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企业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

2021-05-08 07:13甘水玲刘晋元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规上科技人才上海市

甘水玲,刘晋元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上海市科技人才发展中心/上海市外国人来华工作服务中心,上海 200031)

1 研究背景

2018 年上海市R&D 人员全时当量为18.81 万人,其中企业为13.11 万人,占70%,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上企业”)R&D 人员占企业人员总数的67%[1],且规上企业办科技机构的正向效应逐渐凸显,更能够引领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并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效益。上海市规上企业的科技人才应当发挥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作用。

目前国内关于科技人才集聚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空间分布特征、集聚效应等角度展开,对集聚效率的评价,尤其是针对企业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对上海市规上企业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未来企业科技人才集聚规模的合理预测、把握企业科技创新态势至关重要,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控,为上海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实现人才精准布局提供支撑。此外,当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科技人才的统计指标和数据,国内与科技人才相关且有统计数据的概念包括科技活动人员、研发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科技人力资源等。国际上,通常采用R&D 人员指标分析科技人才情况[2]。

为此,本研究以上海市为例,选取规上企业R&D 人员和规上企业办科技机构(以下简称“企业科技机构”)中硕士及以上人员作为体现企业科技人才集聚规模的指标,从行政区划的维度展开,研究上海市规上企业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效率及影响因素。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1 方法选取依据

2.1.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学者研究认为,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主要思想是一个经济系统或者一个生产过程可以看成一个单元通过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产出一定量的“产品”的活动,由于从投入到产出需要经过一系列决策才可能实现,也就是产出是决策的结果,所以这样的单元被称为“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主要结果有4 个方面:一是DEA 有效,即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同时达到1;二是弱DEA 有效,即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不是同时达到1;三是DEA 无效,即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不是最佳;四是判断规模效率变化趋势[3-7]。运用DEA 模型进行效率评价时,指标过少会不能全面反映出效率的高低,指标过多又会导致结果有所偏差,而本研究聚焦科技人才空间集聚的角度,指标选取数量正适合运用此方法进行研究。

2.1.2 Tobit 回归模型

高萍等[3]、孟卫东等[6]提出Tobit 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解释变量x取实际观测值,而被解释变量y只能以受限制的方式被观测到,即当y>0 时,无限制观测值均取实际的观测值;当y≤ 0 时,受限观测值均截取为0。DEA 方法所得的效率值取值范围介于0 到1 之间,即回归方程的因变量应受到约束,使用Tobit 回归方法判断各种影响因素对效率值的影响程度,所得的结果相对更加准确。回归公式如下:

2.2 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上海科技统计年鉴2019》,以及上海市各区统计局对外公布的2018年《统计公报》。同时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选取的指标基本均为相对量,没有缺失数据。采用MaxDEA 软件对上海市各区规上企业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效率进行评价,并用Stata 软件进行Tobit 回归,具有科学性。

3 上海市规上企业科技人才空间集聚特征

3.1 科技人才总量情况

从上海市规上企业的分布来看,企业集聚较多的依次是浦东新区、松江区、嘉定区、闵行区、青浦区、宝山区;从其研发人员规模来看,R&D 人员分布最多的是浦东新区,其次依次是松江区、嘉定区、闵行区。从其R&D 人员投入强度(即规上企业每万人拥有R&D 人员数量)来看,杨浦区最高,为1 256 人,其次为松江区1 129 人、徐汇区1 029 人、浦东新区731 人、静安区702 人、闵行区601 人(见图1)。

图1 2018 年上海市规上企业科技人才的区域分布

3.2 企业科技机构人才集聚情况

企业科技机构作为企业研究与开发的前沿阵地,其科技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能反映出上海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状况。2018 年,上海市企业科技机构有628 家,其中有科技人员6.5 万人,博士占比为2.48%、硕士占比为27.54%。从企业科技机构及其人员数量分布来看,浦东新区的集聚规模均为最大,分别占20.22%、44.77%,其次为闵行区、嘉定区及松江区。如图2 所示,从企业科技机构平均人员规模和机构人员学历情况来看,硕博人员占比最高的是浦东新区(38%),其次是宝山区(35%)、嘉定区(31%)、闵行区(27%)、静安区(27%)、杨浦区(26%);平均人员规模最高的是崇明区(234 人/家),其次是浦东新区(228 人/家)、杨浦区(144 人/家)、嘉定区(112 人/家)。

图2 2018 年上海市各区企业科技机构人才分布

3.3 科技人才空间集聚特征

3.3.1 空间集聚的主趋势

企业是人才的载体,企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上海市科技创新企业除了在市中心集聚,还在浦东张江、五角场等地方大批量集聚,且逐渐向嘉定、青浦、松江、闵行、金山、奉贤等多个方向延伸。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科技创新企业前期投入大、周期长,科技创新成果呈现滞后性,承担的风险较高,因而会倾向于对输出成本进行控制,如商业用地等方面。近年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生活和商务成本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企业带动人才向中心城周边区域转移是企业自身利益导向的结果和趋势。

3.3.2 科技人才在中心城区周边区大规模集聚

限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土地面积较小,无法大批量集聚规上企业和科技人才,因此规上企业和科技人才从空间区域上逐渐向中心城区周边的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宝山区、青浦区、松江区疏解。根据上海市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上海市工业企业一共有49 605 家,从业人员为249.5 万人。其中,中心城区6 个周边区的规上企业数量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12.65%,其从业人员占全市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6.2%,R&D 人员数量占全市规上企业R&D 人员数总数的80.35%;其企业科技机构数量占全市规上企业科技机构总数74.2%,机构人员数量占全市规上企业科技机构人员总数的86.12%,硕博人员数量占全市规上企业科技机构硕博人员总数的91.32%。由此可见,上海市全市规上企业科技机构科技人才在中心城周边区大规模集聚。

3.3.3 科技人才空间集聚密度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疏散上海市各区域规上企业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量最多的是杨浦区,其次是松江区、徐汇区、浦东新区、静安区、闵行区等,规上企业科技机构平均人员规模较大的依次是崇明区、浦东新区、杨浦区、嘉定区等。由此可见,上海市企业科技人才的空间集聚密度正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周边区疏解,优化空间布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区创新转型发展。

4 上海市规上企业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效率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DEA 模型效率评价时,指标过少会不能全面反映出科技人才集聚效率的高低,指标过多又会导致结果有所偏差,因此本研究参考孟卫东等[6]、王勇[8]、黄兴原等[9]、芮雪琴[10]、李乃文等[11]针对人才集聚效应评价的研究,共选取6 个指标(2个投入指标、4 个产出指标)构建了上海市规上企业科技人才集聚的综合效率评价体系(见表1)。

表1 上海市规上企业科技人才集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4.2 基于DEA 的科技人才集聚效率评价

通过MaxDEA 软件进行效率分析,所得结果见表2。DEA 方法评价是一种相对效率评价,集聚合理的话,低投入、低产出同样会导致高效率。从表2 可知,样本区域规上企业科技人才空间集聚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86,整体集聚效率较好。其中,有6 个区的科技人才集聚综合效率达到了1,实现DEA有效,分别是宝山区、长宁区、虹口区、嘉定区、青浦区及徐汇区;其他10 个区规上企业科技人才集聚综合效率均小于1,浦东新区、闵行区、松江区、黄浦区、崇明区及金山区的纯技术效率值为1,实现弱DEA 有效。对于综合效率值小于1 的10 个区,进一步从规模效率变化趋势分析可知,黄浦区、静安区及普陀区处于规模效率递增阶段,有发展潜力,前景良好;其他7 个区即浦东新区、闵行区、松江区、杨浦区、崇明区、奉贤区及金山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说明当前这些区域的规上企业科技人才集聚存在冗余或发展潜力不足,需要调整科技人才集聚结构或转变集聚方式。

表2 2018 年样本区域规上企业科技人才集聚效率评价

表2 (续)

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与人才集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12]。根据上述评价结果,从产业的角度进一步深入分析如下:

(1)效率值为1 的6 个区中,徐汇区、长宁区及虹口区是中心城区,产业分布相对集中,科技人才集聚密度大、不分散,均采取“小区域、高集聚”的方式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且有龙头科技企业或科技项目支撑;嘉定区、宝山区及青浦区是郊区且均是中心城区周边区,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科技人才集聚有效。

其中,3 个中心城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资源丰富。徐汇漕河泾开发区作为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集聚了大量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企业,其中捷普、3M 等10 家科技企业的产值就达到10 亿元。虹口区积极构筑新时代虹口发展规划,加快创新要素集聚,以龙头项目带动创新发展:一是拓展绿色环保产业链,绿色技术银行管理总部顺利入驻,成立绿色技术金融协同创新联盟、上海国际低碳产业协会;二是同济虹口绿色科技产业园已引入企业和机构91 家;三是积极深化国际创新港建设,加快推进中以合作项目,相关机构和企业成功入驻;四是建成启用国科(上海)国际创新产业基地,布局量子通信、智能制造等领域前沿项目。长宁区以服务为主线,紧抓航空服务业、“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和时尚创意产业等三大重点产业,先后出台支持三大产业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完善新一轮科创政策,鼓励科技创新。

郊区的嘉定区、宝山区及青浦区新兴产业动能不断壮大,各有侧重地集聚科技人才,推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发展,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嘉定区作为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有139家规上企业属于上海市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总产值达到510.0 亿元,科技人才集聚产业按产值大小依次是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宝山区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产值为516.27 亿元,科技人才集聚产业主要有7 个,依次是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青浦区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有159 家,总产值为417.0 亿元,科技人才集聚产业主要有5 个,依次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

效率值小于1 但规模报酬递增的3 个区均是中心城区,分别为黄浦区、静安区及普陀区,都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制定相关科创人才政策,稳步推动、落实相关工作,发展潜力较大。由表2 可以看出,黄浦区的纯技术效率值达到1,需优化规模效率,即扩大科技人才规模能够提升科技人才集聚效率,数量上的满足为质量上的提升提供保证;静安区和普陀区的纯技术效率值小于规模效率值,说明需要优先改善技术水平,尤其普陀区的纯技术效率值是全市最低,上升空间极大。

其中,黄浦区制定发布《黄浦区推进新型智慧城区顶层设计的实施意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科创企业、科技人才集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积极推进普华永道创新平台建设,加速区内功能调整转型升级;第二,加快推进亚龙、万国等十大重点项目,打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高地。静安区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金融、商贸、信息等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产业梯度合理分布和能级全面提升。普陀区近年来以桃浦智创城为主要集聚区,集聚了大量重点产业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等,制定发布《普陀区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实施意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发展空间较大。

其他效率值小于1 且规模报酬递减的7 个区目前科技人才集聚存在冗余或发展潜力不足,需要调整科技人才规模、优化科技人才集聚结构,效率值越低,需要调整的程度越大。

其中,杨浦区是中心城区,是国家首批区域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也是上海市科创中心发展的核心承载区,其纯技术效率值小于规模效率值(0.992),说明杨浦区规上企业科技人才集聚受到掣肘,或者是企业科技人才集聚效应还未凸显;效率值没有达到1 的原因可能是支撑区域发展的核心技术水平不够,或是缺乏顶尖的高层次人才实现核心技术攻关。浦东新区、闵行区及松江区是中心城区周边区。浦东张江是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浦东临港和闵行紫竹高新区都是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其规上企业分布多,承载着大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发展猛、科技人才体量大,因而对科技人才的集聚质量和集聚结构要求更高,直接影响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人才的合理分配等。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人才队伍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人才队伍非常年轻,35 岁以下人才占85%左右,学历层次相对较高,基本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充满创新活力,但人才结构仍亟需优化[13]。调研发现,上海市及其各科技园区很多企业均缺乏高层次顶尖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存在困难:一是上海市的生活成本高,创新创业初期的人才来沪本就有压力,且随着杭州市、苏州市等周边城市与上海市的薪酬差距逐渐缩小、人才吸引力增加,无疑加大了上海市企业的引才压力;二是在与同行业优秀企业竞争中,对手企业为留住人才设置各种条规以限制人才流动,人才很难引进;三是在与上海市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中科院在沪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竞争中,企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就更小,且企业人才流失极其严重;四是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渠道有限,且人才引进耗时长、风险大、成本高,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近年来临港新片区发展迅猛,相继出台许多人才吸引政策,包括放宽人才落户条件和购房限制等多方面措施,但在人才综合服务环境方面还有待提高,比如商业娱乐、人才子女教育、医疗资源等配套都是影响人才引进的重要因素。

5 上海市规上企业科技人才集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选取

结合郭靓等[14]、郝前进等[15]、沈春光等[16]和娄伟等[17]对人才集聚效应的研究,以及《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18],本研究从区域经济水平、企业发展、政府扶持3 个层面研究上海市规上企业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效率的影响因素,相应选取11 个具体指标构建上海市规上企业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效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见表3)。

表3 上海市规上企业科技人才集聚效率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5.2 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样本区域2018 年规上企业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如表4 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1)各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集聚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水平代表着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这说明上海市规上企业科技人才集聚较为依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丰富的财力资源、前沿的科技资源以及更多的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相对于基础较差的区域还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生活服务设施等,具有吸引人才集聚优势,带来人才集聚效率的提升。

(2)国外技术依赖度与人才集聚效率显著负相关,说明上海市规上企业的发展越依赖国外技术,其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就越被动,继而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技人才集聚效率。引进技术吸收投入、成果应用投入力度与人才集聚效率都呈显著正相关,且成果应用投入力度的影响程度最大。随着上海市经济的迅速发展,规上企业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已有很明显的改善,同时也促进了引进技术扩散效应的增强,逐渐减弱对引进高端技术的依赖,因此,上海市规上企业应当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投入适当的消化吸收经费,或者衡量技术价值合理引进,促进资源有效使用和创新突破,同时进一步加大相关技术改造经费的投入。

(3)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和经济实力对人才集聚效率都有着正向显著的影响,但经济实力的影响相对较小。这说明上海市规上企业对科技研发越重视,越有助于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带来人才集聚效率的提高;企业自身实力越是雄厚,其人才竞争就越激烈,同时人才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越多、见识会越广,人才集聚效率自然越高。

(4)企业科技机构人才规模扩大对人才集聚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机构数量提升对人才集聚效率的影响呈现负向。企业科技机构扩大人才规模,有利于区域内知识流动、技术扩散,激发创新灵感,大量人才集聚可以更有效、更充分地利用已有资源研究新的科技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赚取利润,提高人才集聚效率。但企业科技机构数量增加并没有更合理地促进科技资源使用,反而可能由于资源、人才的分散使得人才集聚效率降低,造成反向的影响。

(5)人力资源配置对人才集聚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一方面,科技人才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人才集聚效率的提升,进一步表明上海市规上企业的科技人才结构不仅要有数量上的突破,更需要质量上的提升,合理构建科技人才队伍才能充分发挥高质量人才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作用,并提高科技人才集聚效率;另一方面,企业不同于高校、科研院所专门从事科研工作,企业的核心是盈利,其研发人员的规模是按需引进、集聚,是企业核心的技术支撑,并不是越多越好,所以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越大反而对人才集聚效率有负向影响。

(6)政府支持力度对人才集聚效率没有显著影响。说明政府投入对上海市规上企业科技人才集聚效率的提高并未起到预期作用。可能的原因是:目前上海市规上企业不断加强科技投入,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一方面政府投入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累积性,在短期内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产出也不一定高,无法及时凸现对人才集聚效率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资金投入在规上企业R&D 总经费中的占比较小,不足以产生足够大的影响力,且政府资金投入后,对规上企业来说,相对较少的资金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规范使用经费的管理程序上,使得政府资金投入对企业科技人才的激励作用不那么明显。

表4 2018 年样本区域规上企业科技人才集聚效率评价回归结果

6 政策建议

6.1 建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科技人才集聚新高地

6.1.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吸引力

企业作为上海市科技人才体量最大的载体,应强化其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对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力度,加速形成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市场为决定性导向、产学研高度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同时政府应积极引导高层次科技人才合理地向企业集聚,在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让企业有充足、优质的人才资源开展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构筑科技人才集聚新高地。

6.1.2 加快完善企业科技机构的人才激励机制

围绕提高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鼓励企业建立高质量的科技机构,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机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提高人才福利待遇,改善人才收入分配制度,保障人才收入水平,比如按行业定能者多劳的奖金制度等。同时赋予企业科技机构人才更多的科研自主权、建立容错机制、延长考核周期等,鼓励机构人才潜心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勇闯核心技术“无人区”,促使人、财、物等科技资源集聚作用达到最大化。

6.2 鼓励企业实行引育并举且更重培养的引才引智机制,合理构建科技人才队伍

6.2.1 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广泛吸纳高层次人才

围绕上海市重点领域和紧缺人才,鼓励企业按实际需要广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全面解决企业高层次人才缺口问题。首先,设立不同级别的引才奖。对引进高层次人才作出巨大贡献的企业和人事专员均予以奖励,分别设立不同级别的企业引才奖和“引才大师”奖,激励企业积极引进各类紧缺人才。其次,拓宽企业引才渠道。有针对性帮助企业走进高校开展系列招聘会,为企业搭建引才聚才平台,拓宽企业引才渠道。最后,优化企业引才服务。为企业引才提供一系列服务,如建立全方面配套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对有突出贡献的国内外高层次科创人才提供购房优惠、解决落户困难或缩短居住证转户口年限、解决子女教育方面问题等便利政策,提升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让高层次科技人才主动择业、合理地流向企业。

6.2.2 支持企业自主培养本土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

实行引育并举且更重培养的引才引智机制,上海市各区内外都要注重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企业建立阶段型、需求性、多元化的人才交叉培养体系,形成由政府引导、企业牵头、个人自愿参与的企业人才培养文化。各区政府也应积极推动并引导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和培训资源,加强企业对青年拔尖人才和行业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加强企业对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创新青年人才的培养;也应积极响应企业对于人才的各类培养体系建设要求,配合人才发展的各种需求,多支持企业开展青年科技人才跨区域、跨单位的交流活动,让青年科技人才在各种竞争、培养体系以及交流活动中慢慢成长成才。

6.3 加强企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

6.3.1 认可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人才,提升人才辨识度

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是提升企业科技人才集聚效率的关键所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工作,加强宣传推广、提高重视度,让更多感兴趣的、有潜力的人才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这个行业,并认可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工作的价值,积极投身于这项工作。只有认可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人才,提升人才辨识度,才能吸引人才,更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6.3.2 建立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专业人才队伍

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投入力度,建立专业的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人才队伍;并设立一套专业的人才筛选体系,完善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人才培养体系、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将更多的人才吸引到这个队伍中来,充分发挥企业科技成果应用板块的优势主体作用,推动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有效衔接,促进企业开展自主研发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效率。

6.4 加大“科创22 条”核心承载区企业人才吸引力

6.4.1 充分发挥张江高科技园区企业人才集聚优势

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具科技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也是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863 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等10 多个国家级基地,还建有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政府应积极帮助园区企业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一方面,要减轻企业引才压力,可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创造交流机会,提供引才服务,出台相应的向园区产业倾斜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等,降低企业引进国内外人才的成本。另一方面,张江青年科技人才较多,人才安居是大问题。目前,园区的人才公寓体系已形成规模,但仍存在申请量多导致排队时间长以及房型较少等问题。改善人才公寓建设和运行机制,一是要加快人才公寓审批程序,增加人才公寓的供给数量,推出面积较大的房型,使得引进人才及家属能够妥善安置;二是根据人才住房需求建设具有不同功能和定位的人才公寓。如从时间上设置长租和短租公寓,促进人才公寓有效流动,满足短期来沪工作的专家居住需求;还可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人才公寓配套相应需求的基础设施和保障服务,使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协同。

6.4.2 完善临港新片区企业人才发展及服务环境

一方面是加强人才联合培养。利用好临港新片区各大高校集聚优势,加大对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支持力度,认真吸取联合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明确实施细则、资金配套以及各方职责等。另一方面是优化引进人才的生活服务环境。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住房、教育资源、医疗设施、交通设施、环保设施等,让“新片区人才政策”引进的人才能够长期、稳定在沪谋发展、共创新。

6.4.3 优化杨浦区创新创业人才宜居宜业空间

杨浦区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工作环境很好,但生活压力较大,要满足杨浦区创新创业人才对美好居住生活需求,要注重优化杨浦区产业密度,扩大生活空间。在合理控制房价的基础上,还可在区周边建设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在降低生活成本的同时包证生活质量,增加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6.5 政府助力营造推动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的大环境

6.5.1 加强企业人才需求对接交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加强企业人才需求对接交流,从解决企业人才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出台并完善支持上海市企业及人才科技创新政策并落实好,如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处理好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应用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责任分工明确,营造和谐的科技创新氛围;加大人才公寓建设面,解决企业青年科技人才安居难的问题;鼓励私营企业全面发展,畅通人才职业发展各类通道;建立多元化人才投入保障运行机制,包括社保、公积金等相关制度;做好科技人才在上海落地以及初期过渡的各项支持和保障工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6.5.2 积极宣导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提高政策实施效益

鼓励政府相关部门面向高校、社会积极开展科技人才政策宣传活动、有关政策学习比赛活动,或通过网络渠道发布政策宣传信息等,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关注度;面向企业印制和免费发放《科创人才政策文件选编》等宣传册并提供现场解读,积极引导企业提高对人才政策的重视度,促进企业更好地灵活使用现有科技创新政策,盘活企业人才科技创新积极性,提高政策实施效益。

7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在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大环境下,对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现状梳理,总结其科技人才的空间集聚特征,并参考国内外效率评价相关文献,建立了科技人才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评价结果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规上企业科技人才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周边疏散的趋势,并在中心城区周边区大规模集聚;从集聚效率来看,16 个区的规上企业科技人才集聚平均综合效率值达到0.86,整体集聚效率较好。其中,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有龙头科技企业或科技项目支撑的中心城区,以及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城区周边区的综合效率值达到1,实现DEA 有效,分别是宝山区、长宁区、虹口区、嘉定区、青浦区及徐汇区;其他10 个区规上企业科技人才集聚综合效率均小于1,浦东新区、闵行区、松江区、黄浦区、崇明区及金山区的纯技术效率值为1,实现弱DEA 有效。对于综合效率值小于1 的10 个区,进一步从规模效率变化趋势分析可知,黄浦区、静安区及普陀区处于规模效率递增阶段,有发展潜力,前景良好;其他7 个区即浦东新区、闵行区、松江区、杨浦区、崇明区、奉贤区及金山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对于综合效率值没有达到1 的区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科技人才集聚结构不合理、存在冗余或发展潜力不足,以及核心技术创新的高层次人才缺口较大等。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均GDP、国外技术依存度、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经济实力、成果应用投入力度、引进技术吸收投入力度、企业科技机构中硕博人员比例对规上企业科技人才集聚的综合效率值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力资源配置、企业科技机构数量有显著负向影响,创新活力、政府支持力度无显著影响。

由于目前对规上企业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效率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缺少充足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且因数据的口径和可获得性等问题,数据选取时间维度较短,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希望本研究能对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及相关研究起到参考、助力作用。

猜你喜欢
规上科技人才上海市
呼和浩特市服务业发展情况、问题及建议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面向2035年中国科技人才集聚机制研究
贵州规上白酒企业上半年增加值达569亿元
2020年1—4月全国酿酒产业产量1506万千升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上半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