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彦虎 王卫勤
摘 要: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形之美的一门学科,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诗歌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意识形态领域里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一个是理性的明珠,一个是感性的皇冠,各自耀眼在自己的领域,而大诗人李白诗歌中对数字的运用、空间形态的描摹及数学思想的运用,让诗意散发出理性的光芒。理性诠释诗性的内涵,实现理性与感性的互通共融,让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关键词:李白诗歌 数之美 形之美 思之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有数;点成线,线成面,面成体,点线面体,万物皆有形。數学便是研究客观世界数形之美的一门学科,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推动时代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诗歌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人们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一个是理性的明珠,一个是感性的皇冠,两者常常被认为是井水与河水的关系,各自耀眼在自己的领域,你不犯我,我不犯你。而“诗仙”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性格豪迈不羁,豁达霸气;其诗作天马行空,气势恢宏,斗酒诗百篇,不吐不快。“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刚直、“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使其诗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努力挖掘诗人诗歌中对数字的妙用、对空间形态的描摹以及对数学思想的运用,让诗意散发出理性的光芒。用理性诠释诗性的内涵,实现理性与感性的互通共融,让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为培养双师型、复合型的新型师资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一、李白诗歌中的数字之美
数字,既是数,又是字。数字是用来表示数量的文字或符号,既有数的特质,又有字的表意。诗歌的起源是劳动号子,是为劳动者鼓劲加油、提神助威的,具有浓浓的感性色彩。具体的数字和感性的诗歌一结合,便有了佳作产生。李白一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似晴天霹雳,分明天外之音。三千丈的白发,极具夸张意味,超出常人想象,甚至有些无稽之谈;当看了下一句因为“愁”的缘故,顿觉豁然开朗,不由得长舒一口气。这里李白除了对数字的夸张应用,还巧妙地将无形喻于有形,将仅存于意识形态领域或者说意念之间的东西拿出来给人看,给人端详,化抽象为具象,化腐朽为神奇,可谓神来之笔。同样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潭水深千尺,那该多深?按今人的算法也该三百三四十米深呀!正在你惊讶之余,话锋一转,那都不及汪伦对“我”的情意长!一语道破天机:用有形的水之深描摹无形的情之长,形象生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由“一壶酒”“独酌”到“邀明月”“成三人”,由实到虚,由少到多,可谓无中生有,顾影自怜。恰是这“无中生有”使作者孤独、无助,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是空间概念,“一日”是时间概念,时空比对,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流放遇赦的快乐心情跃然纸上。《蜀道难》中的“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寨通人烟”称得上是由有到无,由实到虚,虚拟却更显真实。“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好像是李白出的一道数学题,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恰是这不着边际、不切实际的答案,展现了诗人的豪放、浪漫、不羁,甚至带着一些狂妄的独特个性。
数是美的元素,数是美之意象,“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作为汉字的形式进入诗歌,数学便融入诗歌,使诗歌美的外延愈加丰富,诗歌美的内涵更为深刻。
二、李白诗歌中的形态之美
数学家和诗人所关注的都是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属物象世界。只是数学家眼中的世界是由点、线、面、体等元素构成的,虽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但它们是不含感情的,可感可知可观可画,但不可倾诉。诗人眼中的世界是由意象构成的,意即心意、思想,象即物象,合起来说就是表达心意的物象。换句话说,一朵玫瑰,数学家关心的是形状、数量,诗人关心的是它代表的情感。正是描摹对象的统一,决定了他们的行程必然殊途同归,他们的心灵必然高度统一。数学的一大功能便是培养和激发人们的空间想象力,李白虽然不是数学家,但他诗歌中体现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绝非常人所能比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遥看”,即远看,是横向描写;“落九天”,是自上而下,属纵向描写。一纵一横,诗人给我们营造出一个偌大的空间,从而比衬出瀑布的高大形象和恢宏气势,令人称赞叫绝。“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诗人由近及远,由点成线,由有形到无形,由有限到无限,勾勒出“大象有形”的地理空间和“大象无形”的思维空间,使人们无限地遐想,回味无穷。同样的诗句还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纵横驰骋,空间广阔,既有静态的画面,又动态十足,气势磅礴。正所谓胸中有,“笔落惊风雨”;情所至,“诗成泣鬼神”。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高,野平,空间感满满。一个“尽”字,道出无穷远,人们的视觉变得无限开阔。“江入大荒流”,人们的思维更是游弋到无尽的远处,诗的韵味变得悠长而耐咂摸。这是诗人对平面描摹的一个典型实例,符合数学上对平面的描述:水平地面向四周无限延展,没有长短之说,没有大小之分,完完全全构成一个诗意的二维世界。
除却对有形的描写精致到位,大诗人对无形的描写,也是入木三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日散发弄扁舟”。不讨论其含义,单从时间概念上来说,诗人分明给我们画出一个数学上的数轴:小于零的过去,等于零的现在,大于零的将来。顿时,无形的时间变得可感可知,看得见摸得着。这是典型的对一维空间的描摹,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李白诗歌中的数学思想
古代诗人没学过数学,不等于他们不具有朴素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素养。现在所讲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通过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发现、总结、凝练、升华而来的。比如函数思想、极限思想、数形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等,人们习惯地称为数学思想,其实各个领域都有应用。于是古诗词中蕴含数学思想方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白的《静夜思》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感动天下,为什么?这里其实包含了一个数学上的分类思想。正确的分类,是为了明确概念的外延,让人认识到事物的全貌。在明月的眼里,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海角天涯。而在人的眼里,地,有故土与他乡之分;人,有故人与游子之分。所以,人才不由得“望明月”“思故乡”,自在情理之中。
《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完全可以看作是函数的变量思想的应用:君未归,肠未断;君归日,妾肠断。诗人把离人朝思暮想、休戚与共、缠缠绵绵、悲悲戚戚写得淋漓尽致。变与不变以情感为线,贯穿始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叶孤舟随着流水远去,帆影愈来愈远,愈来愈小,直至消失,这和无穷小量的极限为零的思想不谋而合。我看网络上有人甚至用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来阐释李白的诗歌,可谓用心良苦,这里不再赘述。
四、启示
综上所述,李白诗歌中对数字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充分体现了数字的夸张之美、序列之美、对比之美;对事物存在形态的描摹更是超乎常人,从无形到有形,从有形到无形;对空间的描述也是多重并举,多维呈现,留给人极大的冲击力;对数学思想的运用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既恰到好处,又不留痕迹。由此得出三点启示:第一,诗人不见得要是数学家,但优秀的诗人一定拥有起码的数学意识和基本的数学品质,有自我修行的数学素养和对客观世界的数学判断。唯有如此,他们的诗才能游刃于感性与理性之间,才不至于轻浮到无病呻吟,或严谨到刻板呆滞,味同嚼蜡。第二,数学家不见得就会吟诗作赋,但他们凭借自身特有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判断,却能更好地欣赏诗歌,品鉴诗歌的诗性之美,感受感性領域的美妙。第三,诗和数学可以分开,诗人和数学家的称号可以不集于一身,但他们的思想注定是相通的,他们对客观世界的剖析和判断必定是一致的。
教育部新一轮课改特别强调各学科、各门类都要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相互借鉴、相互交叉、相互穿插,最终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在数学教育中,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或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这已成为课改中的一种新理念、新尝试,让我们共同实践,翘首期待。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从科学守恒到数学不变量——一种数学文化的视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蔡天新.难以企及的人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职院校数学专业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研究》,项目编号:GH-19292
作 者: 弋彦虎,理学学士,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计系讲师,研究方向:数学文化、数学素养建设;王卫勤,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数学教学与教育。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