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刚
摘 要:生活垃圾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副产品”,需要被及时收集、处理和转化。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能够直接影响社会生产活动运转效率和人民健康水平。以“需求驱动管理、技术提升效率”为切入点,讨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管理模型,为城市资源管理与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垃圾;公共卫生;环境治理;关系挖掘;资源管理
1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目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突破60%大关。如果算上进城务工、学习深造和参与物流配送的流动人口,我国城镇生产生活“内外双循环系统”实际上已经聚集吸纳了大约70%的人口参与其中,每年产生的几亿t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的重要隐患。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官方数据,我国城镇生活垃圾年产量已经突破四亿t大关。目前,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仍然以填埋、焚烧为主,通过技术手段循环利用的垃圾只占一小部分,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空气和水源中,持续危害着城市生态环境[1]。
2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管理模型研究
2.1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的必要性
垃圾按照“生产来源”这一标准可以分为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及危险废弃物等类别。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指按照利用价值、污染程度、基本成分及基本属性等标准,将生活垃圾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针对每一个类别使用不同的方式分别收集垃圾的系统性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变废为宝、循环利用、降低风险、利在千秋”[2]。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有利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打破了“初始资源→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形成垃圾”的单向链条,形成“资源→产品→垃圾→新资源→新产品→新垃圾”的循环流程,这个流程的关键就是“垃圾→资源”转化环节,生活垃圾分类预处理有助于提升该环节运转效率[3]。
2.2 “放任型”和“分层识别”管理模型构建及分析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管理体系实际上是滞后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活垃圾处理长期处于“只有收集,没有分类;只有处理,没有管理”的状态,生活垃圾分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自治”和垃圾处理人员的工作经验[4]。
模型一:依赖群众“自觉自治”的“放任型”管理模型。
步骤1:居民购买产品A。
步骤2:居民完成产品A的使用,形成生活垃圾B、C、D。
步骤3:居民基于个人“自觉自治”的意愿作出如下两种选择:(1)放弃垃圾分类,将B、C、D 3种垃圾混装后投掷到小区垃圾箱或者垃圾收集点。(2)将B、C、D 3种垃圾用不同容器包装后,放置到对应种类的垃圾箱中。
步骤4:专职垃圾处理人员将垃圾运送到统一的处理机构,完成后续填埋、焚烧、分类提取和回收利用等工作。
模型一是非常典型的“放任型”管理模型,曾经长时间广泛存在于我国城市居民聚居区域中。放任型管理模型将垃圾分类的工作下放给小区居民和专职垃圾处理机构,具有极强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而且分类处理效率不尽如人意[5]。
“放任型”管理模型无论从流程上看还是从结果上看都比较“粗劣”,需要进行必要的优化升级。随着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软硬件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层识别”管理模型已经具备了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可以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推广[6]。
模型二:“分层识别”管理模型。
步骤1:工厂完成产品A的生产。
步骤2:城市住建部门、环保部门和技术专家组对产品A进行鉴定,给出产品A各核心组件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指导意见。
步骤3:工厂将产品A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指导意见以二维码、条形码和文字说明的形式进行标注。
步骤4:居民购买产品A并完成使用,形成生活垃圾E。
步骤5:居民基于产品A所标注的分类指导意见及自身知识储备,将生活垃圾E细分为B、C、D等类别并分别包装。
步骤6:小区垃圾投放点负责人将居民投递的生活垃圾再次进行分类识别,并使用不同的垃圾容器盛放。
步骤7:专职垃圾处理人员将垃圾运送到统一的处理机构,完成后续填埋、焚烧、分类提取和回收利用等工作。
“分层识别”管理模型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工作分散给产品生产者、小区居民、垃圾投放点管理人员和垃圾处理机构多个角色,逐层将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精度和效能提高。每一步都可以对前一步的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结果进行微调和纠偏,提升了整个模型的容错能力。
2.3 基于“分层识别”策略的信息化综合管理模型构建及分析
章节2.2给出了“放任型”管理模型和“分层识别”管理模型的操作流程和效能分析。“放任型”管理模型虽然比较粗糙,但因为其管理成本几乎为零和极易实现这两个特点,曾经长时间作为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的标准管理模型。“分层识别”管理模型垃圾分类收集的准确率高且容错率高,但在信息化、数据化程度比较低的地区会造成高昂的人力资源和物料资源成本支出,反而是得不偿失的“赔本买卖”。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应用技术已经和社会生产经营、科教文化和社会治理实现了“深度绑定”。“互联网+社会网格”管理模型在抗击“新冠疫情”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管理效率、成本控制和统计溯源能力都经受住了实践考验。基于“分层识别”策略构建的“互联网+分层识别+社会网格”生活垃圾分類收集与处理管理模型,既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又有历史成功案例可循,应用前景和效能潜力值得期待。构建信息化综合管理模型需要做好责任制度体系建设、信息化技术应用和三级收集运输管理体系建设3项工作。
2.3.1 责任制度体系建设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需要商品生产者、商品消费者(如小区居民、村镇居民等)、垃圾投放点管理机构、政府对口机构和垃圾终端处理机构多方参与,需要建立对应的责任制度体系,明确各方职责与处理条例。(1)商品生产者。商品生产者严格按照住建部门、环保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要求,做好垃圾分类指导意见的标识工作。标识方式包含但不局限于二维码、条形码、文字记录、电子记录等。(2)商品消费者。商品消费者实际上是生活垃圾生产与投放的重要责任主体,要严格遵守政府机关颁发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接受监督和追责。(3)垃圾投放点管理机构。基于“空间认定”和“所有权认定”并重的原则,进行责任主体管理权限与责任的划分。城市居民聚居地(胡同、街巷、住宅小区等)一般由物业管理部门负责,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办公场所由直接主管单位负责,农村居民聚居地由所属村民委员会负责,公共建筑由所有权人负责,施工现场由建设单位负责,商业经营场所由经营管理单位负责,城市交通系统由专职保洁清扫单位负责,无法确认具体责任人的统一由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人民政府指定负责人。
2.3.2 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基于“分层识别”策略的信息化综合管理模型,其最终效能的发挥和运维成本的控制都需要配套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深度支撑。“垃圾分类编码”和“垃圾分类数据库”是支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信息系统运转的核心,基本功能的设计思路为:(1)垃圾分类编码,负责分类编码生成、注入和提取工作。该模块基于国家颁布的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生成编码,并以二维码、条形码、字符串等多种形式提供给商品生产者,便于将编码附着在商品之上。(2)垃圾分类数据库。以垃圾分类编码为关键字段,对垃圾分类详细信息、消费者信息及运动轨迹信息进行存储,便于管理机关进行统计分析、最终溯源和综合决策。
2.3.3 三级收集运输与管理体系建设
基于前文提到的责任制度体系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构建包含果皮箱回收、集中回收和产业化处理的三级收集运输体系,实现生活垃圾的“精准分类、高效收集、规模化处理、科学回收”。(1)果皮箱回收。果皮箱回收以商品生产厂家为参与主体完成生活垃圾的收集,这些生活垃圾被转化为再生产活动所需要的重要物料资源。基于本章第二小节提到的垃圾分类数据库,厂家可以根据生活垃圾转移轨迹进行溯源,并与各级垃圾投放点管理机构合作,实现生活垃圾的定向汇总,大幅降低回收成本并提升回收效率。果皮箱回收阶段主要收集食物容器/餐具、可回收包装盒、电子产品等。(2)集中回收。完成集中回收工作的主体是各垃圾投放点的责任管理部门,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小区居民投放的垃圾进行分类存放、集中汇总和统一运输。各地区管理机关可以基于商品物流信息来合理评估本地区生活垃圾产生类别及数量阈值,并依据评估报告来安排各个街道、住宅小区垃圾投放点的场地规模、设备配置和人员队伍。在集中回收过程中,根据垃圾收运日报来确定收集容器大小和投放数量。(3)产业化处理。经过集中回收汇总的生活垃圾最终要被交付到专門的垃圾处理机构进行产业化处理,该阶段处理效率直接受到前两个阶段处理结果的影响,海量生活垃圾通过填埋、焚烧、堆肥、分拣回收等方式完成最终处理与二次利用。
3 结语
传统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管理模型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应用技术的继续发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工作必然要向着智能分析、实时溯源、高提取率和高利用率的方向发展。因此,以“需求驱动管理、技术提升效率”为切入点,讨论基于“分层识别”策略的信息化综合管理模型在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的深度应用,以期为城市资源管理与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京媛,徐海云.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收费方式探讨[J].环境卫生工程,2004,12(1):23-27.
[2]邹雄,许成阳.日本“沼津模式”借鉴:我国垃圾分类的实现路径[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34(3):148-156.
[3]余洁.关于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法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4):13-15.
[4]王子彦,丁旭.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问题及对策—对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经验的借鉴[J].生态经济,2009(1):176-178.
[5]高顺枝,罗兴章,郑正,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思考[J].环境卫生工程,2009,17(1):5-6.
[6]WU S,ZHANG Y,WANG X,et al.Update evaluation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recycling equipment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9,371(3):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