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斌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地不断推进,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棚户区改造的浪潮,河南省南关回民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便是其中之一。回族亲属关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并通过血缘关系的纽带、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现代网络技术手段等方式不断对亲属关系进行调节,消解城镇化所带来的地缘不利影响,城镇化进程中的回族社区的亲属关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这一切主要得益于回族家庭血缘关系的稳定性以及在回族社区共有的文化认同下回族家庭具有自觉调节的适应性功能。
关键词:城镇回族 亲属关系 变迁 调适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尤其是在近些年中国城镇拆迁和撤村建居工程实施的影响下,中国城乡居民的人际交往关系开始由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变,城镇社区表现最为突出。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回族家庭,必然受此影响。因此,回族社区的亲属关系在拆迁进程不断进行着调节,以适应当今城镇化对于亲属关系产生的冲击。
一、理论基础与调研点概况
亲属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也是个人融入家庭关系网络的重要途径。亲属关系研究是民族社会学的重要领域,滕尼斯对于亲属关系有这样的一段生动地描述:“亲属关系(Verwandtschafi)将房屋当作它的场所,仿佛房屋就是它的身体。亲属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一起坐在同一张桌子旁,共同地占有并享受着好东西,尤其是从共同的储备中得来的食物;在这里,死去的人被视作看不見的魂灵,受到人们的崇敬,似乎它仍旧强大,在它的亲属头顶上飘荡,时刻庇护着他们”,并且亲属关系不受空间距离的约束。萨林斯指出亲属关系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关系,更是社会互动中的文化建构关系。拉得克里夫-布朗“用社会结构表示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网”,他认为一个社区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便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也就是将个人联结成为集体的一套社会关系。列维-斯特劳斯研究亲属关系时,“需要进行冷静的结构分析,即用模式的帮助去解释社会关系,从而在纷繁的规矩和习俗背后发现存在于不同空间和时间中真正起作用的结构系统。”对于亲属关系的中国研究,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在分析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时曾提出了“差序格局”的重要概念。他用投石入水产生的波纹来形容这种格局的特点:“以自身为中心,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基础向外逐层推移。在这个差序格局中,依父母、兄弟姐妹、其他亲属、朋友、熟人的次序,关系逐渐疏远。”这些理论与方法对于笔者研究回族的亲属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路。
关于回族变迁与适应的研究,以往学者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四个方面,包括回族文化的变迁,涉及丧葬、婚俗、宗教、以及价值观的变化;对于回族社区文化变迁的调适;针对在自然或政策影响下,民族地区移民的变迁与适应研究;对回民社区拆迁改造的社会调查。学者在研究回族亲属关系时,侧重于民族聚居区回族亲属关系的深描,如马志丽、丁耀全在《血缘、姻缘与亲缘:人类学视野下西道堂人亲属关系探析》一文中从西道堂人的家庭、家族以及亲属关系网入手,分析了西道堂人的亲属类型,比较详尽的描述了西道堂人的亲属关系。但容易忽略散杂居回族亲属关系的变迁,所以这个研究课题本身就有独特性和代表性。在城镇化大背景下,研究拆迁进程中回族亲属交往关系的变迁与适应问题,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和价值。
笔者生长在这里,采用访谈的方式和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获得了第一手田野资料。南关回族社区位于河南省襄城县城关镇城南一隅,是一个以回族聚居为主,回汉交错居住的地带,主要包括下湾街,河东街。其中以南关清真寺为中心,逐渐形成与周围汉族分开、围寺而居的小聚居格局。面对突如其来的拆迁变化,家庭关系受到地缘关系的变化而受到一定的影响,回族家庭是怎样适应这种变化并保持亲属关系的呢?
二、拆迁背景下回族亲属关系的变迁与调适
(一)家庭联系
回族家庭是回族社区的基本单位,回族亲属关系主要是回族家庭的关系。回族家庭的类型主要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回族亲属关系变化首先体现在家庭成员居住格局的改变,地缘关系减弱。拆迁对于家庭成员居住格局变化的影响十分明显,使亲属的交往一定程度上受到距离上的阻碍。举例说明:马某的哥哥家原来住在下湾街,拆迁之后暂住在东关村。李某的母亲和弟弟没有分家,原来住在下湾街,现在租住在石羊街。从分布格局的变化来看,居住更加分散,使回族亲属交往产生距离。
亲属关系变化与居住格局改变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由于受拆迁的影响,亲属之间连片居住的地缘格局被打破,亲属交往关系受到阻碍。整体来看,这种影响是消极的,不利于亲属之间更加通畅的交往。但从另一方面,亲属之间的交往关系有利于促进居住格局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临时回族聚居点。例如:拆迁之后,李某二姐家选择临时租住在马某家附近的河东街,方便了与李某的交往。李某母亲选择搬到石羊街,与李某已故大姐家的女儿更近了。马某哥哥搬到了三里沟,和马某的三舅家更近了。而马某的大舅则搬到了河东街,与马某家也近了。因此,这种临时的居住格局也有助于亲属交往关系的保持,对于亲属关系的变化起到了调适作用。
(二)血缘联系
自古“天下回族是一家”的说法,从侧面反映了回族亲属关系的复杂性。回族主张族内通婚,笔者认为是因为回族的饮食习惯与宗教信仰与周围汉族相距甚远,只能采取较为保守的民族内部通婚的方式保持回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认同。由于回族传统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对于散居地区的回族来说,居住将更加分散,由于回族内部人口数量和居住区域的限制,回族家庭在姻亲关系上很容易出现亲上加亲的现象。
回族家庭的“亲上加亲”,也反映了回族家庭内部血亲和回族家庭之间姻亲两层平行关系。而回族家庭这种亲属关系既存在复杂性,同时也具有稳定性。
(三)社会联系
春节期间汉族都会带上礼品去看望长辈,俗称“串门子”。回族在与汉族的长期交往中,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也产生了“串门子”的习俗,其实质就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亲属关系的往来。“串门子”的活动范围很广,不论是直系亲属之间还是旁系亲属与直系亲属之间都同样走亲戚。直系亲属家庭关系的维系方式有更多的选择,“串门子”只占其中的一部分,而“串门子”对于旁系亲属关系来讲,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能一年只有这一次。
还有就是在利益因素的影响下,回族家庭会出现“攀亲戚”的现象,这种亲属关系强化了某些家庭成员的家族地位。在笔者看来,“串门子”的亲属交往方式是回汉交流的结果,也是回族文化本土化的一個反映。
(四)网络联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现在不光是年轻人,连中年人也会使用智能手机,比如利用微信进行视频通话,通过支付宝进行付款、转账等等,而老年人则使用老年机拨打电话。互联网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对于相距较远的回族亲属,大都采取打电话、网络视频的方式进行联系,跨越了地域的阻隔,实现了亲属之间的远距离联系。
网络技术作为新的一种交往手段,在亲属关系的维系中逐渐发挥着优势,对于回族亲属关系在地缘弱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语
回族社区以回族家庭为单位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主、地缘关系为辅的比较稳定和相互交织的回族亲属交往关系。回族家庭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而形成的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或社会组织。自形成之日起,回族家庭就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组织,而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进行着调适。
南关回族社区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属交往关系的变迁的确正在发生,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些亲属关系发展的走向。对于亲属关系一直保持在稳定水平的回族家庭而言,血缘关系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即使地缘优势丧失,也会在血缘关系和利益因素的影响下积极主动地维持亲属关系的良性运转。同时,回族自身的特殊情感和网络优势对维系回族亲属关系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这一点亦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著.江村经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林惠祥著.文化人类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3]费孝通著.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敏云..现代化视阈中城市回族传统文化的自我调适[D].西北民族大学,2016.
[5]谈娟..拆迁对传统回民聚居区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0.
[6]马志丽,丁耀全.血缘、姻缘与亲缘:人类学视野下西道堂人亲属关系探析[J].回族研究,2015,25(04):79-83.
[7]唐灿,陈午晴..中国城市家庭的亲属关系——基于五城市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调查[J]..江苏社会科学,2012,(02):92-103.
[8]马晓军,代高峰.城市化背景下散杂居地区回族居住格局的变迁——基于对开封市顺河回族区的调查[J].昌吉学院学报,2011(0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