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耶律楚材是契丹遗民,蒙元时期著名诗人、政治家。其人曾扈从成吉思汗西征,西域途中所领略的山川奇景与异俗民风,为其创作西域诗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纵观整个蒙元时期的诗作,楚材的西域诗无疑应属这个时期的重要文献。而其中的14首茶诗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楚材在西域的茶事生活,从中窥见这位蒙元重臣的创作心境,以及茶诗对丝路文化传播的些许影响,进一步印证了中原和西域基于“丝绸之路”的相通交往与文化交流史。
关键词:耶律楚材 丝绸之路 茶诗 审美意趣 文化传播
“丝绸之路”的提法,最早是由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古老的“丝绸之路”注入了新的内涵,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在整理“丝绸之路”诗歌文献时,笔者发现,耶律楚材西域纪行诗中引用的意象,大部分是西域富产的蔬果、山峦、器具等,而小部分茶诗的出现,顿给人以清淡明亮之感,成为“丝绸之路”沿线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佐证符号。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贵族,辽宗室之后。窝阔台委任楚材为主管汉人文书之必阇赤,汉人尊称为中书令。对其茶诗展开研究,对于辽金诗歌研究和“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研究,当有裨益。
一、耶律楚材西域茶诗主题分类
《湛然居士文集》 中共收录了楚材的十四首西域茶诗,大部分在卷五与卷六中。这些诗作可分为三类:
第一,回赠蒲察元帅的唱和茶诗。耶律楚材共创作《赠蒲察元帅七首》《西域蒲华城赠蒲察元帅》等十一首以唱和蒲察元帅为主题的诗歌,其中三首提到品茶。公元1219年,耶律楚材跟随成吉思汗西征。据《元史》载,1215年,蒲察七斤以通州投降蒙古,四年后,蒲察七斤率军随蒙古大军西征,而后被成吉思汗派遣管理西域某城邑,蒲察的治理使得小城恢复繁荣,楚材耳闻目睹,赞曰:“太守多才民富强,风光特不让苏杭。”而七组诗作于1220年,结合时间点推测,两人同为异族人,颇有共同之处,又同属成吉思汗麾下,因而在西域深交引为知己,经常相聚于楚材的府邸,举杯畅聊,即便是楚材后来回到了中原,两人也唱和不断。
《赠蒲察元帅七首》(卷五)其三:
主人知我怯金觞,特为先生一改堂。细切黄橙调蜜煎,重罗白饼糁糖霜。几盘绿橘分金缕,一碗清茶点玉香。明日辞君向东去,这些风味几时忘。
终究到了离别的时刻,楚材来到蒲察的宅邸,蒲察深知楚材不善杯酒,便特为他砌了一碗清茶,以西域特有的绿橘、黄橙和浇了糖霜的白饼待客,茶香、橘香、饼香融为一缕独特的清香为楚材践行。古来送别皆饮酒,唯有楚材喜饮茶。茶在楚材心中的地位胜于杯酒,作为中原所产的茶已然成为西域人民桌上必备的饮品,也印证了丝绸之路茶文化的交流历史。
《赠蒲察元帅七首》其五:
素袖佳人学汉舞,碧髯官妓拨胡琴。轻分茶浪飞香雪,旋擘橙杯破软金。
西域的歌妓学习跳汉舞,随军的官妓拨动胡琴弹奏着优美的韵律,茶香扑鼻,黄橙甘甜,其乐融融,难得在西域的征战之隙感受着轻松愉悦的氛围。
第二,与好友王君玉的唱和茶诗。据《湛然居士集》统计,耶律楚材与王君玉唱和的诗歌有三十四首,均作于西域,分别是《用前韵送王君玉西征二首》《和王君玉韵》《游河中西园和王君玉韵四首》《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西域和王君玉诗二十首》,其中有九首关于茶的诗作。如“清茶佳果饯行路,远胜浊酒烹驼蹄”(《用前韵送王君玉西征二首》);“半瓶浊酒斟琼斝,七碗清茶泛玉泉”(《西域和王君玉诗二十首》),此外还有《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等著名的讨茶诗。
王君玉是楚材的好友,二人多有唱和。《用前韵送王君玉西征二首》描述了彼此的情谊,诗中写道:“一从西域识君矣,倾盖交欢忘彼此。”据谢方注释,此诗成于公元1219至1232年之间,时值楚材西征之时,两人在西域偶遇相识,结为至交契友。楚材在另一首组诗《游河中西园和王君玉韵四首》中以“异域逢君本不期,湛然深恨识君迟”形容彼此的情谊,也佐证了这一推断。王君玉在楚材西征之前便已到西域生活,从两人的其他诗文也可以得到印证。楚材对王君玉的评价极高:“结交须结真君子。”诗咏珠玑,琴艺超绝,行师布阵,六韬三略无所不通。楚材曾多次前往王君玉的府邸讨茶喝,写下乞茶诗七首。这世间,有痴于功名,有痴于沙场,有癡于桃花源,独有楚材痴茶。因痴茶而留茶诗,足见楚材对茶的狂热喜好,楚材的“茶痴”,展现的是楚材的真性情,更是对友情的一种“痴狂”。
第三,反映西域生活茶诗。如“石鼎烹茶唱道情”(《壬午西域河中春游十首》其一)、“花林啜茗添幽兴”(《壬午西域河中春游十首》其二)、“同成雅会清茶话,共赏枯桐白雪音”(《和抟霄韵代水陆疏文因其韵为诗十首》其五) 等茶诗,都揭示了楚材在西域与友人相聚喝茶赏景的生活。
二、耶律楚材的茶诗与茶事生活
楚材的茶诗既氤氲着浓郁的茶香气息,又富有生活情趣,体现个人的情感与心态,也生动地还原了西域的茶事生活。关于“茶事”,《中国茶叶辞典》将其释义为“与茶有关的事情”。虽然楚材的茶诗数量仅为十四首,但有关“茶具”“茶类”“茶色”以及煮茶烹饪的过程,都在诗中有所描述,一方面展现了耶律楚材独特的茶生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域社会群体的生活一景,成为我们研究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文献。
(一)茶具与信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喜爱茶的人来说,茶具不仅仅是烹茶工序的一个器具,而是成为诗人手中悉心把玩的艺术品,因而都有特殊的讲究。譬如,楚材偏爱“瓯”和“碗”,在诗中多有提及,六次写“瓯”,六次写碗,三次写“杯”。“瓯”就是瓷杯,楚材用“碧玉”和“琼”来形容,展示它的光泽和高贵,表现其洁净与高贵之美,连烹饪的器具都要重视色彩与质感,对于制作茶艺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疏漏。此外,楚材还写到用“红炉石鼎”来烹茶、用“黄金碾”来碾茶。楚材还喜欢用“玉屑”形容茶叶茶沫,“玉屑”表示美好的东西,在楚材心中,茶是有生命的,从中原输入的茶文化,承载着楚材的信仰,后人自是不难揣测楚材心中的情结。
(二)茶品与文化
楚材茶诗中涉及的茶类,有“建溪茶”“白芽”“雷芽”“岭南茶”“嫩蕊”“蒙顶黄芽”“团月”“松风”“雪香茶”“雪芽”“茗”,不仅种类繁多,且都是名茶。楚材在茶诗中通常会加以修饰,比如茶的颜色、形状。“青旗一叶展新芽”,比喻新鲜出炉的茶叶像青色的旗帜,茶叶质地脉络分明,柔软而冒着热气,浮于瓯中。楚材的茶诗成为业内研究西域与中原茶文化历史的史料。中唐时期茶饮已经成为中原民间盛行的消遣方式,大街小巷,皆饭后摇茶。楚材茶诗中展示的这些名茶以及贵重的茶具,已然出现在西域百姓的生活中,说明茶叶的种植早已传入西域且品种颇为丰富,以茶为媒,也带动着两地之间的人文交流。
(三)茶诗与情谊
在文人群体中,以茶赠友是体现珍贵友谊与表达心意的礼节方式。耶律楚材经常收到来自王君玉与蒲察元帅的茶叶或茶饼,他们通过赠茶来表达对朋友的牵挂,楚材收到茶礼之后,往往创作诗歌来表达谢意。如《西域蒲华城赠蒲察元帅》《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都表现了真挚情谊。以茶待客是文人政客间高贵的招待方式,不仅为文人们所爱,更是作为隆重的最高礼节备受推崇。每逢作客之日,通过茶事活动品茗赋诗、修身养性,不仅能够畅叙胸怀,而且能够以茶明志、以茶明理。如《赠蒲察元帅七首》《用前韵送王君玉西征二首》《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等,都表现了友人间举杯叙怀的场景。
三、耶律楚材茶诗之审美意趣
欧阳修云:“人间自是有情痴。”于楚材而言,茶痴当为情痴之首,他多次上门向王君玉“讨”茶喝,多次与友人唱和以此讨茶。逢远方好友赠茶,立时作诗回赠友人。在征战西域的军旅中,楚材与友人的茶生活为他解除了征战的疲惫,内心自是无比畅快,用“傍霞倚山,啜饮不歇”来形容实为贴切。楚材爱茶,自然他笔下的茶就被赋予了情思,在当时特殊的境遇下,也就表现出与一众诗人茶作的不同一面。茶能启发灵感,亦能寄托情怀,使人“精神爽逸无余事”,忘却烦忧之事。楚材的茶诗不仅给人以清新自然、优雅飘逸的感觉,而且能营造出气势雄浑的境界。茶的情思已然融入茶诗,茶给楚材的生活带来了别样的乐趣。
(一)茶能怡情
《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组诗,每一首都以“霞”字作结。楚材对茶的依赖,极为细腻的情感,随着每一个霞字流出,瞬间戛然而止,只留淡淡的茶香与悠然的情思徘徊在心头。第一首写“茶思”,建溪茶好茶难寻,尤其是西征途中更是不易。王君玉送给他几打茶饼,收到茶饼后欣喜,随即萌发了“心窍黄尘寒五车”的感慨,由此回忆从前烹茶时碗中泛起的白色茶沫,告诫自己饮茶要修心养心,由思念、感慨、回忆到“暂教清兴绕烟霞”的释然。尘世喧嚣面前烹一碗清香的汤茶,好心情随即而来,饮汤茶,享清兴。第二首写“茶感”,连饮三碗不得停,卧看翠霞,山影与霞光交相辉映,“饱看西山插翠霞”,一个“饱”字,将美景尽收眼底,溢于言表的满足自得。第三首写“茶情”,此次王君玉赠予的是“岭南茶”,一杯热茶下肚,茶情引诗情,“幽欢远胜泛流霞”,清风作榻,精神百倍,顿觉精神气爽。第四、五首批评不懂品茶的人,可笑“酒仙”“刘伶”不识茶,从侧面展示喝茶的功用。第六首写喝茶激发文思,诗情荡漾,情怀勃发。
(二)茶能赋诗
楚材常常把品茶与作诗联系在一起。“啜罢江南一碗茶……笔阵陈兵诗思涌”,一碗热茶下肚,文思如泉涌,一瞬之间文气升。“枯肠搜尽数杯茶,千卷胸中到几车”,当诗人思绪枯竭时,最好的方法即是饮茶,数杯不停,一饮而尽,顿觉神清气爽,诗情勃发。热茶入腹,暖了身子也来了诗兴,千车、万卷般思绪泻出,下笔如有神。“顿令衰叟诗魂爽,便觉红尘客梦赊”,在七首乞茶诗中都出现了“赊”字,既赊钱,也赊茶、酒、风景、美梦,不难看出楚材是一个性情极为洒脱的人,可以为茶赊掉一切。“先喝茶、后作诗”是楚材无形中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创作模式。他人有酒楚材有茶,他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楚材则茶香入眠忘却尘世烦忧。“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化用典故,学卢仝,饮茶作诗,亦学谂老禅师,饮茶修心养心性。文人创作正是需要静心构思,正如刘勰所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当诗人吟咏、徘徊于绵缈的诗意世界之时,偶尔饮茶一瓯,茶有味亦更有道,茶中有诗味,诗中有茶香。
(三)茶能造势
普通的茶诗都是表达闲情小调之感,字斟句酌,气势稍逊。比如白居易笔下的茶有清淡晓畅、清新自然、清闲慵懒之美,往往睡前饮一小杯,伴着茶香入眠。而楚材的茶诗却能唤起一股雄壮的力量,烘托出磅礴的气势,在历代茶诗中是极少见的。“清兴無涯腾八表,骑鲸踏破赤城霞”“笔阵陈兵诗思涌,睡魔卷甲梦魂赊。”茶能列诗阵、破赤城、驱睡魔。不经意间,茶杯中又好似装满山川、楚江、城池,品一杯清茶,端万古江山,品茗赋诗,文思泉涌,万千气象皆由茶起。
(四)茶能解忧
楚材西域诗中的意象,大部分都是人文地理、果实茶酒,不似陆放翁,多为沙场硝烟等,更添了一份沧桑感。就连同为西域诗人的岑参,风格也大不相同。楚材以茶为意象写诗,不仅因为他是“茶痴”,其实茶情背后又暗含了一种创作心境,是长期萦绕在楚材心头的愁绪。楚材在《西域和王君玉诗二十首》中曾表达过他的忧思,“半瓶浊酒斟琼斝,七碗清茶泛玉泉”“碌碌余生甘养拙,明明圣代岂遗贤”,人们对楚材一直有一种误解,认为他少年得志被大汗提携作护身大将,有能力亲临实政,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然而事实并不简单,楚材跟随成吉思汗在西域征战的十年间,成吉思汗确实赏识他,但面对国家大事时,楚材并没有决定权,而是仅仅被当作了占卜者和文书,这一切使他感到十分失落。不是自己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机会,楚材不禁发出感慨:古来圣贤不会遗弃贤臣,为何自己却被遗忘?只剩浮生瞬息度流年。从与好友王君玉高频率唱和诗中也能感受到:“成败兴亡事可怜,劳生扰扰几千千。”王君玉也十分理解他,二人相知相识成为朋友。楚材对王写道:“安世不知安世计,隐居常慕隐居贤。”“老矣冯唐何所在,归与陶令最为贤。”不难看出楚材的隐逸情结,他称赞陶渊明一举归田园的勇气,羡慕卸甲归田的生活。回首西域征战十年,楚材在诗中写道:“去国十年久,还乡两鬓蟠。”然而也正因为官场的暂时失落,使得楚材把目光转向西域的民俗民情,比如著名的《西域河中十咏》,再如能解忧思的茶诗,喝茶写诗排遣失落感。直到窝阔台即位后的十余年,耶律楚材方受到重用,由诗人变身为政治家,殚精竭虑,推行汉法,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推动了华夏文明的绵延不绝。遗憾的是,窝阔台死后,皇后乃马真氏称制,擅权专横,无视典章,耶律楚材势单力孤,郁郁而终。
作为一名蒙元时期的卓越政治家,耶律楚材不仅为元代开疆拓土做出贡献,也因通晓汉民族文化并大力推广,对华夏文化保护及多民族融合统一立下了卓越功勋。他因西征而留下的珍贵诗文,更因茶诗,为后人研究元代“丝绸之路”诗歌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解读楚材的茶诗,探究其艺术特色、创作心态、历史影响,有助于探寻历史背景下少数民族诗人的心态与创作心境。楚材由此表现出来的“茶痴”心理,不仅是情感的寄托,也代入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凝固成历史的文化化石。追溯“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史,进而肯定耶律楚材在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推动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贡献,有进一步研究发掘的必要。
(拙作蒙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嘉伟教授指导,特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M].谢方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彭赞超.金代后妃家族蒲察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3] 刘勰.文心雕龙[M].王志彬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
[4] 和谈.耶律楚材在西域的交游及诗文创作[J].新疆社科论坛,2014(3).
[5] 和谈.耶律楚材与岑参西域诗之“异”摭谈[J].古典文学知识,2014(5).
[6] 和谈.金元之际契丹文士的焦虑意识及文学表达——以耶律楚材家族为中心[J].东南学术,2019(4).
基金项目: 《元代丝绸之路诗歌文献汇编与文本研究》,项目编号:201910320047Z
作 者: 韩欣享,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