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相群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十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其次,借鉴国内外理论方法,对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职业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具体指标。接着,分析了中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其中包括职业教育投资、职业教育需要的理论支撑以及关于建立“职业学科”的设想。研究成果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经济增长 问题剖析 对策研究
一、十五期间中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1.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分析。近几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为推动我国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全民素质提高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职业教育如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1998年是数量发展期,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人数的58%;1999年~2002年是改革过渡期,职业教育发展处于低潮,在高中阶段所占比例从58%降到了38%;2003年~2010年是质量发展期。并确定到2010年,要让我国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所占的比例上升到50%。现在正处于职业教育质量大幅提高的时期,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为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实际上,根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56万人,基本实现了年初提出的扩招100万人的目标,在校生突破1600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再创历史新高。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很大发展,2005年全国高职院校招生268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3.14%,在校生713万人。中国的职业教育现在已经取得了三个“世界第一”:发展速度世界第一,发展规模世界第一,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即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开展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评价研究,对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评价。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利用经济增长要素系数分析法对教育贡献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劳动投入量是国民收入的最大影响因素,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相当于增加了劳动投入量,而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往往在其收入中得到反映。因此,可以从这个逻辑链中去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而,他计算的出发点是个人收益而非社会收益,而我们要掌握的是整个国家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非只是受教育者个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丹尼森的这种计算与我们所需要的必然存在差异。此外,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缺乏系统、可靠的数据,同时,我国劳动者的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关联度,不像美国那样明显,加权系数难以确定。因此,此法用以计算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似难采用。
本文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进展情况,对国外的理论方法加以改进,选择典型年份,应用人力资本一教育收益率的测算法,对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评价。
(1)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分析。本文选择1995-2003年为评价分析时段。假设教育投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和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成正相关关系,即教育投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增加多少,则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相应增加多少。代表年份各类学校毕业生人数统计见表1:
据资料统计,1995-2003年间的几个中间年份的相应数据是:1995年,1997年,1989年、2000年和2003年教育投入与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分别是3.26%、3.46%、3.15%、4.364%、5.23%。这五个数据的平均值为3.89%,可以代表1995-2003年间教育投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关系。
考虑到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因素,则可以计算出这一阶段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92%.
(2)职业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分析。1989年和2003年各类职业人数统计见表2。
由表2可见,1989年各类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为2358.04万,2003年毕业生人数为13558.45万,而同期,总毕业生人数分别为5909.14万和19483.32万。将两组数字比较我们可以算出在1989年和2003年新增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分别为39.9%和69.6%。两年平均为52.91%,即1982-2003年间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占整个受教育人数的54.75%。也就是说,从新增劳动力受不同类型教育这个角度看,我国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中占54.75%的比例。由此可以计算出职业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7%。
二、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认为,职业教育目前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问题,家长不愿意孩子选择职业教育,拼命要求孩子上好的大学。尽管教育部门有很重要的责任,但这不是教育部门能够解决的,它涉及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观念仍在影响不少学生家长。另外,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已被反复提及,但如果没有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社会上不认同,愿意从事技能工作的人仍旧不會增多。
中国少年研究中心最近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青少年不愿意上职业学院,其中有57.4%的中小学生希望能读到博士,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博士学位;生源质量上,普通教育要高于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是考不上高中和大学的学生。而发达国家与我们的情况正好相反,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报考各类学校,因此很多优秀学生也报考了职业技术学院;在数量上,发达国家学生有60%以上进入职业学院,美国、德国和瑞士达到69%,我国则是大部分进入普通学校。
实践证明,职业教育不仅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能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但后者却一直被社会舆论所忽视。如果重新定位职业教育,应当落在满足个人发展需要上。社会舆论总是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从事职业教育、研究职业教育都是二流、三流的,职业教育的地位比普通教育的地位低。其实,职业教育就是对具备另类知识特点的人进行培养。如果政策上能够给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将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传统观念。
因此,对中国职业教育而言,既需要解决方向性问题、路径性问题,也需要解决操作性问题、方法性问题,后者对我国职业教育也许更为迫切。
三、保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1、重视财政投入,解决办学难问题。中央财政“十一五”期间将安排40亿元,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8亿元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这对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体系,加大资助力度,吸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报考重点职业学校,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预计至少要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支持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该项目的实施对于推动、带动、促进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职业教育需要坚强的理论支撑。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研究员根据对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的比较研究,结合国际教育界的“行动研究”理论,他在对行动导向教学的本源、内涵和结构等方面作了全面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学科体系相对应的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行动体系”概念,并据此确定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框架。该理论框架对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基本概念、形态、类型、开发原理和方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开始尝试跳出传统的课程结构框架,从分析职业、教育及二者相互关系入手,构建全新的职教课程观。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定向性与能力观、应用性与基础观、整体性与过程观是至今仍在主导和影响中国职教课程改革方向的基本理论。
3、创造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科学”。由于职业属性的原因,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范式上都存在着许多不可调和的冲突。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景在于对职业和职业教育至关重要的“所有认识”看成是另一类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理论。这门科学与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劳动科学等属于不同类型,但却处于同一层次,可以称其为“职业科学”。德国是最早在世界上提出‘职业科学这一概念的國家。假如“职业科学”被作为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的基准科学,它就应该进入我国的一级学科系列。但是,要推出一套完善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还需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4、给职业教育一个平等的地位。国外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能达到研究生教育水平,也就是说,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学习研究生水平的课程,并拿到研究生的课程证书。由于有完备的资格认证体系和学分转换体系,从中等职业教育到研究生层次,国外许多国家的学生可以选择从职业教育转入普通教育,也可以从普通教育转入职业教育。
有的国家(如德国)采用以“双元制”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即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结合起来,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这种模式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获得职业资格,持有这种职业资格的人具备了与实际职业需要非常接近的能力。而且,德国人很尊重职业院校的教师,在世界上只有德语文化圈的德国、奥地利、瑞士,把职业院校的教师培养及其相关的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设置。
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有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之中,职业教育有一个世界最大的‘试验场。如果这场试验成功,职业教育将成为中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它将为世界各国作出榜样。
参考文献
[1]杜吉泽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M].北京:2005年8月
[2]石伟平,徐国庆,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1
[3]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驱动模式,职教论坛[J]. 2002年第3期
[4]傅志明,许晓燕;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教育与职业[J].2005年第13期
[5]刘江、胡国胜,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十大问题,职业教育研究[J].2005.9
[6]董步学,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职业教育研究[J].2006.8
作者单位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