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岱霖 刘效壮
[摘 要]文章从智慧健康养老的需求侧、供给侧进行分析,认为老龄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进程快、城镇化提升,以及老年人需求个性化是智慧健康养老需求增强的重要因素;国家政策支持、智能制造业支撑、智慧健康养老迅速起步是供给侧的现状。同时,梳理了上海市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社区街道医养护一体化模式、信息化机构养老服务模式、智慧化医康养护虚拟平台模式。
[关键词]智慧;健康;养老;供需
1 引言
老龄化是全球趋势,也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新阶段。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和社会机能的变化,给整个社会建设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从基础设施不适应到社会服务严重不足、从劳动力稀缺性提高到少子化趋势日益严峻、从养老金收支失衡到医养资源融合欠深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机构调整、创新驱动,成为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长期变量[1]。源于技术迭代和创新智慧产业成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措施,已进入超老龄化的日本围绕老年人生活和护理支撑方面研发应用了一批先进的智慧健康养老工具,有效缓解了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智慧健康养老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产物,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也被称为“全智能老年系统”[2]。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智慧健康养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能够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
2 智慧健康养老需求侧情况
2.1 老龄人口基数大,社会负担加重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60周岁、65周岁及以上人口分别为25388万人、1760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8.1%、12.6%,从老龄化社会迈入老龄社会只有一步之遥(距离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4%仅差1.4%)。详见表1。
我国在老龄人口增长快、数量大、占比高的同时,老年人整体健康水平不高。据统计,我国老年人中,有1.8亿人患有慢性病,其中75%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健康预期寿命(68.7岁)远低于预期寿命(2018年77岁),老年人预计有8.3年带病生活,健康老龄化形势不容乐观。这给老年人个人、家庭带来负担的同时,给社会医疗服务、养老金支付、老年人公共服务带来了挑战。
2.2 老龄化进程超快,养老准备不足
我国老龄化进程呈现超快速特征,自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19年,仅20年时间老年人口数量增长了80%,预计21世纪中叶将达到老年人口占总人口35%的峰值。这一过程我国仅需50年左右时间,而英国、法国等国家这一过程基本都在100年以上。超快的老龄化进程,导致我国多方面养老准备存在短板。首先,支付储备不足。我国养老服务准备资金为8.9万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则达到了31万亿美元,制约了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的购买能力。其次,保障体系较弱,长期照护体系不健全。据人社部统计,截至2017年年末,全国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7.90%,其中农村养老保险也达到93.38%。但是,城乡、地区养老保障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养老保险金,按照500元档位缴纳15年计算,最后可以领取养老金是263元/人/月。同时,我国现阶段还未形成长期照护制度的专项规划和立法,相关政策实践刚起步试点,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项目的发展速度极为缓慢,对长期照护体系建构缺乏整合[3]。最后,社会化养老服务职业认同低,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社会对于老龄化问题的忽视依然存在,使得老年群体往往无法得到公正的资源和机会分配,进一步导致养老服务人员劳动强度高、薪资水平低、职业前景不明、成长空间小、年轻人不愿进入。
2.3 城镇化水平提升,家庭养老变弱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资源集聚和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起步晚,1978年城镇化水平为17.9%,改革开放以后,平均以每年1%的速度提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城鎮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9.58%。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转化为社会化工业人口,赡养老年人的人力资源明显不足,导致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弱化。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10年我国一代户和二代户家庭比重均超过80%,到21世纪中叶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镇化水平在75%左右,还将有2.15亿左右人口进入城市。这将进一步引发家庭赡养老人劳动力的减少,同时超级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增加,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解体”,城市依靠家庭成员代际养老服务难以为继。
2.4 老年人个性差异大,养老需求多样化
随着有健康、有知识、有活力、有经济能力的“60后”逐步迈入老年人行列,老年人需求升级趋势明显,需求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对于物质生活的高品质、精神生活的高品位的追求日趋强烈。据《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在上门看病、做家务、康复护理等服务位居需求前列以外,有10.6%的老年人需要心理咨询或聊天解闷服务,10.3%的老年人需要健康教育服务[4]。同时,由于地域分布、社会风俗习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等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老年人个体机能差异的影响,不同老年人需求内容差异较大,产业化“一刀切”形式提供服务已经不能适应老年人需要,急需精准统计分析老年人需求,智能化提供精准服务,让老年人拥有丰富多彩、富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3 智慧健康养老供给侧情况
《需求侧视角下老年人消费及需求意愿研究报告》提出:我国老龄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老龄产业有望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5]。据专家预测,老龄产业规模2020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8万亿和22万亿,对GDP拉动分别达到6%和8%,国内智慧养老市场规模2020年将达到5万亿元。随着物联网、5G技术、大数据、智慧化等科技水平提高带动老龄产业发展,智慧养老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将成为智慧产业发展的蓝海。
3.1 国家政策引导支持体系建立
自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将“互联网+”与养老产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益民服务进行积极融合以来,国家智慧健康养老政策逐步系统化和专业化,并上升为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首次在国家政策中提出“智慧养老”;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三部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
2018年8月,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计委联合公布《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18年版)》,进一步细化了对于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支持内容;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要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6]。
3.2 智慧健康养老供给明显不足
2019年8月,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其中老年人占比为6.9%,并且呈现互联网持续向中老龄人群渗透的趋势。
据调查,情感和沟通需求是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的突出内容,分别有76.5%和72%的中老年用户浏览了与慰藉心灵、调节情绪有关的心灵鸡汤和幽默段子[7]。在老年人网民数量巨大、稳步增加,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依赖度高的有利条件下,挖掘老年人智慧健康服务需求空间较大。
据调查,现阶段老年人智能养老设备使用率普遍偏低,智能血压计使用率最高,但也僅为28.8%,其他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使用率则更低。但是老年人日常生活和消费上展现出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的特性,并且社交驱动特点突出,例如80%的老年人使用移动端APP,其中微信、QQ等社交软件使用占比最高。因此,结合老年人生活习惯、心理需求、发展需要,通过社交软件切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和产品将更具成效。
3.3 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有力驱动
制度、技术和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三大核心因素,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以及全球老龄化加剧,促使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于老年人健康服务。近年来,科技企业涉入养老服务迅速增加,据市场调研机构统计,2019年在82家涉及养老产业的A股主板上市公司中,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的公司有14家,占比17.1%,仅次于房地产企业[8]。同时,老年人数量的增加也使得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成为孕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医养产业占到了GDP的25%,成为各类资本争相涉入的产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智慧产业也积极参与其中。
4 智慧健康养老发展现状
自2015年国家政策全面支持智慧健康养老发展以来,以信息科技创新行业企业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为主体,智慧健康养老通过多元化的跨界融合和协同,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新概念、新模式、新产品”[9]。上海市智慧健康养老初具雏形,现介绍如下。
4.1 智能居家养老模式
上海市奉贤区为全国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首批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单位。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系统项目是致力通过科技化手段提升居家养老生活品质的“养老精细化”项目。线上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实时采集智慧设备信息,为4200位居家老人提供居家生活监测、应急救助、定位、健康管理等服务;线下利用积分融合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社区活动。通过运营管理中心连接线上线下,实现“心服务 馨生活 智慧居家 自在享老”的居家养老模式。
4.2 社区街道医养护一体化模式
上海市浦东区周家渡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作为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养老场景,集居家增能、家门口为老服务、智慧养老大数据等为一体,为社区长者提供日托、长照、康乐活动、公益便民等服务。在5G网络支撑下,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核心,依托街道32个家门口服务站,将中心赋能延伸至社区,实现“医养资源”在15分钟服务圈内可达可触可及,构建周家渡街道的“1+32+X”三级为老服务网络。
4.3 信息化机构养老服务模式
上海市第四社会福利院智慧养老平台是以智慧养老为基础,多种服务应用共享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平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呼叫、云技术、GPS定位技术、AI行为分析等),创建 “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涵盖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日间照料等多种养老形式。通过跨终端的数据互联及同步,连通各部门及角色,形成一个完整的智慧管理闭环,实现老人与家属、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信息交互,对老人身体状态、安全情况和日常活动进行有效监控,满足其生活、健康、安全、娱乐等各方面需求。
4.4 智慧化医康养护虚拟平台模式
长宁区智慧养老大数据管理中心是由长宁区民政局建设的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它由一个数据库、三个公众平台、六个功能系统、六个辅助系统以及服务运营平台组成。平台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以智能终端、敬老卡和热线电话为纽带,整合各类为老服务资源,集信息收集、服务支撑、数据分析、业务监管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推送为老服务信息,促进养老服务供需有效对接、管理精准高效。
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健康养老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亿万百姓福祉,以及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也是构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必要组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搞好顶层设计”,并把老龄工作定位为全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0]。
参考文献:
[1]郝福庆.老龄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小康:财智,2015(8):26.
[2]左美云.智慧养老的内涵、模式与机遇[J].中国公共安全,2014(10):48-50.
[3]陆杰华,阮韵晨,张莉.健康老龄化的中国方案探讨:内涵、主要障碍及其方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5):40-47,145.
[4]党俊武.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5]人民网.老龄产业有望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EB/OL].(2019-04-16).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9/0416/c190970-31032926.html.
[6]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EB/OL].(2019-11-21).http://www.gov.cn/xinwen/2019-11/21/content_5454347.htm.
[7]孫龙,黄亚楠.《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发布[J/OL].(2018-03-26).http://cass.cssn.cn/baokanchuban/201803/t20180326_3887425.html.
[8]刘静.分析82家涉足养老产业的上市公司[EB/OL].(2019-02-27).https://www.iyiou.com/p/93456.html.
[9]刘效壮.浙江宁波探索智慧养老服务[J].中国国情国力,2020(6):77-79.
[10]刘效壮,朱岱霖.行为绩效视角下机构养老服务质量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4):130-132.
[基金项目]2016 年宁波市软科学项目 “宁波海外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 2016A10021)。
[作者简介]朱岱霖(1986—),女,汉族,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海外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养老等;通讯作者:刘效壮(1985— ),男,汉族,河南濮阳人,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