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阅读课中的“练笔热”

2021-05-06 08:57刘承霞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8期
关键词:随文阅读课习作

刘承霞

[摘要] 近年来,阅读课上出现“练笔热”现象,审视当前的练笔设计,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喧宾夺主,千篇一律,见缝插针,缺乏引领,离题万里。提高练笔实效的策略:以生为本,增加随文练笔温度;以文为本,提升随文练笔效度;以纲为本,确定随文练笔高度;以需为本,拓展随文练笔广度。

[关键词] 随文练笔;问题;策略

一、“练笔热”产生的背景

1.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明确要求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特别提出“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1]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安排一些补写、续写、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等环节,由学生动笔自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既能够在练笔和交流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及人物精神、作者情怀的理解,也能够在这样的表达和交流之后相互启发,习得更好的表达方式。于是,这种一举多得的练笔形式便流行起来。

2.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对学生来说都是好的习作范文。新课改以来,小学阅读教学不仅继续重视语文的人文性,也越来越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因此,无论是特级教师,还是普通教师,都越发重视对文本的重新解读和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于是,就文取材,以文为例,选择合适的文段进行模仿练习的小练笔形式就此产生。在仿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语言、解读人物、升华情感,体会表达方法的妙处。

3.凸显训练形式的特殊性和优越性

在教师看来,这种“短”“精”“快”的训练形式,目标单一,要求清晰,达成度高,既能够增加阅读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更能够为今后的习作教学打好基础。在学生看来,这种小练笔也容易接受,只要写寥寥几行,需要达到的要求也比较单一,不需要考虑立意、选材诸多难题,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所以不会像写作文那样抓耳挠腮,望纸兴叹。同时,在真正写作时,这些学过的写法还能够学以致用,学生的成就感会非常强烈。

二、“练笔热”背后存在的问题

教材中的课文就是最重要的写作学习资源。应该说,这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写作指导融入阅读教学,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结合的意识是正确的。但冷静下来,仔细审视这些小练笔的设计,我们会发现一些不当之处。

问题一:喧宾夺主

《鸟语》一课中有个传说,提到公冶长听得懂燕子的话,爬上南山果然背回了一只大肥羊。课文略写了这个传说,于是有教师要求学生写一写公冶长是如何半信半疑地上山,如何左顾右盼地寻找,如何欢天喜地地慨叹。教师的初衷也许是想利用练笔补足文章的空白,帮助学生感悟通晓鸟语真好,同时提高细致描写能力。但是,此处根本不是文章的重点,完全不应该花费这么多时间。如此处理带来的后果是无法完成既定教学任务,或者把重点段落变成了略讲甚至不讲的内容,反而使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文章结构和表达特点。这样的练笔喧宾夺主,得不偿失。

问题二:千篇一律

在低、中年級的阅读教学课堂上,课文中出现“有的……有的……有的……”往往会有教师安排仿写训练。甚至在五、六年级的课堂上也有这样的训练,且没有任何更高层次的要求和指导。我们设身处地为学生想一想,若总是遇到这样的训练,他们还能提起兴趣吗?每次写写花园里的花朵和蓝天上的白云就能顺利过关,他们真的需要这样的练习吗?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很顺利,其实效率很低。因为这些句子学生早就会写,并不是通过练笔才学会的技能和方法。这种千篇一律的练笔设计不但无法达到以写促读的目标,还无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动力,是低效的形式主义,大大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三:见缝插针

有的阅读课上凡是可以设计的地方都安排了练笔环节,有的一节课中长长短短数次练笔,且互不相关,琐碎低效。如此一来,整节课零零散散、忙忙碌碌,教师看似胸有成竹,学生实则疲于应对。实际上,这种见缝插针、满头戴花的情况还不在少数,有的练笔对阅读教学并无太大作用,有的是不顾学段特点和学生需求的“万能练笔”。这样的阅读课就上成了支离破碎的写作训练课,教师自己也会觉得心累,更何况学生!

问题四:缺乏引领

《月光启蒙》中有一段文字描绘童年的夏夜母亲唱歌给“我”听,画面温馨动人。一位教师在此设计了一处十分煽情的练笔:学生回忆自己和母亲相处的时光,写一个自己眼中最美的时辰。应该说,这个设计既能帮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还能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美妙的情感,帮助学生弥补对生活缺乏观察、理解和内省的短板。学生写得很用心,交流时学生读得也很动情。可惜的是,教师在倾听时不停地瞄教案、看时间,在学生朗读后也没有做出精准的评价和指点,更没有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最后草草收场,赶紧进入下一环节。这样缺乏引领的练笔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有多大的作用呢?

问题五:离题万里

一次阅读课,教师根据文章的结构方式、表达方法安排模仿性小练笔,却对练笔的内容并没有太多考虑。本来是学习很感人的故事,结果学生却在练笔交流时哈哈大笑,最后教师不得不把学生硬生生拉回来,重新回到悲伤的氛围中。这样离题万里的练笔设计,或许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但原本的阅读教学就变得支离破碎,毫无方向。

三、提高练笔实效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教学,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2]“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的课上练笔,改变阅读课上不动笔的现状。”[3]毋庸置疑,阅读教学中安排练笔不但要做,而且要做好。

1.以生为本,增加随文练笔温度

设计者的心里装着学生,才能做出有温度的练笔设计。首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巧妙安排练笔。只有在学生兴致高昂、跃跃欲试的时候,抓住时机,给他们学习和表达的机会,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是否要练笔、何时何地练笔以及练笔的具体目标与要求,升华对文本的认知与体悟,保证练笔对阅读的促进作用。其三,根据学生的表达水平决定练笔该如何指导和引领,精准地选择最恰当的训练落点,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学有所得,保证练笔对写作的提升作用。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练笔质量进行中肯的评价和精当的修改指导,保证足够的时间给学生修改,并且重视反馈。只有这样优化指导过程,才能使练笔更好地落到实处。

2.以文为本,提升随文练笔效度

既然是随文练笔,就应该建立在感悟和理解文章的层次上。一方面,练笔不能跳出阅读教学的整体情境氛围,无论是情感的输出表达,还是写作技法的习得与迁移都不能撕裂课堂,应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练笔也应起到帮助学生读得更丰富、悟得更深刻的作用。练笔设计的落点应在文章重点难点之处,无论是疏可走马处的补白,还是意味深长处的延伸,都要尽力选在值得花时间的地方设计有效度的训练,让阅读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更有价值。这样深深扎根于阅读土壤中的、合理建构在文本基础上的随文练笔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使阅读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3.以纲为本,确立随文练笔高度

练笔设计的目标,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与新教材的编排体系、设计特点、年段要求进行,以节约课堂时间。只有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次练笔,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中习作知识与能力的渗透与提升,真正架好阅读与习作之间的桥梁,真正把阅读和习作有机整合起来,而不是强行把两张皮粘在一起。如“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的教学,我们可以在不同学段的恰当契机下,设计不同层次的训练。低年级训练学生发现句式特点,模仿文中语句写一写类似的句子。如,“操场上有很多同学,有的跳绳,有的跑步,有的踢球……”中年级训练学生对前一种句式进行丰富充实,增加形容词、拟声词、叠词等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合理运用学过的成语,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如“操场上热闹非凡,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跑步,有的踢球……个个满面春风,兴致勃勃”。到了高年级,则可以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将要求提高到写段落,对主题的选择也更加自由灵活。

4.以需为本,拓展随文练笔广度

重视表达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全面落实课标要求的必然行动,但不是每一篇文章、每一节阅读课都适合安排随文练笔。我们应立足学生实际需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精准选擇、精心设计。有时候,我们不一定非要占用阅读课的时间去完成练笔,也可以引领学生有目标地酝酿一下,写下几个关键词,然后进行口头表达。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互相启发,不断提升与完善,课后再要求学生完成练笔。这样,学生将会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

随文练笔应依纲据本,立足需求,精选落点,优化指导,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赢。部编语文教材已经做出了有特色、有序列的编排尝试,教师应内化教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将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3-34.

[2]崔峦.关于改进习作教学的几点建议——在“全国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上的发言(摘要)[J].小学语文教学,2005(9):1.

[3]孙建丽.小练笔亦有“大学问”——浅谈如何使“小练笔”在阅读课中更有效[J].新课程(小学),2011(9):132.

猜你喜欢
随文阅读课习作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提高小学生随文练笔水平的实践研究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初中英语文学小组合作阅读课例探究
人教版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必修三?Unit 4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快乐阅读
快乐阅读
习作展示
阅读训练 以篇达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