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卫芳 张叶 刘瑞娟 贾俊忠
摘 要:借助超星平台在线上构建生物化学课程过程性评价体系,通过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多元化的评价对2019级本科护理学、助产学121名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探讨“生物化学”在线课程基于线上平台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改革。据调查统计,82.6%的学生认为在线课程的教学资源对于自学非常有帮助,85.1%的学生非常认可每个知识模块后的线上作业,66.9%的学生认为线上阶段测试对于课程学习作用较大,58.7%的学生认为通过超星平台直播辅导答疑非常有用,57.9%的学生认为课堂讨论部分拓展了学习的知识面。由此可知,“生物化学”课程的线上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以及知识面的拓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生物化学”;过程性评价;课堂参与度
“生物化学”课程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介绍生物体,特别是人体内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与功能及其在人体内的转化与代谢过程,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生物化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十分重要。河套学院“生物化学”在线课程自2018年开始建设以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加强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对教学过程进行线上监控和检测,线上过程性评价方式不断改革,现有的线上过程性评价基本具有延续性、阶段性、丰富性的特点。通过实践与调查发现,现有的线上过程性评价方式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以及知识面的拓展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1 在线课程的建设
1.1 课程架构与任务点建设
依据“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通过超星平台建设在线课程[1],发布章节任务点。每个知识单元的任务点包括视频、音频、教案、PPT等。课程组通过超星平台将以上课程资源上传到课程体系中,共建成56个任务点。学生可以通过超星电脑端或“学习通”手机App进行课前预习、课中互动以及课后复习。
1.2 开发融合课程学习资料
在线课程资料中上传的参考资料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电子参考教材、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生物化学学习指导》与《生物化学实验指导》等教材资源,紧扣课程大纲的授课计划、课程考核方案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设备进行线上线下自主学习[2]。
1.3 题型多样的线上题库建设
本课程紧紧围绕课程的考试大纲并结合西医综合生化考研考试大纲,构建了题型多样的线上题库,共建成千余道试题,题型包含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以及案例分析题[3]。其中,案例分析题均采用临床案例,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团队教师可以通过线上题库布置作业、组装试卷,在线完成阶段性考核。
2 过程性评价的改革与实践
2.1 过程性评价的改革
“生物化学”在线课程建设初期的过程性评价以作业、考试为主,课堂签到为辅。每个知识单元结束之后发布作业,定期进行考试,每次课前签到。通过实践与调查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以及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经过课程组教师团队的交流与研讨,形成了一套参与性较高、可行性较好、课前课中课后结合的过程性评价方案。项目有课前线上带任务预习,课中签到、观看视频、线上选人答题、抢答以及课堂问卷,课后线上作业、阶段性考试、章节测验、开放性案例讨论、问卷调查等。融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后,课堂教学气氛得到改善、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2.2 实施对象
对河套学院2019级本科护理学、助产学等专业3个班121名学生的“生物化学”课程进行了过程性评价。通过超星平台建立班级,学生下载电脑端超星平台或者手机端学习通,用学号登录进入相应班级进行线上学习,系统全程记录学习状态并统计相关数据。
2.3 實施过程
2.3.1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通过超星平台进行线上预习。超星平台中的“生物化学”线上课程发布了授课计划,学生通过授课计划可以了解相应的课程内容并进行预习。线上课程依据课程大纲制定了知识框架,包括9个大的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依据内容又设置为不同的小节。在资料中提供了与课程相关的PPT、教案、参考资料等,在课程设置中设置各单元的任务点,包括音频、视频、章节测验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以及教学进度进行自主预习,并可通过讨论以及群消息进行问题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的统计页面及时了解学生的在线访问情况、任务点的完成情况、难点问题的集中情况等,并根据学生的需要,通过直播、讨论区回复以及群消息回复等方式随时处理各种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2.3.2 课中多元化教学
课前10 min,教师通过超星平台向对应班级发布课堂签到的任务,学生可以在15 min内完成签到,如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签到视为迟到,整节课未签到视为旷课。签到时可以在系统内设置手势、数字、位置、拍照等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平台知晓参与课堂的学生人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关键点设置问题,学生回答的形式多样,可以是选人、抢答、问卷、投票等。以上课堂教学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同时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现状、捕捉学习信息,还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有针对性的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的数据客观地分析学生对于本节课程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与进度,更有效地调控整个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3.3 课后作业、章节测验与辅导答疑
课后线上作业根据课程知识单元的进度完成情况安排,基本为每两次课安排一次课后线上作业,作业的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课后作业的题量不宜太大,通过系统设置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时间设置根据作业的难易程度以及题量大小而定,一般在大部分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后1~2 min内自动提交。客观题由系统自动批阅,主观题需要教师审阅,后台统计作业得分情况[4]。教师通过系统对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程度,对于掌握一般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答疑。章节测验设置为必交作业,学生针对给定的题目展开讨论与分析,增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5]。教师课后针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直播辅导答疑,既可以提升学习效果,又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2.3.4 阶段性考试
课程进行到一半之后,根据所学内容进行阶段性考试。试题从已构建好的题库中随机抽取组装成卷。根据试卷的题量和试题难度设置考试时间,并通过超星平台定时定点地向学生发布与回收试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并交卷。系统可以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每次考试时,学生离开答题页面超过3次视为作弊,系统会自动交卷停止答题。考试结束后,客观题由系统自动批阅,主观题需要教师批阅[6]。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查阅每道题的得分情况,并可以参考教师给出的答案进行纠错。通过阶段性考试,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促使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
2.3.5 课后讨论
课后讨论设置的话题多为开放形式,教师通过平台发布,学生根据话题内容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加工后,将自己的观点发布到平台上。参与每次讨论可获得2分,观点独特、有理有据、有创新、理论结合实际者可额外获得相应积分。通过讨论促使学生查阅更多相关的资料,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以及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
3 改革效果评价
“生物化学”在线课程通过改革过程性评价,对河套学院2019级本科护理学、助产学专业3个班121名学生进行实践。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目标达成度以及学习热情均有显著提高,学习成绩普遍提升,不及格率降低。针对过程性评价的改革,课程组教师设置了专项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5个维度,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调查。调查显示,82.6%的学生认为在线课程的教学资源对于自学非常有帮助,85.1%的学生非常认可每个知识模块的线上作业,66.9%的学生认为线上阶段测试对于课程学习作用较大,58.7%的学生认为通过超星平台直播辅导答疑非常有用,57.9%的学生认为课堂讨论部分拓宽了学习的知识面。
4 结语
“生物化学”课程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但由于课程中代谢过程较为复杂、内容相对抽象,授课学生又以文科生为主,一直是学生学习较为困难的课程。在传统考核方式下,学生的参与度极低、课堂氛围很差、期末考试不及格率较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及综合处理能力较弱。“生物化学”课程的线上过程性评价改革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以及知识面的拓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并通過线上辅导答疑及时进行加强与巩固。通过改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有更多的机会知晓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成绩的积累及课堂互动过程逐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实践证明,在线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改革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生物化学”在线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关于PBL的线上运行、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作用等内容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期望可以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更加深入地进行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雷呈.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4):58-60.
[2]赵冬.基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4):54-56.
[3]廖阳,闫荣玲,袁志辉,等.《生物化学》课程网站在线答疑的实践与体会[J].生物学杂志,2016,33(1):123-125.
[4]罗晓婷,许春鹏,陈水亲,等.基于移动网络平台形成性评价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应用的初探[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8,38(9):918-923.
[5]李斌,苏燕,杨文杰,等.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6,6(2):3-6.
[6]迟洪忠,熊琴琴,秦海英.移动互联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变革[J].教育现代化,2018(17):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