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快速发展,令美西方产生强烈危机感。美西方所展开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舆论攻势下,我国对外经济合作面临更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讲好新发展格局故事就是冲破舆论陷阱,利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的内容,结合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在对外经济合作中更好地向世界诠释中国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应以多元化主体拓展传播路径,解决“谁来讲”的问题;以小见大引共鸣,解决“讲什么”的问题;以精准定位破僵局,解决“怎么讲”的问题。这在今后的对外经济合作中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对外经济合作 对外传播 新发展格局 对外话语体系
一、当前对外经济合作面临复杂的舆论环境
中国在开展对外经济合作过程中,逐渐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参与全球经济,引领了更强调平等互利的对外经济合作模式。进入新时代,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国际发展融资领域主要参与者、海外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来源方。这样快速的发展,令美西方产生强烈的自身危机感,认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具有“侵略性”和“投机性”,通过全方位、多维度舆论攻势,展开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舆论战。
第一,舆论抹黑“一带一路”。美西方通过抹黑“一带一路”,挤压中国发展空间。政府和智库打头阵,发布报告引爆所谓问题;利用国际评级机构出具“权威”报告评级;煽动其他国际机构进行“揭短”,进而掌握国际话语权。一是污蔑中国通过“债务陷阱”实施“新殖民主义”。美国政府、智库等以公布数据、发布报告、召开研讨会等形式,评估称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陷入“债务陷阱”的风险升高,中国以牺牲邻国利益为代价增强其国际影响力,①以此削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该倡议的信任。二是诬称中国财政资金“捉襟见肘”。美国利用国际评级机构调降中国信贷风险评级,扰乱市场预期,通过智库评论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外汇储备下降,因管理不当致使部分项目搁浅”,以此打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三是妄称中国“一带一路”融资模式和债务处置方式与国际通行标准不符。美西方指责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条件不公开,使外界难以精确评估受援国对华债务现值,鼓吹我债务减免以个案处理为主,不愿参加多边减债机制。②
第二,渲染并利用反“一带一路”情绪。美西方随时准备利用反“一带一路”情绪激增带来的机会,主要方式包括:培植受援国反对势力;利用人工智能驱动新闻和社交媒体情绪,分析跟踪当地企业在中国投资失败后的挫败感;大肆报告中国国企卷入受援国“金融丑闻”,煽动反动声音。该手段已经发挥效用,令东南亚多国对中国投资保持警惕。
上述舆论战,已经对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以及在投资优势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造成制约。一些国家已经明确表示为避免落入“债务陷阱”,对中国的融资保持谨慎。如马来西亚当局叫停三个中国企业承建项目,缅甸官员称将缩小中方参加的皎漂项目规模,泰国决定放弃中国提供的建设中泰铁路贷款,转为自行融资等,这造成我项目重大成本损失。
这些舆论也增加了少数国家与中国“讨价还价”的砝码。从中国投资计划中获益最多的亚洲经济体马来西亚称,保留在必要时与中国重新磋商部分协议条款的权利,将在降低成本和贷款总额问题上重新谈判。“一带一路”在印太地区投资优势明显,已经进入稳步发展、精耕细作新阶段,而美西方强调其“平衡者”的作用,通过舆论战攻击,制约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活动,伤及中国在该地区经济合作的实际利益。
这种舆论对我国负面冲击亦不容忽视。美西方通过“一带一路”国际治理问题影射我国国内治理缺陷,抹黑中国模式,引导受援国国内异见力量在其内部营造压力,动摇民意基础。一方面,美西方构陷、抹黑之举,极易与受援国国内恶意批评“一带一路”的主张相呼应,扩大内部分歧,对中国下阶段相关布局形成掣肘;另一方面,美西方相关“看衰”炒作,也可能冲击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受援国国内民意支撑与政府信誉,引发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风险。
二、讲好新发展格局故事是冲破舆论陷阱之道
面对上述复杂舆论环境,我们如何冲破负面輿论陷阱,在对外经济合作中更好地向世界诠释中国方案,成为必须直面、刻不容缓的问题。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在今后的对外经贸合作中,向世界讲好新发展格局故事将是对冲和破解上述复杂舆论环境的有效途径。
第一,对冲对外经济合作中的舆论压力。国内大循环释放的消费市场活力,既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更大的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红利的机会,也为世界提供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桥梁和窗口。随着中国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升,随着全球规模最大的中产阶级群体的壮大,中国逐步成长为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并不是为获取外部资源,也不仅是为扩展贸易渠道和扩大中国商品市场,而是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为了获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其他国家、地区和企业会更积极主动地了解和融入中国文化。这扩大了世界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的窗口。利用好我国国内潜力巨大的市场,将有利于我国经济优势和经济治理效能的发挥,从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稳健前行。这也将用实际证明中国方案的可行性,进而对冲美西方对“一带一路”所谓的“揭短”,极大缓解对外经济合作中中国方案承担的舆论压力。
第二,破解对外经济合作中的舆论陷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新方案,改变了原先“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这将极大地改变以往中国依赖外部资源和外国市场,将加工制造的各类工业制成品供给全球市场的“世界工厂”的形象。中国在科技、产业等方面加快自主创新,将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中国自身的快速发展有助于中国向其他国家分享其成功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理念。通过改善与受援国的贸易渠道,扩大中国商品市场,进而创造更多的双向经济机会。冲破美西方针对中国设计的所谓对外“资源攫取”“倾销过剩产能”“建立朝贡体系”等舆论陷阱。中国新的对外经济合作方式将“超越发展援助”,形成基于市场的以贸易、投资、信贷往来为主的共赢模式,将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中国自身的发展。
第三,树立对外经济合作中更好的中國形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驱动中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中国将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从关税等边境措施向边境内措施延伸,保障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在树立更好的中国形象同时,也将极大拓展中国模式的吸引力。中国经济变革的范围、速度体现出的榜样力量,会令相关舆论不攻自破。对中国来说,对外经济合作也是分享自身经济改革、市场发展、激励机制的独特经验。“像我这样做”比之美西方“按我说的做”,更能体现出中国谦虚的文化传统。新发展格局也将体现“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优势,表明中国在发展自身生态文明的同时,也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筑牢“一带一路”发展的绿色底色,有力反击美西方炒作的“一带一路”“债务陷阱论”“侵犯人权论”“破坏环境论”,使对外经济合作成为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工具和载体,中国声音也将为对外经济合作创造良好氛围和合作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美美与共。
三、讲好新发展格局故事的实践路径
利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的内容,结合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新发展格局故事,在今后的对外经济合作中显得尤其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可从“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以多元化主体拓展传播路径,解决“谁来讲”问题。我国最初对外经济合作中的对外传播主体是政府和主流媒体,传播中多使用“宣传”等词,多涉及国家政策宣传、国家意识形态输出,多以新闻类和政策类节目为主,未取得良好效果。西方国家对中国普遍存在错误解读,西方社会也普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持怀疑态度。此前宏观正向内容、意识形态输出式的传播方式,很难吸引外国受众的兴趣,过多的官方话语体系也可能加深外国受众对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③这首先需要中国媒体以更柔和、更灵活的姿态融入国际舞台,通过有温度的沟通和交流,获得更好的效果。
面对当前的国际社会舆论环境,仅有官方媒体的努力还是不够的,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三方力量,做到“自己讲”和“他人讲”相结合,方能提升传播效果。应挖掘和激发非政府组织、世界团体、智库、在华外国人、留学生等的活力,拓宽其参与对外经济合作传播的途径和渠道,使之成为中国的“文化使者”。他们有广泛人脉和社会影响,更熟悉所在国话语接受方式,将对经济合作中的国际传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④比如,英国《经济学人》发布的《2020年后的“一带一路”倡议》报告称,“一带一路”帮助低收入国家加强其卫生系统,侧重点由硬基础设施转向软基础设施,称其为“关键潜力领域”。这使得“一带一路”的重要性获得更多国际支持。
二是以小见大引共鸣,解决“讲什么”问题。此前对外经济合作中的传播着力点是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宏大叙事较多、灌输较多,较难引发海外受众的兴趣。应选取更理性的小视角、更客观的小故事、更精心的小细节,着力从“我想说的”向“你想听的”转变。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是驱动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市场主体,更是承载中国形象和国家对外传播与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海外中国企业对生态环保、支持教育、扶贫救灾等当地的社会责任活动基本不缺席。很多中国企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行动中,助力海外市场所在地投入抗疫和复工的双重“保卫战”。通过帮助这些企业提高信息披露能力和公共关系能力,可让企业开展的社会责任活动被东道国公众知晓和认可,从而极大提升“走出去”企业的形象可信度,也可提升东道国对中国的理解和信任。
一方面,官方媒体可选取这些企业为生动案例讲故事。中国企业依托自身主营业务为东道国创造就业岗位,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对这些企业的宣传,本身也是宣传小角度和小切口的巧妙选择。这些故事发生在海外受众身边,可更鲜活、更生动地体现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同时也可通过实际案例向世界展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深刻阐释中国发展背后的力量。另一方面,激发企业本身的媒体运用能力。企业本身在当地开拓市场开展业务,更有经济动机融入当地文化,能更有效率地提升对外传播。
三是以精准定位破僵局,解决“怎么讲”问题。首先,提升宣传本土化程度。各机构应将快节奏的新闻业务与高度复杂的研究工作相结合,注意深入研究对象国的方方面面,通过与大学和智库合作,雇佣所在国专家,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使宣传工作“接地气”。其次,迎合受众的不同喜好。应多管齐下,加强对海外市场的动态把握。针对不同受众采取不同宣传策略。既可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工具,也要重视采访与调研等有效老办法。最后,善于利用新载体和途径。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对外传播的途径和载体。比如,“短视频”更加契合当下受众“快餐式”的观看习惯与需求;VLOG以个人视角和互动式体验,更容易对冲国外受众对中国形象存在的刻板印象。
马雪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
「注释」
①Dan Banik,“Coordinating Chinese Aid in a Globalized World”,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January 06, 2019, p2-3.
②“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Implications for Connectivity and Regional Trade, Forecast to 2030”,Research and Markets,August 28,2019.
③叶麒良:《一带一路”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分析》,《今传媒》2021 年第5期,第119-120页。
④何晓瑜、汤俪瑾:《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内涵研究》,《今传媒》2021 年第5期,第116-117页。
责编:霍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