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
今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作为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新一代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给社会留下永恒的艺术,一直是全国著名的根雕艺术大家、国家非遗文化传承人王心愿的艺术追求。
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从一个积贫积弱,被列强欺凌的落后国家,逐渐成为一个自立于民族之林的世界大国,进而向世界强国昂首迈进。我们整个国家和人民焕发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找回了民族自强自立的民族魂。这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基础和保证。应该表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应该讴歌我们民族的魂魄。
王心愿决心用手中刀笔,展示我们的民族魂。说起根雕艺术,我们一般想到那些小巧玲珑的各种挂于卧室书房厅堂的摆件,表明主人的嗜好和风雅。但是用根雕表现民族文化的恢宏气韵,在根雕艺术界却很鲜见。
一個偶然的机会,他倾尽毕生积累,从社会上购得一件30吨重的巨型乌木。可以说,这件乌木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珍奇巨木之一,它源于中国大西南岷江江底,乌木近2米的直径、 30米的长度,横卧那里,像一条巨龙震撼人心。
有了这样世间罕见的巨型乌木,用它雕刻什么?在一段时间内,王心愿在乌木前漫步徘徊,思忖再三。巨大的乌木,像一道历史之路,在他面前铺展开来……他突然想到,为何不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来象征我们伟大民族走过的漫长的五千年呢?
想到这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开封人,他忽然想到,与其铺开画卷另外构图创作,为何不将我们闻名世界的国宝画卷《清明上河图》重新展现呢?将这样一幅巨大的作品雕刻在世界巨型乌木之上,用古老的乌木承载千年古画艺术,承载我们民族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构思和创意呀!伴随着王心愿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这场异常艰难的跋涉拉开帷幕……
在近30米的巨型乌木上,要用精美的根雕艺术二度创作出中国绘画艺术的珍品,不仅考验精湛的工艺,更考验作者的毅力。当年从遥远的大西南购得这件巨型材质之后,为了运回中原,他历经了多少艰辛已经无法尽述。如今,在雕刻工程中,哪怕有一点闪失,不仅成为遗憾,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清明上河图》人物众多,景象万千,形态传神,韵味生动,具有非常浓郁的北宋时代特点,显示了那个时代我们的灿烂文化。将这样一幅稀世珍品用木雕形式再现,绝不意味着对古画的单一临摹,因为巨型木材也不是平平坦坦的一张宣纸,它要求创作者因时因地因材去进行创作,去表现出古画的神韵。比如,《清明上河图》上的虹桥边,画中有一条激流中行驶的帆船,张开的帆蓬上扯下一根长长的缆绳到桥上,那是表现不让船只的帆蓬与桥刮撞。按照根雕艺术的要求,这根在画上为平面的缆绳,在乌木上却是镂空的。一根直径不过几毫米的长长的缆绳,利用原来的木头雕出来,这真是需要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对王心愿来说,这不仅是艺术才华的考验,也是对他心理的考验。
经过连续披星戴月的劳作,一幅举世震撼的根雕《清明上河图》终于问世了。在深圳文博会,在中原大展,在全国各地,几乎引发轰动。
但是,王心愿决非就此止步。他的艺术创作,是用手中刀笔,表现和记录我们整个民族灿烂的文化史。他的杰作《汴水虹桥》,同样取材于《清明上河图》,这座当年横跨汴河之上的著名桥梁,形态优美,宛若凌空飞过的一道彩虹。
他的乌木根艺《一飞冲天》,则凝聚了作者韬光养晦、奋发向上的坚定抱负。王心愿对古木赋予了新的生命,一飞冲天,表达了我们这个曾经受过无数磨难的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无比向往。
他的巨型木雕《丝绸之路》借用古木的曲折年轮,着意描绘了古丝绸之路上驼队跋涉的身影,表现我们的先祖们在欧亚大陆上开拓进取的决心和意志。这样一件作品正好契合了我们今天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表现了我们伟大民族自古以来那种睦邻、善邻、友邻、富邻的美好道德传统。可以说,这是一部寓古于今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品。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应该有关注国家关注民族关注人民的辽远志向,应该将自己艺术才华与我们伟大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眼下,正当艺术盛年的王心愿正在以更加远大的抱负,把自己的创作眼光投向我们更加宏阔的历史。有人说他已经是一个“根痴”“木痴”,他远离故土,偏安北京一寓,在根和古木的世界享受着他的创作人生。一柄刻刀、一套纸笔,书写着他内心对祖国对民族的一片深情。
王心愿,这位曾经在保卫祖国南部边境立过战功的老兵,如今正在新的战线继续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讴歌和颂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懈努力,再立新功。
(责任编辑:夏一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