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险峰,曹 鑫,崔华安,武 琳,张寿天
(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创伤骨科东营市创伤骨科中心,山东东营257000)
儿童股骨干骨折约占儿童全身骨折的1.4%~1.7%[1]。在选择儿童股骨干骨折治疗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患儿多方面因素[2]。目前对于学龄期(6~12岁)儿童股骨干骨折治疗选择上仍存在较大争议。弹性髓内钉和钢板是治疗学龄期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两种主流内固定方式[3]。弹性髓内钉虽然有微创置入的优势,但对于肥胖儿童,弹性髓内钉使用受到限制[4-5]。钢板在治疗学龄期儿童股骨干骨折时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6]。既往手术过度强调钢板贴附效果,导致出现应力遮挡。作者设想在处理骨折时预留钢板与骨面一定的间隙,避免钢板对骨膜压迫,从而达到加速愈合,消除应力遮挡的目的。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科共8例学龄期患儿采用该技术进行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科共收治学龄期儿童股骨干骨折8例,均为摔倒致伤,无其余合并损伤。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6~11岁,平均(9.63±1.87)岁。左侧5例,右侧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5 d,平均 (3.08±0.42)d。BMI指数 15.30~25.10 kg/m2,平均 (16.17±4.70) kg/m2,其中 4 例患儿超重。
麻醉成功后患儿取仰卧位,消毒铺巾后首先C型臂定位下距骺板线1~2 cm处横形打入一直径1.5 mm的克氏针,以确保术中软组织切口及置入钢板不超过此线。取大腿外侧纵形切口,复位骨折后将U型折弯的直径为2 mm或2.5 mm克氏针放在股骨骨折端两侧,作为钢板预留间隙,将锁定钢板放在克氏针表面,拧入配套螺钉,固定钢板后将U型折弯的克氏针从钢板下抽出。确定复位及固定效果满意后关闭伤口。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外固定支具临时制动5周,定期门诊复查X线片。根据影像学表现,待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后,指导患儿进行下地负重行走。患儿拆除钢板前,测量双侧肢体长度及记录行走步态。
采用骨折愈合时间、完全下地负重时间、拆除钢板时间、拆除钢板后双股骨直径比较评价临床疗效。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整体手术时间40~90 min,平均(60.72±18.73) min;术中出血量 20~100 ml,平均(60.80±33.27)ml。术后患儿一般状况良好,无发热、感染等并发症。术后2周伤口均顺利愈合,给予拆除缝线。术后继续辅助支具外固定,4~5周后去除外固定后即可早期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无膝关节僵硬情况发生。
所有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3~29个月,平均(18.65±6.3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5周,平均(9.34±1.31)周。完全负重下地时间8~10周,平均(9.06±1.86)周。术后所有患儿肢体均未发生过度生长情况,两侧肢体长度无明显差异,行走步态正常,可完成日常行走及体育运动。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不愈合、钢板断裂等并发症。术后拆除钢板时间为8~12个月,平均(9.32±1.07)个月。拆除钢板时术中观察骨痂生长情况,骨痂环抱骨折断端生长,未发生应力遮挡以及骨痂过度生长包裹钢板。术后行双股骨X线片检查,与健侧比较,两侧股骨直径无明显差异。典型病例见图1。
图1 患儿,男,10岁,左股骨干骨折 1a:术中X线透视,预留钢板与骨面2.5 mm间隙 1b:取钢板后术中所见,骨膜生长良好,完全包绕骨折断端 1c:术后9个月取钢板前X线片示钢板下骨膜生长良好,无应力遮挡
弹性髓内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学龄期儿童股骨干骨折[9],但随着使用的增多,弹性髓内钉的缺点及并发症逐渐暴露,Weiss、Sink等[10,11]建议对一些年龄较大的患儿及体重>50 kg,体重指数>95%应限制弹性髓内钉使用。
锁定钢板可以提供更坚强的力学强度,适合治疗肥胖以及粉碎性股骨干骨折患儿。本科既往使用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时,由于钢板紧贴骨面,钢板下骨膜长入困难,导致骨折愈合后钢板压迫部位骨皮质变薄,强度降低,增加了拆除钢板后再次骨折的风险。因此作者改良了锁定钢板置入方式,首先通过克氏针辅助下体表定位精确设计切口,显露折端后预留钢板与骨面2~2.5 mm的间隙,不仅减少了血运破坏,同时提供骨折端360°骨膜生长空间,这样包绕骨折段端的骨膜,会给骨折断端提供一个封闭的空间,并提供血运和营养,从而缩短折断愈合时间,增加愈合后骨折端强度。术后影像学证实钢板未发生被增生骨痂包裹情况,而是预留的间隙始终存在。在拆除钢板时发现,骨痂环形包绕骨折断端,未见增生骨痂包裹钢板以及钢板压迫形成的凹槽。术后患侧与健侧股骨直径无明显差异。
总之,钢板预留间隙技术治疗学龄期儿童股骨干骨折更符合生物学固定的原理,临床效果良好,方法技术易于掌握,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