻干预能够通过沙包、哑铃、弹力带等外来阻力开展主动运动,促进肌肉生长,强化肌肉力量,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且已有研究表明[8],肌力训练不增加冠心病患者肌痉挛、被动运动阻力,安全性良好。但单纯抗阻训练尚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泵血机能改善效果,因此需要在改善运动功能的抗阻训练基础上开展有氧训练,组成有氧加抗阻的循环抗阻训练,以达到泵血机能和组织微循环改善的双重效果[9]。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ALK 高于对照组,TM、ALT 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循环抗阻训练较常规运动锻炼能够有效提升组织微循环。微循环属于循环系统末梢通道,是机体物质交换得以实现的物理基础,其具有保证各脏器氧气、营养成分输送的重要生理作用,能维持内环境稳定。抗阻训练增强了上肢、胸腹部及下肢主要肌肉肌力,进而提高机体微循环灌注量,从而改善组织微循环[10]。间歇有氧运动期间高强度有氧训练耗氧量较大,能够提升外周肌肉摄氧及氧利用功能,间歇5~10 min 期间有氧供能占比较无氧供能更高,两者交替能更好地增强机体有氧能力,从而也有助于改善组织微循环[11-12]。本研究干预后观察组ALK 高于对照组,TM、ALT 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循环抗阻训练较常规运动锻炼在提升心脏泵血功能方面效果更好。抗阻训练适宜肌肉等长收缩为基础的训练方法,本研究根据不同康复时期患者耐受性的差异,基于1RM 进行训练强度调整,提高心脏输出量的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性[13]。另有报道称[14],循环抗阻训练期间能加快平均动脉压与心率,但不增加外周阻力,这也能降低心脏收缩时面临的负荷压力,改善泵血机能。同时观察组间歇性有氧运动相较于既往传统持续中强度运动获得相同运动量到达无氧阈值所需的时间更长,这能够减少劳力性呼吸困难,提高次极量运动耐量,能通过提升肌肉效率降低心脏收缩负担[15-16]。
综上所述,PCI 术后开展循环抗阻训练能有效提升冠心病患者的泵血机能,改善组织微循环,可通过循环抗阻训练提高PCI 术患者的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