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后疫情时代”的启示

2021-05-06 19:27孙宁宁李博士
文教资料 2021年2期
关键词:自然观人与自然后疫情时代

孙宁宁 李博士

摘   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是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者以人类实践为出发点,深刻阐释自然、科学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辩证认识人、社会、自然相互关系及内在规律的学说。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在价值,体悟其理论真谛,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实际,更好地融合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路径启示。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观   人与自然

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整并控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实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一步进入学者视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遵循,立足疫情实际,探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以为疫情防控期间更好地融合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路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上的,运用实践的观点科学阐释人、自然及相互关系,强调自然先于人而存在的客观现实性。内容包含自然人化的思想理论、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性、科技对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方面内容构成的统一整体。

1.“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

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首先要理解“自然”的概念,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中并没有关于自然的明确定义,但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难发现,与自然相关联的论述是存在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未经人的劳动而改变的客观存在物,是“自在的自然”。“自然界,就他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①(55),即自然是指排除人的,没有人的改造和修饰的,先于人的客观存在物。另一方面,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实践活动中,自然最初的样貌被从事劳动生产的人所改变,自然界里出现了人类劳动实践的印记,这是自在自然的人化。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①(55-56)从横向来看,未经人类实践活动而存在的客观对象,即非对象的存在物,相对于人类而言,是自在的自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而存在的客观对象,即对象化的存在物,是包含人的活动烙印的人化的自然;从纵向来看,在人类存在之前,自然是自在的自然,有了人类历史之后,劳动实践开始出现,自然有了人化自然的属性。

总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既包括先于人类实践存在而存在的自在自然,又包括有了人类历史活动之后而“人化的自然”,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②(119)。马克思将人同自然的关系归结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劳动又是人的基本的实践方式,可以看到,劳动实践的强度和广度在不断前进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演进。在原始文明中,人类依赖于自然,人依赖于人,劳动工具公有,人类共同狩猎、采集和生活,社会呈现抱团取暖的形态,人对自然的实践力度较弱,人化自然的程度较低;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土地私有,产品剩余出现,人与人之间呈现阶级不对等,农业耕种开始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人类在自然界的一定束缚下扩大活动领域,开始简单探索自然,人化自然的雏形开始显现;伴随着劳动实践的深入推进,森林、金属、煤炭等成为工业资源,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出现,更多的自然资源转变为社会生产力,人类出现了征服自然的欲望和行动,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力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人化自然加剧,同时出现一个阶级剥削、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现象。“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①(196)。因此,人和自然关系的演进也是人和人关系的演进,两者相互影响、辩证统一,最终完成人的自我生成和自然界对人的生成。

3.科学技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在本质上是自然力、自然规律与人的智力、人的需求的统一。自然科学“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①(157)。可见,科学技术是人类進一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而更好地适应自我生存的工具。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一方面,人类为了生存而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以便获取更多自然资源,就需要加大对自然的作用力度,需要在实践中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增加力量。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不断累积和进步改变劳动分工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的发展基础和生存状况,“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对整个自然界进行了革命改造,结束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及其他幼稚行为”③(254)。从实践维度看,从马车到汽车,从汽车到飞机,实践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适应自然的结果;从理论角度来看,科学技术是人类实践基础上抽象思维的理论表达,科学技术源于客观实践,源于自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又推动实践的发展,并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鉴于科学技术中的个人短期利益与人类长期利益、生产手段与生产目的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可以看到,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被以利益为目的的资本家最大限度地利用,使现代工业文明在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日渐成为引发物种减少、战争频发的原因之一。

二、疫情中人与自然的冲突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出发,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疫情中人与自然的冲突,可以发现,人与自然的冲突是人与自然一体同一性失衡的结果,从失衡的表现来看,人在自然面前产生了受动性,同时,这种失衡的矛盾,激发了人更强的主观能动性。

1.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衡。

首先,自然界中的存在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确证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平衡的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在人类以自身的活动改变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生产力快速发展而改变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会打破原有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物种在交互变换中,会与人类产生新的矛盾甚至新的组合。从唯物辩证的观点看,新冠病毒传染到人,又通过人传人的方式扩散,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运作,既是人类在实践中与自然之间新矛盾的体现,又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失衡的一定体现。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认为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知,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也表现在人与人关系的失衡上。国与国、患者与普通者、医者与患者的关系均体现出一定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衡,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失衡后传导至社会领域的一定体现。

最后,自然界在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自然的非人化现象,这是导致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失衡的根本。自然的非人化主要表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上,相对于自然界来说,具有意识的人类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有目的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界,人类的劳动实践在拓宽人化自然的同时破坏人与自然之间原有的物质交换,造成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过度改造。对自然界不合理的改造和利用则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导致人与自然进一步对立的矛盾。

2.人在自然面前的被动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源于自然存在物的人类,在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依靠并受限于自然环境、自然对象。“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①(209)。一方面,人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依赖于自然,靠自然生活,人类的吃、穿、住、行都依靠自然界才得以实现,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的外部环境,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①(161),人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限制而存在。自然规律,作为自然界中表现出的客观内容,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也是制约人类劳动实践的既定前提。另一方面,人在自然面前是被动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人类社会,人类只能因新冠肺炎病毒的状态和特性调整和控制自身的生产生活和物质变换过程,因而,在自然环境的改变中,在受客观事物制约的前提下,在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人类的生存具有受动性,是人在自然面前受制约、受限制的体现。

3.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

在自然的变化面前,人并不是消极地生存,而是积极地面对。以我国为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党中央迅速反应,协调各方资源,利用医疗科技等手段坚决遏制传染源,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党带领全国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了一场全国抗疫阻击战,从中央到基层,从国家机关到志愿组织,人民群众齐心协力贡献着力量,发挥着主观能动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我们并不了解这种病毒的特性,“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④(152-153)。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的恐慌,到疫情传播中我们对传播规律的探索,再到群防群控,有效应对,体现出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认识自然,认识规律,使他们为自己服务,即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意识而起作用的规律,积极适应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状态。

三、后疫情时代:人与自然冲突的和解路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在逻辑启示我们,人与自然是矛盾运动的统一体,统一体的平衡需要人与自然在持续不断的物质交互作用中维持。因此,为了人类社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及时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不断提高人的生态思想水平。

1.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人类对物质资源的掌控范围越来越大,伴随着逐利的本性人们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面临自然对人类生存的进一步威胁,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产生剧变。究其本源,是人类为了自身的欲望而过度影响自然的结果,反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问题,人与自然相冲突问题的背后起关键作用的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分化及矛盾。供应者和消耗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企业家和员工等,当他们的经济利益发生变动时,会传导至自然领域,自然领域的变动又会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就要调整人与人关系的平衡,正确处理个人短期利益与人类整体长期利益,只有个人利益和短期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相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才会趋于平稳,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要充分认识到人类是自然之中的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为了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要顺应自然,合理运用自然规律,使用科学技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需要所有民族和国家都参与行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与国之间、多方参与,协同行动,才会有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赢。

2.掌握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制于自然规律,要主动掌握自然规律。人类探寻规律,掌握规律,科学利用规律才能更好地生存,使自身合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与自然处于动态的平衡;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应立足于人类社会实践,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从经济、文化、社会、医疗卫生等多方面展开全球合作,研究人类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在實践中逐步认识、把握和遵循规律,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使规律成为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

第二,在把握规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对各种规律认识和把握得越准确,人类社会才会越健康持续地发展,在把握规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迅速及时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倘若不顾自然规律盲目行动,人类就会是自然中的盲目的奴隶。后疫情时代,掌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在社会各领域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生活、发展。

3.提高人的生态思想水平。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启示我们:理念是主观能动性的先导,要用正确的理念提高人的生态思想水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用生态思维武装人的头脑,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在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实践中提高人类的生态思想水平。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⑤自然兴则文明兴,新发展理念昭示我们:遵循自然生态的社会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要在社会实践中向自然学习,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展社会文明。人与自然休戚与共,要充分认识自然,学习生态智慧,借鉴和学习大自然中蕴含的自然理性,唯有不断提升生态思想水平,我们在自然面前的受动性才会减小,自我生存的伸缩性才会扩大,人类的社会文明才能可持续。

注释:

①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②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③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④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⑤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参考文献:

[1]杨峻岭,吴潜涛.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03).

[2]周海生,吴秀荣,刘希刚.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01).

[3]董军,萧玲.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自然观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05).

[4]田世锭.马克思恩格斯自然概念的双重意涵及其现实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0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李异雷.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7]徐翠.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现实意义[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20.

[8]宗子煜.馬克思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8.

[9]刘福.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当代解析[D].长春:吉林大学,2020.

本文系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团队“党中央治藏方略科研团队”(项目批准号:藏教高[2017]25号)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自然观人与自然后疫情时代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浅谈园林艺术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