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甜 王小琴 赵姗
摘 要: 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人才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重视人才素质的提高。高校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把大学生培育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对人才及高校人才内涵进行阐述,对高校人才素质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高校 人才素质 新时代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知识底蕴丰厚,对专业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还要求心理素质高,有创新意识和责任感。因此,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的时候,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更要重点加强素质培养。
一、新时代高校人才素质的理论概述
1.人才的内涵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才是人民群众中的杰出代表,人才服务于人民群众。王通讯认为: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了较大贡献的人。人才之所以成为人才,最重要的是人才具有特殊的素质。人才资源是世界上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1](22-44)。
2.高校人才的内涵
高校人才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灵活的多向思维、崇高的品德、较高的心理素质和卓越的创新精神。高校人才要争取做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做有觉悟的高素质劳动者,做高精尖深的应用型人才,争做德才兼备、道德首要的人才。高校人才具有知识结构合理化、能力多样化、成熟化、个性化、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2](112-139)。
二、高校人才素质的状况
1.存在的问题
(1)知与行存在偏差
知行合一即不仅要认识具体事物的内容,还要在实际生活中巧妙运用。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知易行难,近年来高分低能的现象越来越多,一些大学生的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行动当中,只会纸上谈兵。部分大学生只注重卷面成绩,只在乎成绩的排名,而忽略提高实践能力和素质。例如有的学生高分考进名校,虽是成年人了却生活无法自理。而有的学生不会与他人相处,无法切实做到知行合一。
(2)德与智发展欠平衡
《资治通鉴》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智慧是引导,道德是补充,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无法做到德智兼备,有的学生有智无德,只追求智慧的提高,不注重道德。一些社会现象折射出一些人道德素质偏低,自私心过重,没有把社会责任感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
(3)创新能力较弱
创新是促使国家进步的关键,是国际竞争中关键的一部分[3]。在全球经济、社会市场的竞争中,人们从重德主义变成重利主义[4],使得一些大学生趋向于功利主义,缺少对于真正价值的追求。
(4)心理素质欠健全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全面发展的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一些大学生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问题,例如过于自我,心理素质差,有的自卑,有的自负,有的大学生对于很多事件可以高谈阔论,但是真正遇上事情的时候,反而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社会市场的趋利性,限制了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一些人只偏向最终结果,忽视自身的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家庭教育的局限性妨碍了人才知识智能結构的协调发展,不少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心少,忽略自身的引导作用。三是高校课程设置的片面性,影响了知识结构的优化,高校课程设置有些局限,影响全面发展。四是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制约了素质的提升,一些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忽略自身素质的提升,未能意识到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三、高校人才素质培育的路径
1.发挥社会的引领作用
社会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社会需要各方面人才,要多宣传基础研究科技创新领域。对社会现状进行宣传:当今的市场竞争已经从产品方面的竞争转变为产品的创新发展,已经上升了一个高度。要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不仅仅是理论性的学习,自身全面发展更重要,多运用竞争机制,为大家提供平台,公平竞争,开发大家的潜力,让每个人才都能发挥作用,为国家做贡献。要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多进行榜样力量的宣传,利用多媒体和学校的宣传栏多进行榜样的宣传,让大家有正确榜样的引导。让每个人都重视自身的发展,将榜样力量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促使大家知识、智能和素质协调发展。
2.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
一,家长要更新教育方式及目标,改变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和孩子成为朋友,让孩子们有什么事情乐于与家长交流。二,丰富家庭教育方法,与学校老师合作,与老师多交流,更新传统教育观,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一起研究,让孩子用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学习玩耍,发掘孩子的潜力,发现孩子的天赋,鼓励孩子发现新的东西,并且和孩子一起做,提高孩子们的自信,为提高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多看多听多想,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发展。
3.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高校以什么样的文化方式育人,决定了高校最终育人结果的走向。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是开启智慧、追求真理的重要场所[2](112-139)。学校要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文化知识丰厚,更要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鼓励大学生坚持实践和冒险精神[5],可以在学校多举办相关的比赛,激励大家多进行创新,挖掘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各种比赛,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全面解释和传授各种知识,加强实践锻炼已经成为培养精英人才思想道德素质更重要的途径[6](251-253)。大学生不仅要学会课堂知识,更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还要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进而全面发展。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教育,让大学生们通过参加训练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走进企业和农村开展调研等方式深入生活、走向社会,培育精英人才服务社会的主动精神,鼓励创造性思维,在实践中巩固文化知识,培养大学生。
4.发挥主体作用
大学生要重视主观能动性,要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为自身的发展要求[7](38-45)。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们面对诸多选择的时候更要理智判断,不能一味考虑工作后的经济利益,要全方位考虑,首先要是感兴趣的专业,可以在学习期间提高修养和文化素质,还可以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大学生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局限于卷面成绩,将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道德是一个人的修养,不仅代表个体,更代表国家的形象,很多时候要看的就是人的品德素质。很多单位招人才都是先看品德,其次才是看成绩。要学习工匠精神,懂得敬业、学习精益、专注知识、多创新等。在学习工作中,首先态度要端正,才可以稳下心来做事,才能将事做得很完美。每个大学生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大学生们要懂得知识是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时刻谨记对自己严格要求完成每件事。
四、结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人才培育的摇篮,更要将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将人才素质培育和传授文化知识放在一样重要的位置,让高校人才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在社会上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景象。
参考文献:
[1]张骏生.人才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李晓庆.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
[3]麻盼盼.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提升问题探索[D].苏州:苏州大学,2012.
[4]何桂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长沙:中南大学,2002.
[5]陈志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9.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
[7]王通讯.人才学新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2018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编号:2018JGSZ0011)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