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官军,李清山,银 毅,叶永杰,彭 旭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遂宁中心医院关节外科,四川遂宁629000)
全髋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方式[1]。THA有多种手术入路[2],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的发展,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越来越受到重视。DAA是经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股直肌间隙直接进到髋关节前方,完全利用了神经肌肉间隙,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3]。但DAA股骨操作空间不如后侧入路大,受髂前上棘和股骨大转子的限制,尤其在身材矮小及股骨颈短者,股骨骨折风险增高[3,4]。
DAA-THA在欧美等医院主要采用平卧位,短柄假体,需专用手术床[5,6]。遂宁市中心医院2017年开展侧卧位DAA-THA以来,均采用普通手术床,常规假体柄行初次THA,硬件条件要求低,便于推广普及,但仍有一定骨折发生率。本文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连续行侧卧位DAA-THA患者,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ody macs index,BMI)、髋部疾病、骨质疏松症、STD和骨折发生的相关性,目的在于分析骨折的危险因素,预判骨折风险,降低骨折发生。
纳入标准:(1)股骨颈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FNF);(2)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FicatⅢ、Ⅳ期);(3)髋骨关节炎(hip osteoarthritis,OA);(4)髋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CroweⅠ、Ⅱ型);(5)扁平髋;(6)类风湿关节炎。
排除标准:(1)活动性感染;(2)髋臼、股骨严重畸形;(3)髋关节强直。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连续行侧卧位DAA-THA患者261例(273髋)。其中,男132例,女 129例。年龄 33~89岁,平均(62.32±12.75)岁,体重指数 14.44~31.63 kg/m2, 平均(23.05±2.76)kg/m2。合并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88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前测量股骨、髋臼直径。股骨柄选用Link L.C.U和Zimmer M/L柄。
患者取侧卧位,骨盆横轴垂直于手术床固定可靠。切口起于髂前上棘外下2 cm,指向腓骨头方向约8 cm。患髋外展外旋,逐层切开,经阔筋膜张肌筋膜与缝匠肌进入Hueter间隙。结扎切断旋股外侧动脉升支,暴露髋关节前方关节囊并切除。股骨颈双截骨,依次取出骨片及股骨头。3把髋臼拉钩分别置于髋臼前方、后方和前下方,暴露髋臼,逐级磨挫髋臼至合适大小,正常外展、前倾置入髋臼外杯,置入相应内衬。内收、后伸及外旋髋关节,显露股骨近端,髓腔开口,逐级磨挫,置入股骨柄,安装股小头,复位检查长度、稳定性,透视位置好,取出试模,置入假体。
记录患者临床资料。行影像检查,股骨骨折标准为术中或术后首次复查确认股骨骨质连续性中断,包括大转子骨折、近端劈裂、股骨穿孔。在标准骨盆正位上测量髂前上棘到大转子外缘最高点的距离(spine-tip distance,STD)。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计数资料以(%)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是否发生股骨骨折二分变量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61例273个髋关节中,34例(35髋)发生骨折,发生率12.82%。其中,术中发现骨折32例,术后首次复查发现2例。骨折部位:大转子29例,股骨近端劈裂4例(钢丝捆扎固定,1.53%),股骨穿孔1例。Zimmer M/L柄远端较细,术前据髓腔大小做了相应选择,两种假体之间骨折率无明显差异。
按是否发生股骨骨折,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单因素比较见表1。两组在性别、年龄和BM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身高低于非骨折组(P<0.05);ONFH、FNF组的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OA、DDH及其他髋关节疾病(P<0.05);骨折组STD明显小于非骨折组(P<0.05);骨质疏松者骨折发生率20.88%,而非OP者骨折发生率8.79%(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单项因素比较
将STD、年龄、病种及身高资料进行分段后进一步比较分析见图1,随着STD增大,骨折发生率逐渐下降,>90 mm时,骨折率明显下降,趋于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年龄段增高,骨折率逐渐增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疾病比较,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骨折率低于OA、DDH及其他髋关节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身高分段增加,骨折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1 单因素分段资料比较层分析 1a:STD分段与骨折发生率直方图;随着STD增大,骨折发生率逐渐下降,>90 mm时,骨折率趋于稳定 1b:年龄分段与骨折发生率直方图:年龄增大,骨折率缓慢增加 1c:病种与骨折发生率直方图:ONFH、FNF骨折发生率低于OA、DDH及其他髋关节病 1d:身高与骨折发生率直方图:随身高增加,骨折率逐渐下降
以是否发生股骨骨折二分变量为因变量,将身高、髋部疾病、STD、骨质疏松症为自变量逐步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模型的分类能力为88.1%,经卡方检验模型有效(P<0.001)。结果显示,OP和STD与骨折发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OP是骨折的危险因素(OR=2.414,P<0.05),合并OP患者的骨折风险是无OP者的2.414倍。STD是骨折的保护因素(OR=0.938,P<0.05),STD每增加1 mm,发生骨折的概率降低0.938倍。而身高、髋部疾病不是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表2 是否发生骨折的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随加速康复外科的发展,DAA-THA倍受推崇[5]。但随手术量增加,各种并发症逐渐出现[7],文献报道股骨骨折发生率 0.1%~22.4%[8~10]。本组骨折率12.82%,说明股骨骨折在DAA中应引起足够重视。分析本组骨折率较高的原因:(1)纳入指征宽,许多学者行DAA都有严格的入组标准[11]。本组只要髋关节无强直及严重畸形,均行DAA。DDH、OA、炎性关节病骨折率明显高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2)本组均用常规柄,不是短柄[5],也增加了骨折发生率。
有学者[12]报道肥胖、高龄不适合行DAA。本组BMI大小不等,连续性分析未发现BMI对骨折率有明显影响。这也是侧卧位DAA的优势,侧卧时切口位于最上方,切口两侧的组织自然下坠,远离切口,利于手术操作。本研究显示,随年龄增加,骨折率逐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率增高的真正原因可能是骨质疏松症,而不是年龄[13]。骨质疏松症引起DAA的骨折发生率增高已是共识[4]。
DAA股骨处理困难,在于受到髂前上棘和大转子的限制。两者距离越短,股骨暴露越困难,骨折发生率越高。本研究直接在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上测量STD。尚希福[14]指出股骨颈短者DAA手术困难,和这个指标有相似之处,但股骨颈长度量化困难。分析结果显示,STD是股骨骨折独立的保护因素,距离越大骨折的概率越低。可以从力学机制解释,同时解释不同骨折类型。如图2所示,暴露股骨近端,髋关节需后伸、内收、外旋,两把拉钩分别置于大转子外侧、后侧,产生向前上的力F2暴露股骨近端,同时受到外后方反向的牵拉力F1。STD越短,越难将股骨暴露出来。暴露过程中F2可能直接致大转子骨折,F1可致撕脱骨折。操作过程中如髂前上棘阻挡,股骨柄磨挫、置入过程中产生向内下的剪切力F3,F3会使股骨近端劈裂。图1a显示,随STD增大,骨折率逐渐下降,至90 mm时趋于稳定。但STD在100~110 mm时骨折率有一波动,再次分析后,发现和组内骨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症占比高有关。
图2 暴露股骨近端时受力情况 F1:外后肌群向后下的合力,F2:拉钩直接作用于大转子向前上的力,F3:股骨柄磨挫产生向内下的剪切力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无法控制麻醉水平的一致性,肌肉松弛程度不一,对结果有一定影响。文献也提到肌肉强壮者DAA股骨暴露困难[15]。进一步研究需控制在同一水平。
综上,骨质疏松症、STD小是侧卧位DAA-THA股骨骨折独立的危险因素。合并骨质疏松发生骨折的可能性大,STD越大发生骨折的可能性越低。STD>90 mm可作为初步筛选标准。高危患者应加强术前规划,降低骨折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