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汉
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就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明确提出了“强化评价导向作用”“强化校内激励作用”“强化学校文化引领”“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的“四个强化”要求,这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生态,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新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思维和制度建构。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与社会政治、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人的新型关系,都给教育管理机制带来了新的冲击、挑战和机遇。笔者认为:要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新时代命题,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校管理机制层面调整、更新、巩固提升,使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单元健康和谐、科学全面的发展。
内生动力作为行为机制的原动力,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地激活发展,就会成为动力“源”。办学内生动力的核心指向是人——教师和学生,激发师生正向的内生动力,需要依靠科学、健康的机制助推。在这些机制作用下,师生的内生动力能成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有认识世界、勇于实践、实现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有不断获取知识、探求真理、创新创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那么这种机制就有了校园价值,就应该成为校园管理的制度诉求。
基于以上思考,结合武汉外国语学校办学实际,谈谈在办学中如何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建构,增强学校办学的内生动力。
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特色学校是学校的特殊性和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它既有一般学校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它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较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形成不同于一般学校的几个特征: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稳定性。
与时俱进,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指向标,学校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把握好这个指向标。
建校伊始,学校提出了培养“专业性外语外事人才”的办学目标;改革开放后,学校确立了“外语特色、文理并重、国际合作”的办学方针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思想,并把“为高等院校输送外语专业基础扎实、其他学科知识宽厚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进入21世纪,学校确立了新时期办学思想: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新的教育理论和模式,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走向世界的人才。
固本存我,形成独特校园文化。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需要发展的系统工程。没有和谐的校园文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考试成绩不应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化评价,我们就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的个性如春天的枝叶一样无拘无束地伸展。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要为学生创造展现个性和特长的舞台,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巨大的无声的力量,就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真挚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
“自主参与、互动合作”,掌握生活学习技能和认知策略,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走向世界、国际视野、胸怀天下、追求卓越”的理想信念,是学校对学生成长提出的目标。
让学生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学会感恩,学会爱老师、爱学校、爱社会、爱社会所有的人。学校要带领教师孜孜不倦地引导学生“学做人、学处世”,使学生在未来纷纭的社会生活中能够恪守本心,成为社会优秀公民。提倡学生张扬个性,注重培育学生的自主精神、自治精神和创新精神。促进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健康发展,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颗各具特点的心灵,在自由、自主的空间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展示个性的光辉。
为教师创设幸福的人文环境和“团结互助、纯粹简约、民主合作、智力共享”的治学环境,让教师在校园里感到温馨和快乐,让校园充满正气和朝气,这是学校追求的教师工作氛围。
构建以研促教的工作模式
教学必须有思想、有精神、有境界、有特色,学校要引领教师用“发现的眼睛”寻找适合自己的执教之路,理性地思考和把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尽量吸纳最优秀的文化,站在最高的平台上思考自己的教学特色和职业长远发展。
聚焦校本教研,构建研究绿地。作为一所“外语特色,文理并重”的学校,要认真思考:在英语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如何充分整合硬件设施一流、师资水平一流、寄宿管理时间充裕的优势、有针对有实效地对学生进行个案施教,使每个学生有所学,有所长;所学有所用,所悟有所行。
校本教研,最经典的解释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教学研究”,是一种集学习、工作和教研為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学研究。学校的一切工作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一切培训活动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升教学水平,因此,抓住了教学研究就抓住了校本教研的根本。
教育科研不能是少数人的专利,它根植于教学实践中。课改应成为教师成长的园地、教师研究的基地。学校尝试了以下做法:开展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教学反思(教后记)”“课例(个案)评析”“三课达标”“问题会诊”“特级教师与教师‘面对面”“骨干教师课改沙龙”“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课题合作”为主要形式,辅以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专家诊课等理论学习及外出学习、国际交流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方式。
落实课题研究,提供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在学校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前者是学校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积极承担上级科研部门的各级重点或规划课题,后者是直接围绕学校特色、个性发展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而开展校本研究活动。
学校把课题研究与校本研究、教研活动结合在一起,即课题组教师的校本研究以承担的课题为主,采取“在教研活动中落实”的研究模式,使课题研究根植于教学实践之中。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与校本研究落到实处,学校除了建立《教育科研立项制度》《教育科研工作条例》《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教育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等相应的制度外,还建立了极富特色的校本研究规章制度。
自我反思制度。所谓反思是指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随笔、教学日记、个人成长册等都可视为反思的成果表现。学校根据不同教师群体建立了教学反思策略、教研反思策略、教育反思策略、管理反思策略等不同层面的反思制度,通过系统理论学习,撰写教育札记,同科互助交流,搭建反思平台,逐步形成反思的校园文化,真正让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同伴互助制度。同伴互助的本质在于: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在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中,集体的力量永远大于个人的力量。学校的校本研修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的认知,加强专业的互补合作、成果的分享及推广,互助提高,共同成长。随着同伴互助制度的建立,学校的教师群体逐渐感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智力成果共享提高了教学工作的实效。
专业引领制度。课题研究和校本研修需要专业引领。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被动的,没有专业引领的教学是同水平的重复,教师需要的是有课例的专业引领。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进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陈佑清教授的“高效课堂”“翻转课堂”课题组,并发挥学校和兄弟学校名师和骨干教师的作用,采取每周听评的形式,让青年教师直接观摩感悟专家处理、解决问题的教学课堂。学校还建立导师制、“朝阳工程”“青蓝工程”,广泛开展相互听课,集体研讨,优势互补。
校本科研制度。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这是学校教师的共识。为此,学校制订了校本科研的近期计划和远景规划,直接围绕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开展研究活动。如国外英语教程的开发和执行,小语种“对象国研究”,国际姊妹学校的“双语教学”对接,都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反思的平台。教师在实践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并及时纠正、修改、完善,进而提升专业水平。
考核评价制度。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师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通过校本研修评价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相应的评价组织和评价制度,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案。评价充分体现以下理念:
多主体参与。学校领导、专家、教师(同伴)、学生、家长参与,力图使评价公正客观,多向反馈,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反思和学校培训制度的改进。
多角度评价。学校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同看待、多维评价。除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师德评价以外,学校将反映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相关信息规范整理后,放入教师成长记录袋中,学校定期开展评价,这种评价体现教师间的友善监督、合作学习和各评价主体的相互促进。
人本化评价。在评价中,学校领导尊重教师的个性及权利,抓住主流,体现发展,不涉及教师的个人隐私和不相关的内容。
实施教师成长的愿景工程
学校开办教师学校,实施教师专业成长愿景工程,让教师在学校中成长,让校园成为每个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绿洲。充分尊重教师作为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活动,在互动、交融、接纳、创造中提高教师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开发学习资源,养成读书习惯。学习首先是养成系统的读书习惯。没有系统的读书,就不会有博大的教育情怀,就不会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不可能有反思能力。
为此,学校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并形成序列,如每年寒暑假的赠书活动,名著共赏与推荐活动,学科领头人指导读书活动。规定学习原则:学中悟、学中做、学中思;规定学习时间:每周进行集中学习交流;采取灵活的读书形式:自学、集中辅导学、专家指导学相结合。
开展沙龙对话,碰撞思维火花。建设学习型组织,必须实行团队学习。团队学习的基本方式是深度汇谈。在深度汇谈中,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在思想交锋中碰撞出新思维的火花,这就需要对话。因为学习的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没有对话就不存在交流,真正的学习就不会发生。因此,学校建立了互动式的反思沙龙对话。每一个教师带着感悟、困惑和疑问,作为研究者来参加沙龙。在这里,教师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与思维碰撞,在交流碰撞中发现更深刻、更精彩的见解,从而建立更高层次的共识,推动校本研修。
开展沙龙对话,使每一个教师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激发教师更高的读书热情,因为只有读好书、多读书才能有东西拿出来交流共享。同时也使教师懂得:教育学生没有对话也是不行的,从而使教师更加关注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
强化案例内省反思,提高研究能力。教育案例的研究是学校教师反思的重要途径。而经历案例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由点及面地反思与构建自身教育理念与行为、促进个人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案例研究是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一把钥匙,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化“片段”为“精彩”,化“瞬间”为“永恒”的成果积累。在把做法提炼成文字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在逐渐深刻,理念在逐渐清晰,过程在不断优化。
“水深鱼极乐,林茂鳥知归。”如果说教师是一棵树,学校就是它扎根的土壤,而机制就是一个林木修剪工和土壤改良者。
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和重构,“让学习成为一种风气,让研究成为一种品格”的新型教研文化任重而道远。增强办学内生动力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和学校的事情,应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责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