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娟
惊蛰刚过,春分未至,济南已是风和日暖、百花盛开、芳草芊绵。忽然间,非常想和远方朋友分享春日的美景,不如效仿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用书信向好友裴迪一抒心中感想:“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纸短情长,坐落在济南市经一路91号的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在这里不仅可以品读一封封名家书信,也可坐下来亲笔写信寄给家人或好友,感受书信特有的温度。
在一片春色的掩映下,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在车水马龙的闹市和生机勃勃的城市中,历经百年沧桑后的模样,更显雅致,自带文化气质。
推开沉重的铁门,步入大厅,迎面设立有邮政窗口,市民可以就近办理邮政服务。服务区域之外则是博物馆书信文化展示区域,免费对外开放,民众通过参观学习就能充分了解邮政发展历史和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恰逢博物馆副主任马乐在为现场参观者介绍,脚步不由地跟随他走进中国书信文化的世界,更清晰地认识这座建筑。
“我们所在的这座建筑始建于1904年,前身为济南府电报收发局,俗称老电报大楼,是济南现存最早的电讯建筑,距今已有117年的历史。”马乐介绍,建筑整体采用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原济南老火车站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被评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国宝级建筑,2016年经过重新修缮,成为国内现今唯一一所以书信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据《济南指南·商埠大概》记载,当时的济南商埠,“其地以东西为经,南北为纬,已修之马路有三,自北而日辟于南也,已分之纬路有八,自东而条数及西也。而尤以一马路、二马路及纬三、纬四诸路最为繁富”。由此可知,经一路在建成初期便已人气很旺。得益于开埠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电报局应运而生,为商家通信传递提供服务,但是普通百姓付不起高昂的电报费用,仍然只能通过书信与亲友联系,所以电报收发局也提供书信服务。
2004年,按经一路拓宽改造标准,这座见证济南历史进程的典型城市建筑面临“消失”,引发市民对它的关注。有关部门最终确定对老电报局大楼进行“瘦身”平移,把这栋建筑的南北跨度缩掉13米,以实现整楼的北移重建,成为老济南火车站建筑群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
书信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或寄百里之命,或红叶传情,始终牵动情感,其中的文字更是有许多动人之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给儿子的遗书中声声叮咛、字字血泪,催人泪下。为混淆敌军视听,赵一曼在信中并未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李坤泰。目前,原件收录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中,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中为译文件。
梁思成在写给好友陶孟和的信中,告诉陶孟和怎么吃药,还画了一个图形象地加以说明。最有趣的是,信中还提及老金病已好,仍然安分守己地在床上。老金即金岳霖,短短的几笔勾勒,让人仿佛从轶事传闻中看到一幅圈里圈外有趣的人文画卷。
馆内目前收藏有400余件书信,分为“家书万金”和“峥嵘岁月”两个区域。其中,不仅有清华四大国学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的书信,还有近现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民族英雄、名人学者的书信展示,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峥嵘岁月里先辈们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古代,骑马送信被称为邮驿。据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完善。隋唐之時,邮驿系统得到空前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今西安)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邮驿网络。“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正是当时邮驿发达的真实写照,讲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为讨得杨玉环欢心、满足她爱吃鲜荔枝的嗜好,专门开辟了从京城长安到四川涪州的驿道以贡献荔枝。
1896年3月20日,光绪帝下诏成立大清邮政,共分为两个等级,政府公文和急件为第一级邮政,普通旅客的行李和军队需要转运的战争物资则属于第二级邮政。在大清邮政诞生之前,早在1878年中国便有了第一套邮票,就是大名鼎鼎的大龙邮票。参观者若是仔细留意,就会发现华夏书信博物馆内的天花板上装饰的图案中,“大龙”两目圆睁、腾云驾雾、呼之欲出,这正是中国珍邮的“鼻祖”——大龙邮票的图案。
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在微信、QQ、电子邮件发达的现代社会,书信的魅力依然闪闪发光,正如《堂吉诃德》里说的——“笔头比舌头更能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意,倾诉自己的衷肠。”
秉承“继承历史、传播文明、弘扬文化”的社会使命,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专门设置了书信文化体验区,通过三行情书、慢递服务、旅游打卡纪念邮戳、个性化邮品等,满足人们书信邮寄的需求。丰富多彩的现场体验活动备受参观者喜爱,大家可以通过写一封家信感受亲情的可贵,或者制作一张木版年画或活字印刷,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其中,頗受大众欢迎的特色慢递服务也是博物馆一大亮点。慢递服务与邮局普通信件投递服务的区别在于投递的时间由寄信人决定。写给未来的自己,铭记此刻的理想,倾诉此时的苦恼;写给若干年后的父母、朋友、同学,告诉他们心中所想……然后指定发出时间,可以是几个月后、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想要投递的信件或者物品将如约被送往指定之处。
此外,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以红色书信为题材,精心推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红色书信品读主题课”,通过品读红色书信,真实感受革命先辈崇高坚定的革命信仰。馆内还设置了专业多媒体设备,用于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学校等组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红色研读等活动;并提供钢笔、信纸描摹革命先辈红色书信选段,传承红色使命,汲取精神力量,激发社会主义新时代奋斗目标。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因为慢,更显几分珍贵。带着济南春天信息的书信跋山涉水地被送到友人手中,就足够使他开心了,更别说展信时看到落在纸上的笔迹了,见字如面的别样欢喜也许会让他感动到泪流满面吧。
??魏伟
relive leTTerS
The building of Huaxia Letter Culture Museum was built in 1904. Its predecessor is the Jinan Telegram Receiving and Dispatching Bureau. With a history of 117 years, it is the earliest extant telecommunication building in Jinan.
The museum has a collection of more than 400 letters, which are curated in two zones, respectively “Priceless Family Letters” and “Eventful Years”. There are not only letters from Liang Qichao, Wang Guowei, Chen Yinke and Zhao Yuanren, four great tutors of Chinese studi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but also letters from famous revolutionaries, educators, national heroes, celebrities and scholars in modern times. These letters enable us to feel the selfless dedication and patriotism of previous generations in those eventful years.
With the theme of red letters (revolutionary letters), the museum has elaborately launched the “Remaining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Keeping Our Mission Firmly in Mind—Red Letter Reading Program”, allowing visitors to have a true feeling of old revolutionaries lofty and steadfast revolutionary faith. Besides, the museum is provided with professional multimedia equipment allowing enterprises, public institutions,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organs, school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to carry out “Three Meetings and One Lecture” (Party branch general meetings, meetings of Party branch committees, Party group meetings and Party lectures), Theme Party Days, Red Reading and other activ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