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传统
小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很普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作文是拦路虎,难于上青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教师应该创设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习作意识,让学生懂得,他们用儿童纯真的视角观察到的生活,用一颗童心感受到的世界,可以写成一篇篇独特的作文。
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创设应该力求接近甚至还原小学生的本原生活,让他们在平凡重复的生活小事件、小细节中,能够发现新颖独特的写作素材,从而激发他们的习作意识。下面,笔者就结合“吃”“游”“玩”三个方面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具体谈一谈。
一、“吃”出来的习作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吃”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习作意识,让学生在吃的过程中感受吃的具体过程和味蕾的觉醒,从而培养习作意识。比如,笔者刚接手一个高年级班,学生对习作普遍不感兴趣,习惯被迫式写作,或模仿范文来写,还美其名曰“再创作”。为此,笔者打造了一系列“吃”的作文课,借助系列的“吃”的训练,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步骤有机融合,创造性地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独特、敏锐的习作意识:好作文是吃出来的。在第一节习作课,笔者跟学生说:“作文是吃出来的。”他们愣了许久,继而哄堂大笑。这时,笔者拿出一个用黑色塑料袋包着的、大大的石榴,让他们猜一猜,摸一摸,接着再猜一猜。当学生猜得不亦乐乎时,笔者当场揭开谜底,趁机要求他们认真观察石榴的形状、颜色等,指名几个学生说一说。然后,笔者切开石榴,提醒学生注意石榴的内部结构,之后把石榴分给学生品尝,并且提问:“吃着石榴,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让学生把整个观察的过程理顺,工工整整地写下来。在展示的时候,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讶异自己竟然真的“吃”出了一篇有意思、有味道的作文,稚嫩的童言流淌着纯真的情感与童趣。
请欣赏一个学生的精彩习作片段:老师破开石榴,石榴流出粉红色的汁液,如同大人喝的葡萄酒。石榴籽,晶莹剔透,犹如一颗颗美丽的红宝石,还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我吃了几颗石榴籽,石榴籽那又酸又甜的汁液,流进了我的嘴里,真是回味无穷啊!
之后,我们陆续进行吃莲雾、吃苹果、吃棒棒糖等系列“吃”的习作活动。因为学生光有写的兴趣还不够,还要有长久的“写”的意志。学生很喜欢这种习作模式,在家也喜欢尝试,逐渐养成了独特的习作意识。
二、“游”出来的习作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的语文實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习作意识,让学生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乐趣和情趣,并且有目的地将感受入境入景,化成习作意识。如果父母说带孩子去旅游,要求回来后完成一篇习作,孩子大多很反感。但是,对于身处学校的学生而言,如果老师说带他们去游玩,可以吃,可以玩,然后把游玩的过程写一篇习作,相信没有几个学生会反对。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就很喜欢这种活动。教师需要做的是:第一步,规划好“游”的路线。教师最好提前走一走,看一看,寻找、发现亮点,预设可能出现的难点,找到解决方法。第二步,“游”出好心情。教师要分好小组,有序游玩,抓住重要、独特的景点调动学生的感官去看、摸、听、闻、想,从而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第三步,现场习作。“开拓学生的思路,通过深入观察生活、提炼中心、选材组材,逐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习作意识。比如,笔者曾与学生一起游校园,完成习作《校园一角》;在学雷锋活动月,笔者组织全体学生爬家乡的南门岭,扫烈士墓,用感恩的心写下《南门岭》;寒假,笔者组织学生去游玩家乡的陵河公园,用温情的语言写下《冬日陵河》。一个学生在游玩陵河公园后,用习作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河的真情实感:在冬日里最冷的一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伴随着还未散去的薄雾,拜访了我们的母亲河——陵河。微风吹过,河面上像有无数个孩子在玩耍、嬉戏、打闹、奔跑。而冬天的太阳怕冷似的,一会儿躲在云后头,一会儿探出头来,阳光洒落在微波粼粼的河面上,就像天上的星星落在水面上,闪闪发光。
三、“玩”出来的习作意识
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感受玩的具体过程,以此唤醒游戏体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培养学生的习作意识。小学生非常喜欢玩游戏,教师可以创设一系列游戏,在游戏中逐步引领学生感受游戏的过程、氛围和人物独特的心情、动作、语言等。笔者先后组织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如放飞梦想的纸飞机、贴鼻子游戏、猜谜语等。每一个游戏,学生都乐于参与,放飞心灵。在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玩出了习作意识,玩出了习作的新天地,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吃”“游”“玩”的语文实践,既开拓了学生的视角,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意识。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遵从本心,自由习作。
(作者单位:海南省陵水县中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