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轶蒙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了留学生归国浪潮。归国知识分子拒绝国外利益的诱惑,坚持回到祖国怀抱,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归国知识分子的强烈政治认同感,对现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大启示。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感进行阐述,分析对当代教育事业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归国知识分子 政治认同感 新中国成立初期 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既要应对来自国际的压力,又要解决国内复杂的问题。为改变这种局面,采取各种措施帮助留学生归国,让留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国家出力。归国知识分子也不负众望,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留学生放弃了国外丰厚的薪资条件,毅然决然地投身建设祖国的事业中,这种强烈的民族组认同感、政治认同感,深深影响着当代青年。
一、归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感的体现
1.归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拥护
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有些知识分子坚守着“为国家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意念出国留学学习国外的技术知识,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虽然身在国外,却依旧关注着国内的情况。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远在国外的知识分子无比激动,想要立刻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祖国的建设当中。他们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条件,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祖国,投身于建设祖国的行列中。如钱学森先生,钱学森先生是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美国人曾称:钱学森一个人便能够发挥出5个师的兵力,因此钱学森先生的回国历程异常艰难。钱学森先生刚刚准备回国便受到海关人员的阻拦,将其软禁了起来,这一软禁便是5年,后来经过国家和钱学森在美国的朋友的共同努力才顺利回国。钱学森回国后,担任我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为我国航天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还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为我国“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及“中国导弹之父”。
2.民族意识强烈
归国知识分子在异国他乡,无时无刻不思念着祖国。为了更好地报效国家,在异国他乡努力上进,希望能够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在国家下达回国指令时,毅然决然放弃国外所拥有的一切,回到自己的国家,建设强大的中国。因为他们深刻地明白只有祖国强大了,在国际上才会有地位,才能让外国人刮目相看。只有国家强大了,他们在外国生活才会有底气、受人尊敬。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凭借自己学到的知识建设国家,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这些革命先人具备的民族意识值得每个人学习。
3.政治认同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在国外的知识分子响应国家的号召,立刻踏上归国的旅途,回到祖国的怀抱,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祖国。此外,归国知识分子还积极主动学习,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主义,更好地爱党、爱国家、爱人民。
此外,为让他们更快地接受国家当前的形势,党还组织了一些留学生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等,归国知识分子了解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领导人们走向胜利。因此,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人们走向共同富裕。
政治认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归国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等,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转变旧有思想,认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领导中国走向胜利的指导思想,成为一名党员。归国知识分子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及执政党。另一方面,实践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口号的提出,让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只有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建设更好的明天。
二、归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感的影响
1.对中华民族“报效祖国”精神的弘扬
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的每位知识分子尽管经历有所不同,从事的领域和生活境遇也不尽相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即“报效祖国”的民族精神。这些海外知识分子在国外历经千辛万苦,面对歧视和语言障碍,仍能够以坚韧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求学,在背后撑着他们的是为祖国做出贡献,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他们将自己看作中国的代表,靠奋斗拼搏取得优异成绩。
海外知识分子在新中国急需人才的时候,义无反顾、历经千辛万苦地回到祖国的怀抱,推动力是“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这些归国的知识分子群体认识到,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和物质满足是狭隘的、可悲的。个人命运必须和国家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他们在异国努力奋斗,为的是改变中国的状况,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海外知识分子群體的“根”在中国,他们永远忘不了养育他们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学成归来,他们对祖国的爱也是真挚的,是具体真实的。他们出现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为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同的专业领域让他们实现着“科学梦”“艺术梦”“教育梦”等,归根到底是实现“强国梦”。正是为了这样一个共同的梦想,归国知识分子群体汇聚成一股强大的集体力量,不断奋斗、开拓进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都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而奋斗,这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每一个为之付出努力的人都将大有可为。
2.为中国第三次留学高潮承先启后
经济全球化时代,每一个现代国家都不能封闭起来发展。只有学习借鉴他国的先进发展成果,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各国相互学习借鉴,要秉承开放包容和稳定有序的原则,缺一不可。
近代中国第一次留学高潮,是1872年清朝政府外派留学生去西方各国。第二次留学高潮,是从1909年起中国利用以美国为主退还的庚子赔款,作为公派留学基金派遣中国学生留学。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中国留学生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学成归来,与中国人民一道建设新中国。第三次留学高潮,自改革开放起一直延续至今。这些有着留学经历、学习到国外先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不可少的人才。
自鸦片战争起,中国常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清朝政府从故步自封和闭关锁国到逐渐失去国家主权,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没有从清朝的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并未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无法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的新中国,才真正实现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共产党通过“三反”“五反”运动,几年时间里稳定了社会秩序。同时,国家派遣优秀青年留学社会主义国家,争取西方国家知识分子归国贡献力量,都为现代国家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的海外知识分子群体,带来了当时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原子弹导弹等高科技项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极大地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此外,这些海外归国知识分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第三次留学浪潮,起到了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为了培养更多人才,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中国政府开启了中国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的新篇章。目前,中国已经是人员和物资国际交流第一大国。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吸引留学生回国,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和发展。
3.传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使命意识
知识分子要关注现实问题。“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被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所推崇并作为奋斗的最终归宿。对百姓大众幸福和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索,是知识分子群体的内在责任。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大批知识分子最终选择冲破种种困难回到祖国的怀抱,内在推动力是国富民強而迸发出的强烈政治责任感。从知识分子精神特质上看,这种内在推动力,实际上就是传承中国历来的使命意识和入世精神,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没有家国天下的认同感,没有家国大情怀,就难以称为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知识分子群体,就是一类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当前,我们分析这类归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对新时代知识分子发挥作用有深远的意义。新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坚持“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怀揣“国家利益”的赤子之心,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投身于伟大的祖国建设事业中,他们所发挥的作用人民不会忘记。
三、结语
我们要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归国知识分子,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感,拥护祖国,积极建设家园。我们需要向全社会普及新中国建设初期归国知识分子的这种甘于奉献及强烈的爱国、爱党思想,共同建设祖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热情及政治认同感,为建设更加强盛的祖国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分子,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2018年6月,中共中央指示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为更有力地团结引领服务知识分子作出重要措施,肯定和尊重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更有效地将他们聚拢在党和人民周围,共同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左玲.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留学生群体政治认同的生成机理与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16(10):114-119.
[2]左玲.新中国建立初期归国留学生群体政治认同的模式与特点[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9(04):122-127,144.
[3]王康.科技社团: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归国的驱动器[J].国际人才交流,2011(06):8-9.
[4]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修订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