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炯 ,吴怡峰 ,刘茵 ,吴耀持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2.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 200040;3.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 200443)
慢性湿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病情反复不愈[1],可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于湿疹的治疗大多采用内服抗炎、抗过敏,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等药物[2-5]。虽短期暂有好转,但容易复发。近年来中医药[6-7],尤其是针灸技术在慢性湿疹治疗方面取得良好效果[8-11],其中火针[12]及刺络拔罐[13-15]技术因其在皮肤科领域的应用中见效快、疗程短、不易复发,逐渐成为替代疗法的一种趋势。本研究采用刺络拔罐联合火针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现报告如下。
纳入的 62例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均在上海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和针灸科门诊就诊,按随机编码表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1 西医诊断标准[1]
患部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带灰色、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以少许糠秕样鳞屑;因抓破而结痂;苔藓样变、具局限性、边缘亦较清楚;外围亦可有丘疹、丘疱疹散在;自觉症状瘙痒;皲裂而致皮损部有疼痛感,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病理呈慢性。
1.2.2 中医诊断标准[16]
湿疹多限局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倾向浸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血虚风燥型为病程日久或反复发作,局部皮损肥厚、粗糙、皲裂,显著苔藓化,颜色呈褐色或黑褐色;伴有剧烈瘙痒和抓痕、血痂、脱屑,身倦乏力,失眠多梦,舌质淡舌苔白或少,脉象沉细或沉缓。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诊断标准;③18~75岁;④无其他脏器疾病,无明显继发感染;⑤治疗前30 d内未全身应用中效或短效糖皮质激素、抗组胺类药免疫抑制剂等西药治疗及其他外用药物;⑥自愿接受治疗,能遵医嘱及按时复诊者;同意并接受针剌治疗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皮损合并其他细菌感染者,及合并其他皮肤病者;②皮损涉及到阴部及肛周者;③严重的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⑤对本研究疗法不耐受者。
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制药厂,国药准字 H19991418)治疗。外涂于皮损处并予适当揉擦。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采用刺络拔罐联合火针治疗。火针取皮损局部处,根据皮损部位采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患处,局部常规消毒后,操作者右手以握笔式持针,将针尖针体伸入火焰的外层,将针烧至通红时,对准皮损区皮肤,迅速刺入1~2 mm深,留针2 s左右即出针,针距1 cm左右,由皮损边缘逐渐向中心点刺,皮损增厚明显处可稍密集点刺,针数多少视皮损大小而定。以火针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而又刚接触到正常组织的深度为宜。以有“穿透感”为宜。7 d治疗1次,共治疗3次。刺络拔罐取大椎、肺俞(双)、膈俞(双)和脾俞(双),肺俞、膈俞和脾俞左右侧穴位交替使用。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皮肤针叩刺,以皮肤潮红微出血为宜,局部拔罐后留罐10 min。7 d治疗1次,共治疗3次。
3.1.1 瘙痒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17]
采用VAS评价患处皮肤瘙痒程度。无痒为0分,轻痒为1~3分,中痒为4~7分,重痒为>7分。
3.1.2 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EASI)评分[10]
包括临床表现和皮损面积。临床表现有4项,即红斑(E)、硬肿(水肿)/丘疹(I)、表皮剥脱(Ex)和苔藓化(L);每项临床表现的严重度以 0~3分计分,0为无,1为轻度,2为中度,3为重度,各项症状分值之间可有半级分,即0.5分。皮损面积评分是将全身分为4个部位,即头/颈(H)、上肢(UL)、躯干(T)、下肢(LL);皮损面积占各部位面积的比例分值为 0~6分,0分为无皮疹,1 分为<10%,2 分为 10%~19%,3 分为 20%~49%,4分为 50%~69%,5 分为 70%~89%,6 分为 90%~100%。
3.1.3 慢性湿疹生存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chronic eczema patients prior test version, EQOLS)评分[17]
评价湿疹治疗后的具体疗效对生活的影响,分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度;以0~4分评分,0分为根本没有影响,1分为偶尔有影响,2分为有一般影响,3分为影响比较明显,4分为影响很明显。
痊愈:皮损完全消退,症状消失,皮损评分减少率≥95%。
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皮损评分减少率≥70%且<95%。
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有所改善,皮损积分减少率≥30%且<70%。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症状未减轻或反而加重,皮损积分减少率<30%。
临床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随机编码表由SPSS21.0统计软件产生,两组进行随机编码,患者按序随机进入两组中的一组治疗。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若方差齐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1 两组治疗前后瘙痒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瘙痒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瘙痒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瘙痒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与对照组比较 2)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 0 5.8 9±1.0 5 0.4 7±0.4 2 1)2)对照组 3 2 6.0 3±0.8 7 0.9 4±0.6 9 1)
3.4.2 两组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 EASI中临床表现和皮损面积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 EASI中临床表现和皮损面积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 EASI中临床表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 EASI中皮损面积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与对照组比较 2)P<0.05
组别 例数 临床表现评分 皮损面积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 0 5.2 6±2.4 8 0.8 8±0.8 1 1)2) 2.6 7±0.6 6 1.2 0±0.7 1 1)对照组 3 2 5.4 6±2.9 8 2.9 1±2.5 9 1) 2.5 9±0.6 6 2.0 0±0.8 0 1)
3.4.3 两组治疗前后EPQOLS各项评分和总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EPQOLS各项评分和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PQOLS各项评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 EPQOLS各项评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EPQOLS各项评分和总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EPQOLS各项评分和总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P<0.05;与对照组比较 2)P<0.05
生理维度 心理维度 社会维度 总分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 0 3 5.5 0±7.4 9 1 1.2 3±4.8 8 1)2) 1 4.2 0±4.7 2 5.1 0±2.5 5 1)2) 5.9 3±3.3 4 1.0 0±1.0 5 1)2) 5 5.6 3±9.8 2 1 7.3 3±5.6 2 1)2)对照组 3 2 3 6.1 2±6.1 1 2 4.9 7±7.1 1 1) 1 3.1 8±4.4 7 1 0.3 4±3.2 2 1) 6.5 0±3.9 7 3.9 4±3.3 2 1) 5 5.8 2±9.1 7 3 9.2 5±9.3 5 1)
3.4.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慢性湿疹病因复杂,现代医学角度来说未有明确的成因,中医历代医家多认为外因与湿、风、热等关系密切,内因与脾、肝等有关,两者均认为内因外因互为影响[18-23]。急性者多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湿蕴有关,慢性者则多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从而导致肌肤甲错[24-26]。本研究以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为研究对象,采用刺络拔罐联合火针作为干预手段,以达到养血祛风润燥之目的。
瘙痒症状作为慢性湿疹患者受困扰的首要因素之一,是治疗慢性湿瘆最重要的一步。目前皮肤科常规使用的多种抗组胺制剂具有不同程度的止痒作用,但日久易出现耐药性,疗效降低减弱,瘙痒不能控制,更有些病者对抗组胺药物无效[27-32]。本研究中视觉模拟评分可作为慢性湿疹患者自身对皮损部位瘙痒程度的自我评价指标,VAS评分1~3为轻度瘙痒,4~7为重度瘙痒。结果表明刺络拔罐联合火针的疗效较外用药物具有一定优势。《外科真铨》中描述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为“由脾胃有热,血燥生风,不能荣养肌肤而成”[33]。故刺络拔罐疗法具有一定优势,其将刺络放血疗法与拔罐法相结合,刺络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皮肤针等点刺穴位、病变部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是一种通过燃火、抽气等方式使罐具内产生负压,从而使其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来防治疾病的方法。刺络拔罐法具有活血通络、祛瘀生新、通络止痛、祛风除湿、泄热消肿等作用[34-37]。本研究中通过此法对大椎、肺俞、膈俞、脾俞等穴位的刺激,可达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从而使脏腑功能达到平衡,改善慢性湿疹症状。同时对于膈俞、脾俞的选用,对于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则更具有针对性。“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膈俞作为血会,长于治疗血证[38-39],具有养血活血、祛风止痒的作用,同时可补血及调节诸脏腑功能[40]。脾俞作为膀胱经上的背俞穴,具有调理脾胃、扶正祛邪的作用,同时达到固脾以滋生阴血之目的[40]。对于缓解皮损症状方面,本研究中针灸技术明显优于外用药物。一般认为外用药物具有在短时间内较快改善皮肤的红斑、水肿、剥脱苔藓化等表现,而本研究中未能体现,这与纳入本次试验的慢性湿疹患者的病程有关。前来就诊的患者病程超过5个月的较多,外用药物的抗药性已经产生,故而效果不佳。刺络拔罐联合火针技术则没有此问题,因此相较于外用药物,其优越性十分显著。《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火针疗法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止痒、助阳化气、祛腐生肌等功效。现代医学角度分析,火针疗法可直接作用于皮损局部,能迅速杀灭各种致病菌,阻断病情进一步发展[41]。从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结果分析,由于治疗组患者其中医症状的外观性明显改善,以生理层面扩散,逐渐影响到心理层面,进而最终使患者在社交层面也显著提高,显著由于外用药物[42]。
综上所述,刺络拔罐联合火针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优于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可缓解瘙痒,控制皮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