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颖 万静娴
易教授接受采访
矍铄的精神,洪亮的声音,矫健的步伐,看上去像一位60岁左右的长者。这是易明初教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夜明珠”是好友给易教授起的微信名字。这位博学有趣、积极乐观的86岁的银发“少年”,从青年时代到退休之后,一直闪烁着智慧,闪烁着光芒,照亮了自己,也感染并影响着他人。
易明初出身贫苦,父亲从小在农村放牛,后去自流井当了烧盐工人。易明初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赶上了国家好政策,读大学不要钱,读研究生还给学生42元。省下来的钱,他就寄回家里补贴家用。感谢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把他从苦难中救出来。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一直努力读书,奋发图强。
大学毕业后,易明初原本被分配到中科院地质所科技信息室,但他把名额让给了同学,继续留在长春地院读研。求学期间。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先进生产者”等,并于195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因品学兼优,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当时的学部委员黄汲清教授点名要易明初,并同意他带着女朋友(现在的夫人)一同前来报道。老前辈如此器重,易明初深受感动。1972年易明初转入了李四光创办的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在研究所工作期间,他曾跟着胡海涛院士攻坚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长江三峡等大量选址、选坝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因与胡院士同为南开大学系列学校自贡蜀光中学校友,并同在一个单位工作,易明初倍感亲切。
青藏高原科考時留念
布达拉宫前留影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响应国家建设青藏铁路的号召,组队奔赴青藏高原进行地质勘探工作,39岁的易明初作为项目的负责人之一,踏上了青藏高原。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高原反应、险滩、虎豹出没、道路崎岖、缺乏通信工具、与外界经常失去联络……易明初和地质工作者们凭借着对地质工作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没有丝毫退缩,忘我地投入到科考工作中。3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青藏铁路三年选线的科学勘察报告,获得了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却因为历史原因而搁浅。经过20余年的等待之后,2001年,66岁的易明初教授作为专家组成员和技术顾问。又一次踏上了青藏高原。他是唯一参加过青藏铁路沿线两次地质勘查的地质工作者。“我是这条铁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易明初教授自豪地说。
易明初在科考实践中不断勇攀高峰,同时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也是不断地追求卓越。他撰写并在国内外发表科研报告、学术论文和译文130余篇,独(合)专著14部,编制出版全国(1:500万)及大江大区(1:200万)相关专业性图件6张,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集体成果奖以及各种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共15项。1993年,他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中部分成果及获奖项目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并在新构造学、李四光教授倡导的“安全岛”思想和地质力学理论等学术领域中有不少建树和创新,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为发展李四光教授地质力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退休后,易明初经常参与一些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协助单位争取科研项目,并以技术指导的身份参与编制全国构造图、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等工程线路图;坚持学术研究,总结一生在地质科研上的成果,发表多篇论文,且著述颇丰。
易明初教授说他的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得益于年轻时对于运动的热爱、高效专注的工作习惯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易明初从小热爱运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长跑运动员,中学时各项运动指标都能轻易达标,每年代表蜀光中学参加1500米长跑比赛,达到了国家2级运动员水平。在长春上大学时,他坚持长跑,运动不断,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他常常感慨:热爱运动会使人永葆年轻。
在科考工作中,自然条件艰苦,很多人由于身体原因中途退出,而易明初因为长期锻炼。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挑战了青藏铁路这一“天路”工程。一次在攀登唐古拉山时,在缺氧的环境挑战下,只有他一个人坚持了下来。“拿着冰镐爬到了6300米高度,到了雪线。地质勘察之余,我的背包中还丰收了满满的一包雪莲花。”岁月留香,回忆依然,易明初教授说那一天的记忆深刻。
除了热爱运动,易明初做事做学问严肃认真、讲求效率,所有的论文、专著、科研报告都是在8个小时内完成。不加夜班。在地质力学所。他做科研要求弟子也是出了名的严格,精力集中,专注高效。易明初谈道:“这辈子没有加过夜班也是身体好的原因之一。”
健康的身体,心态也非常重要,易明初称自己是一个“老顽童”。他说:“我就是心态乐观。乐观了肯定老化得慢一点儿。我相信这个道理。”思维敏捷,反应快速,又非常幽默,这是许多人对易明初教授的评价。在参加南开老校友会时,他上台发言:“我现在86岁,可许多人说我像68岁。别人说我可能活到120岁,我毫不谦虚地说:这很有可能!”
如今,易教授主张运动要适当,不要过度。退休后他多以散步为主,几乎每天都会和老伴去离家很近的紫竹园公园散步。
易明初教授和夫人李锦蓉共同来京工作生活后,相伴至今,和谐幸福。易明初教授常说:“在我忙于工作的几十年生活中,夫人既要承担课题,又要负责家里所有的家务,为家庭做出了极大的牺牲。”正是因为家里有一个贤内助。易明初教授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经常提到: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績,功劳有夫人的一半。
易教授夫妇年轻时合影
几年前,夫人生了一次重病,易明初教授承担了全部家务,悉心照顾,不离左右。他幽默地说:“家里两个儿子,没有小棉袄,但是家里有老伴这个小公主。”
少年夫妻老来伴,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妻子是丈夫生命中最后一个观众,丈夫是妻子人生中的最后一张‘存折,一定要用生命来珍藏。”
易明初教授和谐美满的家庭还得到了公众的认可,2015年易教授的家庭获得北京市海淀区“最美家庭”的荣誉称号,还被提名申报北京市“最美家庭”。他个人也曾获得“北京市健康老人”荣誉称号。易明初教授总结自己的感受时说:“人到夕阳更美好,老伴相依直到老;健康快乐新生活,子孙各自显身手;多为国家做贡献,幸福美满到长久。”
易明初谈到人生中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就是为党和人民做出了一些贡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这些贡献和成就,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传播和应用。他为此而知足。他说:“奉献和知足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作为首届南开系列学校蜀光中学北京校友联谊会会长,易明初教授一直乐于与青年人分享人生智慧,他和夫人也常常在家里接待校友。他的爱国情怀、豁达精神,照亮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积极向上的人生之路。
他常说:“人要知足常乐,要开心地去迎接一个个光辉灿烂的日出与晚霞。”如今,易教授每一天都会在自家阳台上,第一时间用手机拍下美丽的日出与日落,并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与微友们互动。
采访结束时,易教授夫妇肩并肩合唱了一首《青藏高原》。苍劲有力的合唱,仿佛穿越了时空,把我们带进了易教授在青藏高原铁路沿线上奋斗的青春岁月……歌声背后那炽热而纯朴的灵魂令人肃然起敬,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在歌声与祝福声中,我们结束了采访。
在这里,我们祝福易明初教授和夫人,身体康健,幸福美满!
(责任编辑/崔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