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琴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幼儿园的改制给宜兴的学前教育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办园结构失衡、优质资源缺乏、专任教师缺编、专业引领人员缺少、教师收入偏低、流动性大等问题,成为推进区域教研发展的制约因素。在课程建设方面,很大一部分园长、教师对教材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导致课程实施中无视儿童的兴趣需求。园本教研同样如此,一些幼儿园奉行“拿来主义”,依赖于经验传递、直接告知的指导方式,园本教研往往流于形式,教师缺乏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意识,滿足于“有了”或“开展了”,研究不深入,教师既无“形”的参与,更没“神”的投入,就教研的有效性而言,园际间的差异也很大。以上不容乐观的现状真实地反映了我市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经验水平。
2017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发《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后,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教研,发现教师在精益求精“钻研”的过程中迷失了“教研究竟为何研”的专业初心,我们需要唤醒教师的专业自信。因此,我们的区域教研遵循教师之本、园所发展之本、幼教工作之本,也就是源于现实、基于问题、落脚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引领教师进行观念重塑,始终把“主题导航、以点带面、整体提升”的区域教研作为提升全市学前教育保教质量的行动路径,真正实现教研的转型、转身、转变。
本文中的主题推进式教研是指把全市幼儿园突出的共性问题作为教研主题,经过系统规划与设计,构成层层推进的问题链,以系列化的教研方式开展活动。它最大的特点是聚焦真问题、进入真现场、践行真研究、体现全域覆盖,为全市幼儿园搭建共研、联动、展示、分享的多元化教研平台,力求每一次教研就是一次进阶,通过每一主题的市级共研,整体促进区域教研深入推进。
以往,区域教研的主题大多是自上而下确定的,教研员定什么,幼儿园就研究什么。由于区域内幼儿园的研究基础不一、研究经验不一、研究需求不一,虽然大家都在跟着研,但实践中的问题往往不够“真”,不能解决教师的真困惑。于是,我们自下而上倾听基层的声音,收集教师们的真实问题。
1.在征集问题中了解真需求。我们通过业务园长QQ群发放调查问卷、开展小型座谈会、与教师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老教师、业务园长等不同层面教师的发展需求,从大家的共性需求中聚焦小专题开展全市性共研,使每一层面的教师都能在原有经验上获得专业成长。
2.在各类调研中发现真问题。针对教师们的发展需求,结合对幼儿园进行的各类视导、调研、评估、复审,开展浸入式视导,通过观幼儿活动、看班级环境、阅课程计划、听教师心声,多方位采集活动现场的案例、照片、视频等资料,了解教师当下的儿童观及突出问题,同时又考虑区域教研专题应注重引领性、开放性与持续性的要求,确定全市共研项目主题,一起解决理念层面的困惑,共研策略层面的问题。
3.在专题确定后细化小主题。随着主题教研活动深入推进,根据阶段性园本、区域教研情况,我们将研究主题逐步细化、聚焦。如针对全市共研项目“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园美术活动”,各园研究的积极性很高,美工区整体环境逐渐优化、材料不断丰富。但在提高的同时,我们又发现各幼儿园基本是从教师视角提供材料,在材料的属性和种类上下功夫,很少从幼儿当下的需要和美术领域关键经验的发展线索去考虑材料与幼儿学习经验之间的关联性,漠视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新经验的提升。于是,我们又开展了层级的美工区问题征集,梳理出的问题中聚焦“材料支持”最多,接着就确定了基于现场观摩的教研主题“基于儿童经验的美工区材料支持”。
就这样,我们的主题永远来自问题,随着教研活动的开展,主题在不断深入与聚焦,新问题也在不断产生与发展。一次次的研修,带来的是激烈的脑力激荡、思维碰撞,教师的新经验由此不断提升。
我们基于园所已有基础、教师已有经验,通过多形式的教研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引领幼儿园主动研、有效研。在合作研究中帮助幼儿园形成自主研究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的经验调动与意义重构。
1.好书共读中更理念。年初,市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及骨干教师会根据全市幼儿园共研主题推荐教师共读书目,既有深度的理论引领,更有实操性的实践案例。一些书籍因理论深奥导致教师读起来很艰涩而弃读,我们就利用QQ群开展章节导读,引领各园进行结合实际的精读与分析。
以培育站学员共读好书《探索,成长的力量》为例,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共读活动。阶段一:自主阅读——每位学员通读全书的14个课程故事,在小组群内进行每日阅读打卡,每天一交流,提炼关键词;阶段二:组内共享——每位学员在组内分享5个印象深刻的课程故事;阶段三:结伴共读——群内公布得票数最高的5个课程故事,分别认领领读人、精读者,编排新的阅读小组开展结伴共读;阶段四:精读故事——领读发起人带领学员再读课程故事,组员交流体会、分享感悟、提出困惑;阶段五:集中进行分享——每位学员分享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开展的课程故事或活动案例。就这样,我们以团队的形式裹挟着学员前进,同交流共提高。在共读好书中,教师们结合理念反思实践,更用理念引领实践。
2.对标研讨中明方向。在主题导航式教研活动中,为了使全市各幼儿园研有方向、研而有效,针对主题我们由研训员带领中心组成员、领航幼儿园进行相关标准的制定,引领全市幼儿园在对标研讨中提高。如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美工区活动的研究”主题教研中,我们以环境与材料为突破口,支持幼儿主动学习,体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适切。制订了“幼儿园美工区环境创设评估表”初稿,由中心组成员对照“评估表(初稿)”深入现场观摩区域环境与活动,逐条对照、共同商讨、逐条修改。
继而组织美术研究小组、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男教师工作坊等共同体开展专题研讨活动,研讨主题聚焦“适宜性欣赏对幼儿美术表现的有效支持”,通过美术欣赏活动的“同课异构”课例研讨、美工区现场观摩与评估、学习案例分享交流的方式展开。美术组成员带着调整后的“评估表”重新审视美工区环境,研讨和交流时通过“图片呈现”,让环境直观显现,通过“解说环境”案例,让观念清晰可见。随着各区域环境创设评估表的陆续出台,我们多次对标研讨,评估表渐趋完善,随之在全市幼儿园下发,各园各班各教师都对照评估表重新审视环境、材料,逐渐丰富与优化。
3.专家引领中寻对策。市学前教育研训员、骨干教师通过对幼儿园的调研视导,多层面采集丰富的素材,发现平日里“概念层面、口号层面”的儿童观与教师行为背后折射出的儿童观之间存在较大落差,针对共性问题组织各类人员开展及时性的参与式培训、开设专题讲座,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带领教师分析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如何最大化,教师提供的支持如何适时、适度,帮助教师学会在反思中更新儿童观。
4.观摩展示中拓思路。由主题教研中研究基础好的幼儿园面向全市幼儿园进行活动展示,全方位呈现区域环境与幼儿活动,每位观摩教师带着观察工具记录单进入活动现场,深入观察孩子的兴趣、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需求。然后每位参与者帶着记录单在小组内讲述观察到的学习故事或活动案例,并进行行为解读,再提出下一步的支持策略。可以说,现场活动展示大大拓宽了观摩者的思路,促发观摩者更多的思考:怀着敬畏之心去发现儿童的兴趣需求,带着尊重之情去支持儿童的多元发展,本着理解之意去引发儿童的深度学习。
5.研评活动中求升华。围绕教研主题,在市级高位引领、园本细化教研的基础上,开展层级幼儿园活动案例评比暨幼儿学习与发展研讨会。引导幼儿园注重教师在日常实践中对于资源利用、活动案例、学习故事、微课程、项目活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发现儿童、支持儿童。市级层面通过材料评审与现场分享相结合的方式,由每所幼儿园的教师代表通过“有图有真相”的案例交流、“有观察有解读”的支持策略,让与会教师感受到儿童的价值、儿童的力量,感受到教师基于观察的科学解读与有效支持。目前,课程故事或活动案例研评活动已成为全市、全园每年开展的常规活动。
6.分享交流中增经验。经过一阶段的共研,全市各幼儿园对主题教研中的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逐渐以儿童的视角发现课程内容、以儿童的立场审视课程价值、以儿童的方式优化课程实践,课程散发出“儿童的味道”,呈现富有生命力的幼儿园课程形态。同时,在个性化的园本研究中也积累了各自独特的做法。于是我们通过现场分享的形式,由业务园长把聚焦主题的园本研究、持续推进的做法进行集中交流,使经验得以共享,思路得以拓宽。
就这样,我们依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依据课程游戏化理念,立足儿童视角,把全市幼儿园的共性问题作为全市共研项目,进行小步递进式的探索。近几年,我们分别追踪问题开展了聚焦“班级主题环境的设计与实施”“区域低结构材料的开发与利用”“观察、解读与支持幼儿的学习”“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户外活动”“班级区域活动”“课程游戏化案例分享”等推进项目。一年一重点,了解一线教师的所思、所想、所惑,以他们更愿意接纳的方式开展教研。我们的教师在研究“真问题”中解决了一个个困惑,在多形式教研中体验“快乐教研”的情绪情感,从“两人对话”到“多元对话”……既有自上而下的引领,也有自下而上的发现,抑或旁敲侧击的影响,以小项目的点上研究,推动面上的共同发展,让我们的美好愿景逐一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