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涉华新闻图像的“阴间滤镜”现象及其根源剖析

2021-05-05 14:30王擎揭其涛
对外传播 2021年12期

王擎 揭其涛

【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美两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呈现巨大差异。美国主流媒体通过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图片符号,进行渲染、转喻、隐喻的视觉修辞,意指中国经济投资寥落、压制他国经济、整体暗沉的形象,体现出美国霸权主义思维定势下对中国固有的偏见。这提醒我们需要警惕美国新闻报道所使用的图片符号,同时也要注重对外传播时以视觉修辞的方式将图像符号进行重组和优化,通过视觉修辞的方式进行“说服性话语”生产的符号实践,利用同样的方式以达到传播效果的实现。

【关键词】新闻图像 符号修辞 视觉修辞 意指实践 涉华报道

一、研究缘起

相比传统新闻报道的语言文字叙述,在内容表达视觉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闻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图像化的方式进行呈现,语言逻辑逐步转向视觉逻辑。如海德格尔所言,世界成为图像和人作为主体的相互交叉,照亮了看似近乎荒谬的现代历史进程。①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具象化的影像交互成为人们理解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作为图像的世界正在取代作为文本的世界。②视觉维度上的新闻表征和意指超越了传统基于新闻语言框架研究的范式。

关于美国媒体涉华新闻报道的分析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大多使用类似冲突、爱国、领导、和平等新闻框架,对涉及例如SARS、流行病、钓鱼岛事件、极端宗教等问题进行话语分析。③ 讨论新闻报道中图像符号的修辞与意指问题,需要明确问题语境。有鉴于此,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美国媒体关于“疫情后中国经济恢复”的议题设置与报道。

一方面,美国知名媒体对中国经济议题的报道较多,其相关报道注定带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意指偏向”。据央视网报道,截至2020年12月,美国超过30万人因新冠肺炎疫情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随着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和死亡人数飙升至创纪录高位,将导致更多的失业人口。④同时,中国在有效控制国内疫情的同时,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⑤面对中美经济复苏的巨大差距,美国媒体如何看待“疫情后中国的经济恢复”?由此提出研究问题,美国媒体对于“疫情后中国的经济恢复”所持有的态度,如何通过新闻图像的视觉修辞和意指实践得以完成?这种符号化意义建构的背后又体现出美国媒体怎样的态度和观念?对我们有何警示与启发?

二、理论框架

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单一的符号可以划分为外延形象的“能指”和内涵意义的“所指”。⑥罗兰·巴特在此基础上提出“意指”(Signification)的概念,他认为一切意指组合都包含一个表达平面(能指E)和一个内容平面(所指C),意指作用承担了两个平面的作用关系(R)。⑦如图1所示,左边长方形代表能指E,右边长方形代表所指C,使得两个长方形之间分隔的竖线代表R(意指行为),当ERC三个部分组合时,组成直接意指符号。

同时,罗兰·巴特认为不同的意指实践会产生直接和含蓄两种不同层面的意指系统:一个是含蓄意指,一个是元语言。

罗兰·巴特、霍克斯等学者认为,意指神话是直接意指基础上所形成的含蓄意指。隋巖教授通过大量鲜明的案例和图表,形象化展示了巴特提出的“直接意指”(ERC)、“含蓄意指”(E1R1C1)、“元语言”(E1R1C1

罗兰·巴特在《显义与晦义》中认为:“摄影图像是一种连续讯息,带有二元对立的色彩。”⑨新闻图片的选择一方面按照职业审美进行,另一方面受到意识形态的标准影响进行加工、选择、布置、建构另一种对象。新闻图片的符号化策略使用决定传播效果,其优势在于能指与所指所带来的真实感。麦克卢汉说:“新媒介并不是把我们和真实的旧世界联系起来,它就是创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⑩这里所指的新媒介即电视,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视觉力量给予的真实感。这种视觉图像在新闻报道中,表现为精心构建的符号修辞与含蓄意指,以换喻类推整体部分,通过隐晦的方式进行意义的表达。

三、样本的选择与分析

2020年7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二季度国民经济数据。数据显示,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加快推进。202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先降后升,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11由此,本文研究的样本“疫情后中国经济的恢复”,以2020年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宣布国民经济恢复至2020年12月31日为时间节点。通过对五家美国知名媒体,《华尔街日报》(48条)、《纽约时报》(27条)、《华盛顿邮报》(36条)、福克斯新闻(2条)、彭博社(8条)共121条新闻报道中的146幅新闻图片作为样本(表1)。样本的选择以时间为线索,将中国经济恢复的新闻报道设为主议题,人民币汇率、房地产、股市、消费物价指数、经济政策结构等设为子议题。

四、新闻图像的视觉修辞与意指实践

蒋齐生认为,形象的可视性在于视觉的吸引力。12视觉冲击力在于新闻图像对读者形成的心理刺激作用,图像的内容和呈现角度会影响图像传播效果。所以,新闻图像的拍摄对象、拍摄角度以及变焦、虚实、明暗等摄影技巧,都能表达出新闻图像背后的隐形意识形态。具体到本研究,围绕“疫情后中国经济恢复”这一议题,相关新闻报道中的图像使用,通过主体、角度、色调、线条等符号隐喻和视觉修辞,共同建构图像背后的意指实践。

1.符号渲染投资寥落的形象

符号渲染是指通过特定内容的搭建进行情感意指。如《华尔街日报》的新闻报道《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投资者并未蜂拥而至》。报道选用了一张中国深交所大楼前的图片(图2),从心理视觉角度看,读者的视觉刺激来自图片所呈现景象带来的第一感受,以及画面中人物构图的视觉冲击力。图像从远处拍摄中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大楼前,一个类似商人的中年男子手提商务包,直接背景是深交所前的标志性建筑“牛雕塑”,但整个画面中只有一个人,大厦前的广场显得空荡寂寥。深交所是中国经济的代表性地标,在这张新闻图像中却呈现出一个门可罗雀的场景,和背后寓意“牛市”的雕像形成鲜明对比,渲染出中国当下的外商投资零星寥落,甚至有些惨淡的形象(图3)。

2.符号转喻经济霸道形象

美国媒体对中国经济新闻的报道,带有隐晦的国家形象表征,将自身的意识形态无声息地编码进相关新闻报道中,转喻出一种隐形的中国国家形象。詹姆斯·罗尔将这种方式称为“潜意识劝导”,是一种“低于意识层面的浅层暗示”。13例如《华尔街日报》的新闻报道《中国对澳大利亚的经济挤压扩大到棉花》,文中选取的新闻图片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棉花收割过程(图4)。图像采用近景拍摄,以棉花田作为前景,图片的大部分画面是一架庞大的棉花收割机,从图像的内容上看和新闻的主题“棉花”非常契合,画面形象典型化。但从新闻图片的整体结构来看,画面其实有意将“棉花机”作为主体,在视觉上进行夸张放大,以正向视角观察新闻图像时,视觉冲击力首先感受到的是这个庞然大物带来的挤压和紧张感。这架“棉花机”既是收割棉花的机械,又在转喻层面上代表“中国”,在画面中的受众成为被挤压的对象,从而构造出中国经济上欺压外国经济的形象(图5)。

3.符号隐喻经济暗沉形象

隐喻采用借代的手法以一种形象取代另一种形象,在不改变其实质意义的基础上,使观点通过另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进行表达。14例如,《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国刺激经济新方式:为老龄公寓加装电梯》,在这则新闻报道中,选用了一张老人乘坐在轮椅上的图片(图6)。画面中分别有四个人物,以轮椅上的白发老人最为瞩目,但是其他三人似乎都与老人没有关系。图片的注脚是:“xxx住在一栋加装了电梯的高楼里,由于她走路有困难,以前不得不靠别人抬着她和她的轮椅上下楼,直到楼房安了电梯。”但选用的图片并没有表现老人受惠于安装电梯后的便利,反而看上去无人照顾,也看不见注释中所说的电梯。新闻图片通过一位白发无助的老人和三个若即若离的旁观者,进行符号的隐喻,一方面暗示这项“惠民工程”没有对老人产生生活上的帮助,另一方面意指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加剧,以老人寥落、孤寂的形象和整体画面的灰暗构造出中国经济暗沉压抑的意指实践(图7)。

五、结论

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构成了读者对新闻报道的直接印象。图像的使用具有表征技巧和意指实践,实际上也是对相关内容的结构化处理,在视觉意义上形成直接的感官体验,使读者通过这种感知,了解并把握关于中国经济的形象。随着疫情常态化,中国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同时积极进行经济恢复,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的关注。但是,美國媒体以大量的报道试图构建疫情后中国经济灰暗、阴沉、压抑的负面形象,被广大网友形象地称为“阴间滤镜”,其背后根源是美国的霸权主义思维定势和对中国的固有偏见,对此,我们应有清醒认识、高度警惕。

另一方面,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中的这一现象,不仅带给我们警示,同时客观上也启示我们在对外传播时需要注重新闻图片的挖掘和使用。特定时间、地点、题材、角度、构图的新闻图片代表不同的含义和意指。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新闻图片成为对新闻事实的视觉呈现化方式,以视觉修辞的方式将图像符号进行重组和优化,通过视觉修辞的方式进行“说服性话语”生产的符号实践,指代了新闻文本背后意识的所指,进而影响受众意识。使用特定的新闻图片进行加工、编辑、发掘新闻图片的内在价值可以使新闻内容焕发新的生命力,拓宽我们对外传播时的报道思路、表达渠道,最大程度实现传播效果的达成。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中美经贸摩擦中的话语博弈与中国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9YJAZH092)、北京市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中国经济争议议题的国际话语塑造与传播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PXM2019-014213-000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擎系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揭其涛系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研究生

「注释」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82页。

②[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页。

③刘涛:《西方数据新闻中的中国:一个视觉修辞分析框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2期,第9页。

④《美媒:即使有疫苗美国经济前景和疫情形势仍不明朗》,央视网,http:// m.news.cctv.com/2020/12/16/ARTIHFctugJ7f1dinFDqtNRW201216.shtml,2020年12月16日。

⑤《划重点!2021中国经济这么干》,中国日报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498045865505876&wfr=spider&for=pc,2020年12月19日。

⑥[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2页、第4页。

⑦同⑥。

⑧隋岩:《符号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66页、第92页。

⑨[法]罗兰·巴特:《显义与晦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年,第5页。

⑩[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10页。

11《统筹防疫和发展成效显著 上半年国民经济逐步复》,国家统计局,http:// 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7/t20200716_1776194.html,2020年7月16日。

12蒋齐生:《新闻摄影的价值与规律》,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66页。

13[美]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董洪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2页。

14同⑧。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