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佳 中共朝阳市委党校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所提出的重大决策,有利于推动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尤其在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乡村进行建设,要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推动现实课题的解决与研究。探索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达到二者之间的互利共赢,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要借助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业及农村进行关注,要稳固国家发展的基础,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要求,突出产业振兴的重点,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借助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级政府把“三农”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工作实现稳中有进好气象,乡村振兴开局良好。但由于部分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及时破解制约了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问题,完善乡村产业结构、健全现代农业体系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借助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动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保障。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乡村经济结构越来越多元化,乡村经济的经营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乡村经济占市场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增多化,加快了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步伐。一是,乡村经济的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农民不单纯是生产者,还是生产资料持有者,也在逐渐参与起了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可以说农民还是经营者。由于农民身份的多重转变,农村集体经营的产业也逐渐多样,农民有了更多自主的权利,可以跟据市场需求来决定生产经营的种类,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农村集体产业发展中,农民也获得了收益和权力,一部分农民开始发展私营企业,为农村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民增收,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二是乡村经济的经营模式越来越多样化。随着全面脱贫和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农村经济也在全面转型,以适应市场需求。乡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从主要依赖第一产业转变为一二三产共同发展,经济结构也从以前单一的农业为主转变为多种经济发展形式共存的商品经济模式。三是乡村经济占市场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增多化。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向市场化发展,以前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商业和市场需求,农村经济结构也逐渐开始转变,从农业部发布的历年数据来看,农村经济占市场的份额占比在逐渐提高,这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体趋势。
中国古代就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说法,可见农民对传统农业种植、养殖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这不仅表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还表现在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方面。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确实鼓了农民腰包、振兴了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也推动了乡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还涌现出许多具有特色的小镇、村落,为全国乡村振兴大局提供了典型的经验。比如,农民日常要吃五谷杂粮,要消费新鲜蔬菜水果和肉蛋奶,其中大部分农产品是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这得益于多样化的种植和养殖。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高品质食物的需求也在上涨,这就需要进一步扩大养殖和种植范围,适应市场需求,也能满足农民的多样化农产品需求。虽然我国现阶段的农民的货币收入相对不高,但并不意味着农民就因此降低生活质量,这也得益于农民自给自足的福利。从农民自身需要的角度思考,当前农民对生产内容多样性的需求在逐渐增强。在发展比较好的村子,我们能感受到丰富和多元的乡村的生产类型,比如种植业、养殖业多样化,乡村手工业丰富多彩,房前屋后种瓜种豆的庭院经济大放异彩,还有以乡村旅游、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产业发展兴旺。这不仅是农民需求的多元化表现,更是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节产业类型、经营主体促进乡村振兴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初期,曾出现过一个村子只生产一种农作物的情况,但难以抵御市场滞销的风险使农业生产陷入危机。并且受小农思想意识的影响,农民无法准确判断市场需求趋势和价格曲线波动,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没有获得预期的收入,不足维系日常生活开销,更不也不能满足生活需求,这就容易导致农民的生活陷入困境,陷入返贫的风险。而这种情况在现代的部分农村依然存在。所以,抵御市场经济的风险需要种养殖多元化,也需要农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和经济的多元化。种养殖多元化还能帮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尤其遇到自然灾害时,农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很容易“全军覆没”,所以多样化的农业可以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所以,现代农村在探索特色化、大规模种养殖道路上,也会通过多元化巩固劳动果实,能够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走“专业化”“多元化”发展道路,以农户为基础的多元化乡村经济结构,让每一个农户都有一个优势产品,在农户之间形成互补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构成整体乡村产业的多样化,这样既稳定了收入,又繁荣了市场。
在当前的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了解其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意识到面对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新困难,部分乡村群众产生畏惧的情绪,没有增强发展的意识,缺乏勇于担当的精神,阻碍乡村集体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首先,受到资源的限制,人地矛盾较为突出,没有对耕地进行充分的利用,过于重视建设项目的开展,耗尽生产要素;其次,人才的不足,缺乏人才和智能的支持,对于开设的第三产业项目往往是普通农民参与,缺乏专业的技术骨干;再者,资金的制约,缺乏稳定的资金来进行支持,往往使得其资本积累不多;最后,市场的制约,所生产的产品缺乏特色,没有与市场的需求相融合,导致其销售的渠道难以扩展。
在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财务管理是其中非常关键的部分。要对财务纪律进行严肃,加强财务管理的效果,准确的开展会计核算,可以使得各种财务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审计与会计核算的了解,各类农业合作社存在财务问题,甚至出现党员干部违法乱纪,导致集体资产流失,损失较为严重。
在对当前的“三农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重视乡村经济的发展,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建立现代农业体系,使得地区的特色农业优势能够得到发挥。同时,要加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建立更为科学的经营模式,与现代农业挂钩,可以使得农业的产业链得到延伸,确保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升农民的收入。对于农村进行不断的改革,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村的经营制度进行完善,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农民的生产活力可以得到提高[2]。
要根据自然禀赋、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环境等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自己的乡村特色产业。一是突出地域特色。一些地区因气候、温度、湿度等优势适合种植不同的作物,比如北方有些地方盛产杂粮、小米,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种植有机小米、富硒小米、黑小米等等,从而打开市场,使该作物成为当地农业特色产业。二是突出气候特点。特殊的气候造就了特色的物种,借助特色物种可以发展特色产业。比如新疆地区借助日照时间长、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等特殊的自然条件,发展了棉花、大枣、哈密瓜、无花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借助自然条件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市场上凭借特色和优质的质量占有一定比例的份额,使该产品销售长期向好,当地农民也因此鼓了腰包。三是要突出文化特色。比如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发展特色旅游,或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发展茶文化、面食文化、酒文化、桑蚕文化等等,将特色文化融入农业,衍生出具有独特文化寓意的农业特色产品或文化旅游特色。
当前国家经济进入发展的新常态,要积极的对原有农业发展的活力进行调动,打破农业发展的限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首先,要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行构建,推动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农业化经营模式的优化,对于产业链的效益进行提高;其次,构建完善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结合市场的需求,对消费升级进行迎合,对于大宗农产品主产区进行建设,确保优质的产品可以得到生产,最后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明确,要对于农业合作社以及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进行发展,向规模化经营进行转变,才能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达到产业的兴旺,对于农村发展的动力进行提升,达到产业兴旺,绿色兴农;其次,要构建生态宜居,对乡村绿色进行发展,加强对田湖草路等系统的合理治理,对于农业生态产品服务进行供给;再者,要进行乡村文明加强宜居环境的构建,要体现建筑的风格,对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最后,要致力探索社会主义乡村治理的体系,加强法律知识的融入,要利用法治思维对于农村的事物进行有效的管理,引导农民能够学法、遵法、守法、用法。除此之外。要尊重生活富裕,对于农村的教育事业进行发展,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使得能够把农民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进行解决,建设农民所满意的新家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出台的措施逐渐落地实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步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更加自由,乡村经济发展逐渐走上快车道。农村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实施,要结合时代发展的元素,对于农村农民问题进行关注,要更好的推动现代化乡村建设方针的迎合,满足人们对新生活的追求。借助产业转型的方式,对农业产前产后的全过程进行服务,加强农业技术的提供,对于配套设施进行完善,要关注当前农业服务规模化的发展。除此之外,对于民生问题进行关注,要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积极进行融合,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优质的条件,从而更好的进行现代化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