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贵州教育发展及当代启示

2021-05-06 19:35田莉
文教资料 2021年2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贵州教育

田莉

摘   要: 抗战时期,大批高校和人才迁入贵州,使抗战时期的贵州先进思想交汇、先进科技汇集、各类人才集聚,推动了贵州教育的发展。这对于整个贵州,有着深远的影响。丰富的教育发展经验,对当代贵州教育改革发展,仍然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贵州   教育

1912年至1935年,贵州为地方军阀统治,期间军阀混战,政权频繁更迭,经济凋敝,贵州教育受到严重限制,发展极为缓慢。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教育进行了疯狂破坏,给我国教育造成了巨大危机。为了避免敌人毁灭我国教育的前途,延续我国教育的命脉,大批高校陆续迁到西南大后方。其中,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纷纷迁入贵州,使得抗战时期的贵州先进思想交汇、先进科技汇集、各类人才集聚,推动了贵州教育。抗战时期贵州教育的发展,对于整个贵州有着深远的影响,丰富的教育发展经验,对当代贵州教育改革发展,仍然有启示意义。

1.抗战时期贵州教育发展概况

抗战爆发后,1937年至1944年,私立大夏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7所高校前后迁入贵州,随着大批高校的迁入,许多全国知名的大师专家学者如竺可桢、谢六逸、苏步青、丰子恺等教授,以及充满爱国热情和知识渊博的众多名人名流如闻一多、田汉、徐悲鸿、熊佛西、吴永刚、艾青等在贵州汇聚。高校和人才的迁入,极大地推动了贵州教育的发展,使得贵州的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性发展,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等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档次都得到迅速发展。另外,抗战时期,出于贯彻政令、发动民众起来完成抗建使命等的需要,国民政府广泛开展民众教育馆,设立众多民众学校等进行民众教育,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可以说,抗战时期的贵州教育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抗战时期的贵州教育发展唤醒了民众,支持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救国大业,促进了贵州教育发展,为贵州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唤醒了民众,支持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救国大业。抗战促进了贵州教育的发展,贵州教育发展直接支援了抗战。学校经常组织开展歌咏、演讲、话剧、文艺演出等活动,创作抗战文化作品,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如贵州“龙里各学校将星期六下午的教学活动改为抗日宣传活动,并开展以抗日为题材的演讲和歌咏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1](20)。他们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以及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爱国主义民主运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增强了群众的民族意识和抗战热情,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促进了贵州教育发展,为贵州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大批高校和名人名流的迁入,为贵州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科技,带来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带来了宝贵的办学、治学、教学经验,促进了贵州教育传统观念的转变,推动了教育方法的革新,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现代教育师资队伍,改变了贵州教育的历史面貌,为贵州教育近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抗战时期贵州教育发展的经验总结

抗战前的贵州教育相对于全国是相当落后的,由于抗战时期的特殊时代背景和歷史使命的需要,贵州教育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契机。抗战时期贵州教育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

2.1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地处陪都南大门的贵州省,是抗战中受到日寇进犯较少省份之一,也是湖南、广西、云南等进入重庆的必经之地,尤其是滇缅公路开通后,贵州更是通向海外的重要通道,贵州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大批高校和人才迁入,贵州根据时代的特点,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克服困难,抓住有利契机,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发展贵州教育。

2.2政府重视,积极推进。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意识到教育对巩固统治和组织抗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给予教育极大的重视和关心。当时的贵州省政府深刻认识到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时任省政府主席吴鼎昌提出:“教育是抗战时期最迫切需要的工作,应积极推进。”[2]并根据贵州省情,积极制定各种政策措施以推进教育发展,先后制定颁布《贵州省家庭教育实施办法》《贵州省中小学附设民众学校办法》《贵州省短期小学协助办理联保民众学校办法》《贵州省建教合作办法》《推进黔东各县民众教育方案》《推进师范教育计划草案》《贵州省师范教育设施方案》《修正师范学校规程》《边远区域师范学校暂行办法》等。同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国民教育所需经费,硬性规定它在各县行政预算中所占的比例为40%”[3](4)。另外,在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发展方面还作出各种指示和要求,重视教材的编订和运用,扩建省图书馆、科技馆等以浓郁贵州文化教育氛围,等等。可以看出,当时贵州省政府对于教育的关心和重视,在贵州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2.3吸纳取新,借力发展。随着大批高校内迁,把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丰富的教育经验、先进的教育理论、优良的校风、教风、有益的教学科研、治学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带到了贵州。同时,大批专家学者、政界人士及工科、医学、哲学等方面的人才迁入贵州,他们在贵州或主持教育行政,或课堂传授,或教育科研,或客串讲座,给贵州带来了先进的主张和理念、民主的空气。贵州积极吸取先进思想和观念,将其融入贵州教育发展中,促进了贵州教育的发展。

2.4形式丰富,手段多样。由于抗战时期教学条件简陋,以及教育承担抗战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开展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开展文学讲座会、演讲、话剧、球队、歌咏队、举办民众识字班、夜校等活动。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学校寓抗日爱国教育于学习生活中,不但传递了知识,更启迪学生明确感受到了抗战革命精神和先锋精神,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也向群众宣传了抗日救亡的精神。

2.5民族教育,齐步发展。抗战时期,贵州少数民族人口人数众多,根据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统计情况,贵州边民(当时的边疆民族教育常称为“边民”教育)人口与总人口的比率比广西云南还要高,“云南为37.5%,广西39.78%,而贵州却达51.59%”[4](151),而且大都处于边远地方,文化程度很低。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启发民智,增强各族的凝聚力,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是抗战时期有识之士的共同认识。当时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黄质夫任校长后将国立贵州师范学校迁至榕江,“对少数民族学生,采取优先录取的办法,并对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1.设立车寨侗族教育实验区。一方面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研究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教育的问题。在实验区主张采用‘双语教学,同时开办预备班,增加侗族子弟進入国师的机会。2.创办山寨小学。国师制订了山寨教育发展计划,深入少数民研究民风民俗。国师还创办了不定期迁物《新贵师》,内容有:民族教育发展的报道,教材的编选、教学法研究及教育学科学习的研究心得等”[5](146)。此外,还组织边远农村工作团、以方言讲习所培训少数民族语言教师等形式大力开展少数民族教育,使少数民族不断增加生产生活知识,树立国家观念,强化民族意识。

3.抗战时期贵州教育发展的当代启示

抗战时期的贵州教育发展对今天贵州教育改革和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启示、借鉴和参考价值。

3.1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地位。抗战前后的贵州对比,可以看到贵州教育发展所带来的城市风气和人民面貌的巨大转变,凸显了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贵州的发展,仍然要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和支撑性作用。更加坚定地把教育发展作为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放在优先位置,要在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办好贵州人民满意的教育上下功夫。

3.2必须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抗战时期贵州教育发展心系祖国,以激发群众思想大声疾呼抗日救国,支援前线抗战工作,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主线贯穿教育始终。虽然当前我们处于和平年代,但是贵州教育发展仍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爱国主义贯穿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解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当代贵州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校办学中的指导地位,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办学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3必须加强锐意改革。与抗战时期相比,当前我们发展教育的社会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相对于全国来说,贵州的经济发展还在处于追赶阶段,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都相对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贵州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锐意改革,解决好农村教育改革问题、城乡教育不平衡问题、师资配备问题、资金保障问题,为贵州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4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抗战时期,高校和人才的迁入是促进贵州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当前贵州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国际国内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学校先进的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创造条件让各级各类的教师,到国际国内先进的环境中领略先进理念,拓宽视野。

3.5必须依托人才强教。抗战时期贵州名人名流汇聚一时,他们新思想、新观念、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使贵州的学术气氛十分活跃,学术研究水平极高,为贵州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前贵州教育发展先必须把人才强教作为根本依托。一方面立足源头不断优化选才空间,制定利好政策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夯实基础精心打造名师团队,抓好管理团队建设和校长队伍建设。

3.6必须彰显办学特色。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抗战时期贵州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经验也启示我们,当前贵州教育发展应该针对贵州省情,加强和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彰显办学特色。同时,更应该以教育保护和传承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使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在多彩之地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中共龙里县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龙里县历史(第一卷)(1935-197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2]贵州省政府秘书处:吴主席讲演稿存:第2册[M].贵阳:贵州省政府秘书处编印,1939.

[3]贵州省政府:贵州省政府施政报告:教育[R].贵阳:贵州省政府秘书处编印,1943.

[4]中国历史档案馆第二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5]钱星.抗战时期贵州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及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1999(1).

项目基金:本文系贵州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问题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YB201920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贵州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贵州,有多美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