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昆曲服装与西方戏剧服装的比较学研究

2021-05-06 03:22芮正佳高慧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杜丽娘牡丹亭色调

芮正佳,高慧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艺术学院,天津 301811)

一、简述昆曲中戏服的设计

昆曲是传统戏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被大家视为戏曲珍宝,和绵延的历史一样,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底蕴,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六百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明代时期,魏良铺对其进行了大改革,他汲取其他腔调的优点,融合创新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具有软糯腔调的昆曲,明代是昆曲最成熟鼎盛的时期。

18世纪后期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其他戏曲兴起,昆曲开始进入煎熬期,到20世纪中叶,昆曲明显呈衰败之势,直到1949年国家大力扶持传统戏,振兴中国传统戏曲事业,昆曲才有了起色。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申请名单,共有19项申请被选中,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昆曲起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许多地方戏曲,如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吴剧、滇剧等,都受过昆曲艺术的哺育滋养。

(一)昆曲服饰的特点

以《牡丹亭》服饰为例,本文所研究的服饰特点灵感来源于这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在青春版的《牡丹亭》里,经过白先勇先生的重构,使古雅的昆剧艺术与时代气息相辅相成,准确地找到了传统与时代之间的契合点。故事中讲述了杜丽娘慕色而亡、死而复生的曲折爱情故事,在游园的梦境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相遇时,柳梦梅用水袖对杜丽娘托袖,两人背对背的通过正反转身的推磨和多种反抄手法,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青春版《牡丹亭》的服饰正是基于这种曲折绵延、朦胧的爱情故事,在服装的选择上注重了款式和质地,使其不仅与演员的动作相协调,也更具有一种韵律美。为了凸显《牡丹亭》的典雅与华丽,服饰多选用真丝面料,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在整体的色调上是淡雅的,尤其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服装,质地飘逸柔软,采用了贵重的手工苏绣,形成精美、雅致的风格。服装的色彩与人物的处境相符,尤其二人同台时的色彩搭配很和谐。戏中十二花神的服饰,以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花,五颜六色、色彩缤纷,打造出姹紫嫣红的百花园,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服饰中水袖、汗巾的运用丰富了舞台效果,给人以遐想的空间,二人之间难以言说的朦胧情愫以水袖的表演形式,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那种缠绵与含蓄,让人浮想联翩。

(二)从青春版《牡丹亭》看昆曲服饰的演化

昆曲服饰在所有戏服里可称之为是最别具一格的,它自成一派,也被冠上了最美戏剧服装的称号。

>图1

昆曲服装有个重要的特点,服装的佩戴、配饰、配色、穿法等,都与演出人物的形象息息相关,不同性格的人,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穿着及其不同配色,就连花纹都精益求精小心翼翼,细致到不同花代表不同寓意。昆曲服装特色来源于时代的变更,然而最早时的昆曲服装设计思想多源于日常服饰,而当时昆曲服饰的特点是塑造人物角色身份,大多延用了北杂和南戏的服装形态,随意却又具备戏曲该有的艺术效果,虽然昆曲服饰分类细致,服装风格各不相同,但还没有达到典雅的程度。随着时代的更替,在明代后期,昆曲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服装也有了改变,从之前的随意日常走向了典雅,一种带着东方韵味美的中国古典文化深深植入了昆曲戏服中,这种美使其之后的昆曲服饰一直具有含蓄收敛,却又华丽典雅的特色。如今的时代再看昆曲戏服却也有了不同的味道,在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里的服装别具风味,在考虑时代与昆曲的传承创新时,白先勇先生开了好头。虽说不上大动干戈,却也是费了不少工夫,在服装上,可以清晰明确而直观地看到服饰设计中的巧妙心思,服装色彩方面,在传统色彩的基础上大致以具有现代活力的青春的颜色来进行搭配,淡雅而脱俗的色调不仅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更糅合了当代青春文化思想,使服饰整体上具有清新典雅美,色调的运用则明确分出男女,女性选用暖色调,男性则以冷色调为主。而服装花纹则都带有寓意,杜丽娘的是蝴蝶,柳梦梅是梅花,有着蝶恋花的含义。细看十二花神,不同花神都有着不同的绣花。当然青春版中的《牡丹亭》也运用了艳丽秀美的的色彩元素,色彩的运用是昆曲戏服的一大特色,从古至今的昆曲服饰一直顺应着时代而发展,从简到繁,从不成熟到成熟,从随意到淡雅,但是其本质中所具有的古老韵味却从未改变。

二、昆曲服装与西方戏剧服装的差异

(一)昆曲服饰与西方戏剧服饰的工艺特点

在昆剧《牡丹亭》中其服饰是根据纹样和人物身份以及男女之别来凸显角色性格。在《牡丹亭》里柳梦梅和杜丽娘同时出场时,所穿服饰底色清晰匀称;所披的帔,底色均匀、纹样相同,称为对帔。他是模仿明代的褙子,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凡穿帔者,不论男女角色均应内衬袍子,以遮盖前身开隙。戏服褶子用途极为广泛,不论地位高低,任何身份的人都可以穿,在《牡丹亭》里柳梦梅的文生花褶,是年轻书生的服装纹样,其色彩淡雅,纹样以植物为主,采用梅兰竹菊图案布局在戏服一角,清新明快,烘托出了人物的英俊潇洒。不同人物所穿的花色也各不相同,杜丽娘作为没有出阁的娴静少女,她温柔、驯顺、稳重,有着大家闺秀的清纯模样,所以她穿的服饰风格是淡雅的。对比昆剧《牡丹亭》中对服饰的要求来分析西方戏剧服装的特点。其以伊丽莎白时代服装为准,不管时空如何变换,各个角色都可能穿同样的衣服,戏剧要求服装根据历史而设计。

(二)昆曲服装结构与西方戏剧服装结构的区别

在戏曲中,戏曲服装统称戏曲穿戴,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以表现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个性等。戏曲服装还有个称谓——行头,行头又有三衣箱,分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昆曲服饰作为一门艺术,基本沿袭了明代的风格,结构上吸收了清装中旗装的服饰特点。针对西方戏剧服装,本文以根据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所演绎的莎翁情史里的服装作比较,里面的服装外衣特征是装饰性强的繁多的排扣,同时裤子延长到膝盖,裤腿紧绷着大腿。裙子仍然时兴蓬松的。巴洛克女装的特点是有大量褶皱和花边,富丽堂皇、繁复夸张,上衣要么是齐脖子的花边大领,要么完全坦露到胸口。哥特式袖型,上衣流行裹胸收腰。整体服装结构看起来是那种收腰,下边为大裙摆,相对于昆曲的服饰来说过于奢华与繁重。

三、昆曲服装与西方戏剧服装的融合

(一)服装结构上的融合

昆曲《牡丹亭》里边的服饰多有雅致的特点,甚至可以用飘飘欲仙来形容,其具有浓厚的中国山水画风格。杜丽娘在游园里穿的是帔,属于家居常服,大领对襟,胸前系带,从服装整体结构上来看是顺畅和宽大的。对于西方戏剧服装,仍以莎士比亚戏剧里面的服装为例,其追求的是奇特的造型和夸张的表现,采用了高超的缝制技巧,皱领,则又分为闭口式轮状、敞口式立领、披肩式、紧身胸衣、鲸须胸衣、撑裙:吊钟式箍撑裙、环轮形撑裙,袖子则分为泡泡袖、羊腿袖、悍妇袖。我在中国昆曲与西方戏剧服装的比较研究中,将两者在服装上的结构进行了融合,在袖上运用了昆曲的真丝质地,让服装整体看上去有丝滑与垂坠感,当然为了不使服装单调,我在裙摆上做了对比设计,运用西方戏剧服装的泡泡袖和撑裙原理,做了个半边形圆形裙摆,另一边则以昆曲《牡丹亭》服装为参照做了具有强烈对比效果的真丝质长款裙身,不仅如此,为了凸显昆曲的淡雅格调,我结合超高缝制技术将撑裙与真丝质感的长裙缝制在一起,将结构进行融合,使服装同时兼有二者不同的风格而产生一种独特的美感。

(二)服装色彩上的融合

《牡丹亭》讲述的是大家闺秀与书生的曲折的爱情故事。在服装色彩上一改传统昆曲常用的大红大紫的颜色,新版《牡丹亭》的柳梦梅和杜丽娘在穿着上也是格外用心,与演员对应,在色调上多用鹅黄、浅粉、藕紫、淡蓝等马卡龙色系,在形象塑造上,将少女和书生的形象定位于小清新。在色彩上运用素雅的色调来对应杜丽娘的大家闺秀气质,多以浅白色和淡粉色。而西方戏剧在对应故事中历史文化人物的服装上具有灵活性,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引线的莎翁情史的历史背景为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在色调上,突出的是奢侈的多金色彩,如以黑色配以大量金色佩饰,以及复古蓝色、红色、褐色等,整个服装的基调充满了奢侈风。我设计的服装在色彩上大量采用了昆曲服装色调,并融合西方戏剧服装色调,同时为了使服装体现出缥缈的纱质感,我在昆曲服装的色调上融入了西方服装的复古色调,将“小清新”度加了微量灰色调,使之整体看起来清新脱俗而又有华丽的影子,整体颜色用了大量的灰蓝和灰橙以及金黄色。整体融为了一体,使昆曲在服饰的色彩上得到了一种新的定义。

(三)服装图案上的融合

在图案上,昆曲服饰图案造型大多选自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动植物元素,和神话故事里美好事物的元素,比如龙、凤、兽、鸟、花等等,它们造型多样,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在昆曲的服饰里图案代表了不同的角色含义,在《牡丹亭》里运用了大量的植物花朵图案纹样,我结合关键点,并未直接采用牡丹亭里的图案,而是以《牡丹亭》为出发点,采用牡丹为图案纹样,牡丹寓意美好,在花中有着花中之王的美誉,常有诗人在诗句中描述牡丹的国色天香,其色泽艳丽、玉笑珠香、富丽堂皇,是富贵与高贵的代表,结合西方服装的纹样特点,多以华丽的图案来凸显奢侈之风,我用苏绣的方法来刺绣牡丹图案,以体现服装的华丽,使服装不仅有了富贵的韵味,同时也让服装图案显得更雅致。在西方的服装图案上,我没有采用戏剧里奢侈的图案风,相反,我运用了但丁《神曲》里的图案,希望借此批判莎翁情史里奢侈的思想,从而引导人们转变思想观念。对昆曲的保护不应仅是文物博物馆类的形式,而更应该是保护性的创新发展,让世世代代的人们都能够在舞台上看到昆曲的精彩表演。

四、昆曲服装的保护性创新

1.昆曲作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列入文化保护项目,针对保护拯救提出了八字方针。在对昆曲的保护行动中,我针对昆曲服装进行了研究。昆曲服装作为文化艺术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洗礼,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是中国先人智慧的结晶,图案的运用,衣服的结构、颜色甚至配饰,每一件衣服都是精心制作并赋予寓意的。从服装本身来说,首先服装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其次服装是能够直接地反映一种事物,同时也能勾起你对服装所表现出来的事物进行了解和深入认识的愿望。如今的时代时尚已经深入我们的思维,特别是年轻人,而年轻人更需要对我们的文化进行了解,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努力。

2.针对昆曲服装的保护性创新,我将昆曲服饰与西方戏曲服饰作了比较学研究。文化的传承是建立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的使其能够得到更好发展的创新,所以我保留了昆曲传统服饰中具有美好寓意的特色图案,选取了富贵的牡丹以精致的人工苏绣进行绣制,而对于西方服装图案则以印制的方式来表现,以突出昆曲服饰。在服装色调上,颜色参照了新版《牡丹亭》清新的浅淡颜色,并对比西方戏剧的服装色调又加入了少量灰色调,让服装在色调上既不挑眼也不俗气,所有服装在色彩上都能做到和谐统一,整体显得大气高贵。而在服装轮廓上则结合昆曲服装真丝元素与西方廓形元素让服装造型形成明显的形状对比,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最后在服装中我运用了一些缝制技巧来为衣服的边边角角做最后的细节处理。(图1)

3.如今的生活方式,人们所接纳的事物大都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产物,对于昆曲,以时尚服装的形式介入是最能让人们间接地加入了解昆曲行列的一条别具特色的小道。

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是一对从未见过面的“好朋友”,随着中西文化几千年的传承,它们吸收了天地的精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的奇妙事物。但文化差异注定是非常不同的。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都是从巫术中发展起来的。起初,他们只是祭祀舞蹈。不同人类的发展历程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相信神,把命运交给天堂,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然而,随着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中西方戏剧艺术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其中既有地域原因,个性原因,也有制度原因。

4.西方戏剧不拘泥于节目,虽然有台词和动作,但更需要演员来扮演。因此,西方的绩效理论会有争议,绩效和分离实际上是为绩效做准备的。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直接影响着戏剧的成败。西方社会强调个体能力,个体利益,即鼓励个体在社会中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西方文化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创新是每个人的本能意识。

中国戏曲的另一个特点体现在面部化妆上,特殊的颜色化妆方法,以清晰的线条来勾勒演员的面部,其所扮演的角色是忠臣还是叛徒可以立即看到,并通过面具来表达戏剧中的所有情感。西方戏剧则不同,它更多的是生活化的场景,其面妆不会覆盖整个脸。舞台上的角色让我们无法直接猜测其善恶,但更真实。

五、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昆曲服饰与西方戏剧服饰进行对比研究的一点心得,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所进行的思考和表达。这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和表现形式,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创新,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这些想法不一定很成熟,但在众多的点上总有一个点是可以发展成熟并长大的。在进行昆曲服饰与西方戏剧服饰比较学的研究过程中,我通过色调的和谐和比较的创作思路,抓住传统昆曲服饰的根本特点,将其与西方戏剧服饰进行对比和融合,最终让昆曲服饰展现出了另一种不一样的美。

猜你喜欢
杜丽娘牡丹亭色调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湖光水色调
色调会说话
分离色调与色调曲线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In Spring!春之色调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