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马
2021刚开年,麦当劳便在国内推出品牌虚拟形象“开心姐姐”。
2020年8月,天猫将代言人易烊千玺的个人虚拟形象“千喵”确立为天猫虚拟代言人。据官方统计,“千喵”官宣后,全网总曝光量达55亿,近5,000万用户进入“LXSH平行世界”。
继2020年屈臣氏推出虚拟代言人“屈晨曦”后,2020年11月,欧莱雅推出了首位虚拟代言人“M姐”。
虚拟形象为何频繁用于企业代言?
一个明显的原因是,虚拟代言人的外在形象和内里人格都可以定制,难以崩坏,能够规避许多真人明星的风险,不用担心他们会做错事、出丑闻或者闹情绪。
这些优势为企业运营带来“商业安全感”,长此以往,公司形象、品牌影响力以及目标消费者的黏性等,都将得到“加分”。
然而,虚拟代言人的打造,目前仍存在不少“障碍”。
1.交互技术:如今,交互技术尚不成熟,虚拟代言人既不能像真人一样全方位展示商品,也不能像真人尤其是头部主播那样与消费者亲切互动。
2.資金投入:据业内人士称,养成一个虚拟偶像需要的资金投入,不亚于培养一名真人偶像。
3.培养周期:虚拟代言人不只是“费钱”,还需要很长时间来培养。
4.影响力:除了邀请已经积累大量粉丝的虚拟偶像担任代言人,企业自身打造的虚拟代言人影响力偏弱,更多只是主品牌的“影子”,虚拟代言人暂时没有太多能力影响消费者。
种种问题,说明虚拟代言人的发展需要技术、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加持,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场牵动各方的持久战。
当然,虚拟技术的发展也好,虚拟偶像和虚拟代言人的巨大潜力也罢,这场“战役”本就是要着眼未来。看得远,切入早,走得稳,才有可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