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雁
[摘 要]2020年是潍坊市高品质城市建设的突破之年,如何准确把握潍坊城市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政策,为潍坊市高品质城市建设提供高质精准的人才支撑,为人才流失“止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摸底潍坊市人才现状,梳理现行人才政策的现状及成效,研究查找存在问题并分析原因,进而提出适应高品质城市建设的潍坊人才工作优化提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人才;政策;高品质城市
1 引言
潍坊是山东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环渤海重要海滨城市,辖 4 区 6 市 2 县,常住人口 937.3 万人,是知名的世界风筝都、中国菜都,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综合实力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 32 位,201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5688.5 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571.1亿元,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2019年9月潍坊市委十二届八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加快建设生态开放活力精致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快建设生态、开放、活力、精致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2020年是高品质城市建设的突破之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要突出抓好“六个新突破”,明确推动“生态、开放、活力、精致”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新突破。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更多本土化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是潍坊市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艰巨任务和重要议题。
2 潍坊市现行人才政策及成效
近年来,潍坊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了多项人才政策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把高端人才的引进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通过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聚集地,吸引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形成优秀人才汇集、聪明才智涌流的新局面,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第一,2018年潍坊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简称“人才新政20条”,其明确提出要营造富有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环境,要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搭建全市统一人才信息库和“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完善人才服务专员、“人才绿卡”等制度,要改善人才居住环境,妥善解决人才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问题。从更大力度引育“高精尖缺”人才、分类推进重点人才发展计划、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打造提升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营造富有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环境五个大方面明确了人才政策。
第二,“五位一体”就业创业新格局。近年来,潍坊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創业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通过构筑政策驱动、载体推动、项目带动、服务促动、活动拉动“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格局,取得了一定成效。“毕业生档案查询功能”作为全市各系统首批唯一项目被国务院选取为全国试点。2017年、2018年评定的山东“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平台”,潍坊市占到全省总量的1/5。第三、第四届“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潍坊市占到全省总量的1/7。
第三,为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来潍就业创业,建立了“六补二免一担保”政策体系。“六补”是指来潍就业创业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3000元生活补助,期限5年;硕士研究生1500元,期限3年;本科毕业生500元,期限1年,其中“双一流”本科毕业生3年;新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按实际在站工作月数,每人每月2000元生活补助,期限最长2年。创业者最高2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每创造一个就业岗位2500元的岗位开发补贴,最长3年,每年最高5000元的创业场地补贴。一定比例的社保补贴和见习补贴。“二免”即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一担保”即创业者个人最高15万元、小微企业最高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贴息贷款。
第四,2020年2月发布《潍坊市“一事一议”引进人才办法(试行)》“一事一议”人才政策。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突出“高精尖缺”,重点支持引进培养拥有关键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对潍坊市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首次开展“一事一议”引进人才遴选工作,确定了包括1名院士、2名国家级人才、1名行业内首席科学家的支持人员和项目资助。他们拥有行业领域内关键核心技术,对推动潍坊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五,2020年7月潍坊市政府集中发布了人才制度改革创新9项政策,包括《潍坊市人才安居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吸引大学生等各类青年人才来潍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关于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若干办法(试行)》《潍坊市柔性引进人才实施办法》《潍坊市高层次人才全周期服务流程再造实施方案》《潍坊市人才发展创投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潍坊市“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创新加强教育系统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9个人才政策。既有柔性引才、吸引大学生来潍就业创业、加强教育系统人才工作等人才吸引激励政策,也有人才安居、高层次人才全周期服务流程再造等人才服务保障政策,还有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创投基金和人才贷等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政策。
潍坊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突出“高精尖缺”,重点支持引进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能够创造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2019年以来新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团队)1476个、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4151人,新增国家“万人计划”专家7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8人、省“创业齐鲁·共赢未来”创业大赛优胜人选14人,数量均居全省前三位。疫情防控期间,潍坊创新人才招引方式,探索组织线上招商引才会、网上推介直播、视频签约开工等形式,开展项目推介、人才引进和签约开工活动。目前全市累计开展线上“双招双引”活动1300多场(次),举办网上人才项目签约活动30多场(次),签约人才项目100多个。
3 存在的问题
3.1 潍坊市人才需求总量持续上升,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
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人才是关键,人才是第一资源。城市的发展建设必须要有人才为基础,高品质城市建设目标涉及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和行业,对各行业人才需求数量大、标准高。潍坊制造业发达,是著名动力城、电子城、农机城,拥有机械、化工、纺织、食品、造纸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醫养健康产业正加速布局,城市发展的同时各行业的人才需求总量也在持续上升。人才需求总量上升的同时,高层次人才不足也是目前潍坊市人才现状的重要问题。潍坊市人才队伍中整体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年轻人较少,高学历、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
3.2 人才外流严重,潍坊市人才补给周边城市
2019年三、四季度市场化人才流动数据,从人才引进指数来看,山东省两大经济龙头济南和青岛人才吸引指数最高,引进了全省近4成人才。从人才流动轨迹来看,潍坊市人才省内流动首选济南、青岛。这不仅有经济因素,也同时存在地理因素。在全国范围来看,“长三角”和“津京冀”都市群瓜分了近七成的山东籍外流人才。
3.3 人才吸引力不强
潍坊市作为三线城市,在发展机遇、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等一时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高品质社会需求。虽然出台了各种引留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但仍然存在针对性不强、对实际急需的人才的补贴力度不够、相应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等现象。在省外人才流入方面,东三省是山东最主要的“输血基地”。其中黑龙江籍人才流入量最多,其占比高达26.92%;河南排名第二,占比为16.28%;辽宁、吉林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四,占比分别为9.89%和5.63%。流入山东的外省人才多属于北方地区,而其中的根本原因同样是受经济因素影响。
3.4 高校毕业生留存率低
留住更多的本地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也是各个城市人才工作的关键。潍坊是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基础教育改革及办学水平走在前列,是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中职、高职院校 47 所,在校生 20 万人。虽然毕业生普遍存在“恋校”情结,但实际上并不乐观。2019年潍坊市毕业生留存率仅为31.32%,远低于青岛和济南两地的62.59%和53.33%。对潍坊籍高校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的仅是可将户口迁回原籍地的政策,优待力度不够,吸引力不足。
4 适应高品质城市发展潍坊市人才工作优化的有效措施
4.1 更新观念,实施多元化人才激励政策
梳理现有人才政策,根据建设生态、开放、活力、精致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的新要求,强化对人才政策的研究和效果评估,对比先进城市,结合本市特点,更新观念,从完善能力提升政策、完善生活待遇政策等着手实施多元化的人才激励政策。
4.2 多举措创造良好人才环境,引进和用好高端人才
人才不仅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吸引人才,营造富有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环境是根本。一是营造重视人才、尊敬人才的社会坏境。提倡创造伟大、劳动光荣的风尚,举众人之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打造开放的政策环境。摒弃陈规,打破户籍、人事关系、低于等条件的制约,实现人才的跨地区、跨体制流动;三是在住房、落户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减少人才后顾之忧。
4.3 重视一流大学及学科建设,多途径培育本土化人才
为了更好地做好“按需培养”,政府要加强与高校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沟通交流,建立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共享人才资源信息,实现协同育人模式。共同做好高等教育一流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划,加速产教融合创新驱动。
4.4 多途径扩大政策宣传
做好人才政策的宣传也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一要加强宣传平台建设。建立高层次人才专门服务网站,将人才信息、政策等在网上进行分类公开,方便各类人才查找;二要多举措优化宣传模式。政策的宣传不仅是针对人才的,对专职工作人员、企业主要负责人等多方都要同时进行宣传。宣传途径可扩大到新闻、图书、期刊等。
4.5 做好人才政策的落实和监督
人才顺利及实地享受到政策优待能够激励他们工作,这就必须要做好人才政策的落实和监督。做好从政策出台到政策落实的全过程监督。同时要做好人才现实表现和人才服务管理部门的全范围监督。对已不适合工作的人才,要有退出机制,取消相关政策和待遇。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调研人才管理服务部门的工作落实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参考文献:
[1]林泽炎.我国人才激励和保障的战略思考与制度设计[J].人力资源开发,2013(7):6-9.
[2] 郑代良,钟书华.中国高层次人才政策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研管理, 2012(9):130-137.
[基金项目]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品质城市建设背景下潍坊市人才现状及政策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