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理念、目标与重点

2021-05-05 14:30:26张垒
对外传播 2021年12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人才队伍

【内容提要】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把“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作为背景依托,从强化顶层设计、确立“五力”目标、打造叙事体系入手;要把建设一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专门人才队伍作为工作重点,使其既是可以改变认知的对外报道者,又是着重叙事的文化传播者、还是重在传播观念的理论宣介者;要针对时代新要求和传播生态新变化,把更全面的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关键环节,使从业者具备扎实理论功底、丰厚文化修养、优秀传播素养。

【关键词】国际传播 战略传播 人才队伍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这一要求明确了人才队伍的建设目标是“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时代背景是“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为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指出方向。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要以此为指南,根据党和国家的需求和时代变化,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培养重点,为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供根本的人才保障。

一、要把“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作为背景依托

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离不开国际传播工作的大局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①可以说,“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就是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国际传播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背景依托。

(一)强化顶层设计

战略是一个军事用语,其原意是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求达到政治目的。战略是控制和使用一个国家种种资源的艺术。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传播和对外宣传相比,国家战略传播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利益或战略目标,是精心设计或系统规划的传播。在传播主体上,它强调多元主体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在传播过程上,它强调整体性和协同性。如美国国家战略传播构架就是由总统通过国家安全委员会领导,包括内政、外交以及军事情报各部门在内的系统性架构。可以说,构建具有鲜明中國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是对传统“大外宣”理念的一次全面升级,体现了我们党从全党全国层面系统调动各方资源、统筹形成传播合力的决心和信心。

战略传播高度依赖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人才培养要在国家战略传播的全局中寻找方位感。一方面,从国家层面说,要理清“人才账本”,针对人才短板,加强定向培养的力度;另一方面,从国际传播教育层面看,也要置身国家战略传播全局中明确培养方向,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重点向战略急需、缺口明显、短期难以见效的人才领域发力。

(二)确立“五力”目标

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传播和对外宣传相比,国家战略传播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利益,有着明确的传播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在战略传播框架下,“五力”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目标体系。

“国际传播影响力”是战略传播的起点,“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明确不同层次的传播重点,是战略传播从切实产生影响到实现舆论引导的中间环节和必由之路,“国际舆论引导力”则是战略传播的归宿点和落脚点,突出国家威望的塑造。这“五力”分别对应了认知、情感和行动不同层面,也给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不但要娓娓道来讲好故事,还要能够从总体上增强中国的国家威望,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号召力。

(三)打造叙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新要求。叙事是指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有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它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为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小说、电影、戏剧乃至新闻、漫画等等都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叙事形式。人们既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通过叙事讲述世界。

从话语和叙事的视角来看,新闻报道并非仅仅是正确或偏颇反映的现实图景,而是人们建构日常世界的某种框架。从话语到叙事、从话语体系到叙事体系,体现的是系统化、连续化的建构过程。如有学者研究发现,虽然美国开国领袖华盛顿在世时没少受到种种辱骂和斥责,但在他去世后,媒体和思想家们却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建构华盛顿精神,甚至不惜对其进行神化,其目的就是借此弘扬美国精神和美国文化。②可以说,叙事体系的建构在于战略传播体系的打造,是战略传播体系中的关键环节。系统化连续化的建构不是新闻报道所能够单独实现的,它也启发我们,国际传播并非简单局限于对外报道,事实上,打造叙事体系的要求使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必须打破学科樊篱,使国际传播和其他学科更好地融合起来,增强所有涉外人员和机构参与建构、主动传播的思想意识。

二、要把建设一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专门人才队伍作为工作重点

(一)做好对外报道者,重在改变认知

战略传播本质上是通过传播策略影响人们的态度与行为,创造、强化或维持有利于本国利益和目标的环境。战略传播的第一步就是改变认知。美国在其《国家战略传播构架》中明言,其国家战略传播的重点是:使国外受众认可其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相互利益;使国外受众相信美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使国外受众将美国视为应对全球挑战的令人尊敬的伙伴。③

从战略传播的高度来看,新时代的国际传播人才首先要做好传统的对外报道,对外传递好中国的观点、主张,采用精准传播方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需求,实现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相结合,使全球各地的公众了解中国在想什么、中国在做什么、中国与受众所在国有何利益关系、中国对于世界有着怎样的具体贡献,尽可能地使全球公众客观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中国。

(二)做好文化传播者,重在强化叙事

战略传播的目的是增强一国的威望。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指出:“在权力斗争不仅运用政治压力和军事威力的传统方式来进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争取人心的斗争来进行的时代里,威望作为一种政治武器已经变得特别重要了。”④国际舆论引导与国内舆论引导不同,必须更多借助思想文化等软性的力量,强化叙事体系建设,不断在世界范围内“争取人心”,才能够真正实现增强国际舆论引导能力的最终目标。

文化是一种重要叙事,叙事更多要凭借文化来施行。一方面,当世界面临物质和精神不断的冲突,日益从追求物质满足转向寻找精神安宁,或者既追求物质满足也要求精神安宁之时,强调“持中求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更加凸显出独特的当代价值。另一方面,当代中国创造的新文化虽然来自自身独特的实践探索,但其中形成和凸显出的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兼顾效率与公平等等经验模式和精神气质,也为世界各国所共享,特别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弱小民族实现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借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让世界认识和喜爱中国,就要通过吹面不寒、润物无声的叙事传播和建构一个真是、立体、全面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三)做好理论宣介者,重在传播观念

隨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世界在急迫想要了解中国对复杂国际事务的具体主张和方案的同时,也高度关注中国如何看待“发展”“文明”“安全”“全球治理”等等共性问题。这既给我们带来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国际关系学者约翰·阿尔奎拉和戴维·罗恩菲尔德从信息战略角度提出了“观念政治”的概念。区别于传统外交领域的“现实政治”,“观念政治”强调通过观念吸引、影响和引领他者。⑤战略传播正是建立在“观念政治”的基础上。把握好“观念政治”的定位,就要把“观念传播”作为具体抓手,不仅宣传好我国的具体观点和主张、讲好中国故事,还要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对国际传播从业者来说,传播观念要克服更大的鸿沟,尤其要求传播者具备很强的理论素养。

三、要针对时代新要求和传播生态新变化,把更全面的素质教育作为关键环节

(一)扎实的理论功底,善于全局思考

进入新时代,国际传播的信息传递往往离不开解疑释惑,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透彻的理解能力,才能够做到自己讲得清楚,对方听得明白。具体来说,就是要了解中国体制、中国经验,能够讲清中西不同、讲明中国故事。比如,针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和西方企业的不同而产生的种种误解和偏见,既要让人理解中国特殊的法律要求和具体国情等不同之处,又要让人明白中国企业在遵循国际规范上和国际惯例上的相同之处——中国企业和各国企业一样,必须遵守所在国相关的法律法规。

理论功底的背后是全局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既从国家战略传播全局出发,明确自身的职责定位;同时又善于把自身的一域与国家的全局联结起来,这是新时代国际传播从业者或相关人员需要具备的关键素质和重要能力。

(二)丰厚的文化修养,善于启人悟道

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到系统、连续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并且让受众从故事中听出道理、看到图景,树立对中国的全面认识和整体印象,这就是叙事的力量。怎么把自发的故事变为自觉的叙事,怎样使“点”上的小叙事构成“面”上的大叙事,需要传播者具有丰厚的文化修养,不但讲好现实,也要穿插历史,不但讲好故事,也要理清故事背后的来龙去脉。

在这方面,文化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底色而存在,而是把散落的珍珠串连起来的主线,没有文化这根主线的贯穿,再好的故事也只是故事,不能够形成关于中国的图景。文化修养也因此不是一种国际传播中的锦上添花,而构成了真正做好相关工作的底层逻辑。

(三)优秀的传播素养,善于情理结合

做好新时代的国际传播,不能离开互联网环境下传播生态发生的巨大变化。随着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主流媒体权威的消解,使信息传播过程中真相有时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则是情感和观点。学者认为,“后真相”时代,真相并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次要了,网民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一项对西方新闻从业者的访谈和调查发现,受访者大多将“积极”(positive)、“敏感”(sensitive)、“共情”(empathetic)等,置于客观、公正之前,受访者的期待,明显地指向了情感的维度。⑥

当前新媒体发展中的情感倾向使局限于事实传递和客观呈现的传统报道模式不再有效,国际传播也要更加强调同理心,强调共情,强调认知之外的情感维度。不但动之以理,更要晓之以情,善于情理交融,这是相关人员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离不开的重要素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主流媒体的百年传播研究”(批准号:19ZDA3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垒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实践研究中心主任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第1版。

②程曼丽:《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战略》,《对外传播》2017年第8期,第12-13页。

③吕翔:《作为美国核心战略构成的国家战略传播体系》,《红旗文稿》2011年第10期第30-33页。

④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简明版)》,徐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6页。

⑤David Ronfeldt & John Arquilla, "Noopolitik: A New Paradigm for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Handbook for Public Diplomacy, Routledge, 2009.

⑥常江、田浩:《数字新闻学的理念再造与范式革新——基于在三个国家展开的研究》,《东岳论丛》2021年6月刊,第171-180页。

责编:谭震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人才队伍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8
关于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2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武术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8:42:13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23:13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4:17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