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东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便捷途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0%。《2019年全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从事的各类活动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网上学习、听音乐、玩游戏。毫无疑问,青少年是使用网络游戏的重要力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青少年由于线上学习需要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增多,加上外出受限等客观原因,网络游戏现象加剧。
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网络游戏所带来的视觉享受和发泄快感使得青少年轻易被俘获,甚至产生依赖心理形成网瘾症状。长时间的游戏不仅可能造成青少年近视、腰椎间盘突出等不可逆的躯体伤害,还可能导致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食欲下降等内分泌失调症状。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确立。长时间接触网络游戏,容易模糊青少年对现实世界和虚拟游戏世界的界限,久而久之易产生自闭倾向和现实沟通障碍。许多网络游戏还存在着暴力、凶杀等不良内容,这对于青少年良好性格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养成造成负面影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游戏世界的暴力、消极元素会给青少年带来错误的思维导向,甚至会成为误导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法律规范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关于网络游戏监管的法律政策不够完善,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和更加具体的规定举措。监管配合有待协同。网络游戏监管通常涉及教育、公安、文化等诸多部门,监管主体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络游戏监管的效率和力度。各方责任存在缺位。家庭教育监管缺位,家长更多地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和相关部门的督导。教育部门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上存在缺位。网络游戏企业很少主动履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
完善法律法规。建议有关部门立足我国网络游戏发展现状,全面客观研判立法需求,围绕防止青少年沉迷、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游戏企业责任等领域,谋划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议有关部门根据网络游戏行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更新政策法规,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具备复制推广条件的务实举措,及时总结完善并适时推广。
加强监管配合。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各部门职责分工,围绕推动网络游戏监管工作落地落实,实行专班运作、清单管理工作的模式,保障监管效能。建议发挥专班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指挥调度,定期分析研判当前网络游戏监管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深化细化工作要点,进一步形成纵向同心、横向同力的工作格局。建议加强对游戏企业监管力度,定期开展网络游戏场所专项整治行动,及时受理网络电话举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压实各方责任。建议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青少年思想动态,合理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建议教育部门加强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规范教育,开展相关课程和知识讲座,让青少年形成对网络游戏的正确认知。建议网络游戏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感,开发更多正能量益智网络游戏,利用青少年玩家人数众多的特點,实现“益智”“益志”的正向引导,寓教于乐,让沉浸网络游戏的青少年玩有所得、玩有所学、玩有所获。建议有关部门广泛设置青少年运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以积极正向的阳光体育运动,替代青少年“屏幕时间”。建议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对附近区域的网络场所进行常态化巡查,发现青少年游戏沉迷及时报告监管部门。建议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两微一端”等线上媒体和报纸杂志等线下媒体,开展全覆盖、多层面宣传,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游戏认知,形成健康向上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