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垃圾增长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环保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一步,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十分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因此,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帮助幼儿习得垃圾分类知识,从小培养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意识。
一、开展活动,初步认知
(一)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要培养幼儿垃圾分类的意识,首先要对垃圾分类的目的——保护环境进行宣传,提高幼儿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及重视程度,让幼儿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帮助垃圾回家”实践活动,让幼儿明白垃圾分类的含义和意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环境。
(二)对垃圾分类初步认知
幼儿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是进行垃圾分类操作的保障。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垃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主体验生活垃圾的种类繁多,让幼儿对生活垃圾产生初步认知,如废弃的报纸、塑料、玻璃制品等属于可回收垃圾,废灯管、电池及药品等属于有害垃圾,果核、菜葉和剩饭等属于厨余垃圾。在具体活动中,教师要抓住幼儿喜欢玩的特点,摒弃落后的教学理念,创设幼儿喜爱的游戏,并结合亲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幼儿争当“环保小卫士”,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三)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在垃圾分类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区域设置不同的活动规则和材料。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制作特色垃圾桶,把纸箱做成蓝、红、绿、灰四种颜色的大嘴巴形状的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投放进“蓝色嘴巴”,有害垃圾投放进“红色嘴巴 ”,厨余垃圾投放进“绿色嘴巴”,其他垃圾则投放进“灰色嘴巴 ”。同时,为了引导幼儿正确区分各类垃圾,教师可以发放卡纸和彩笔,让幼儿画出各种垃圾桶的标识,贴在相应颜色的垃圾桶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参加小范围的垃圾分类游戏。这样的游戏能营造浓郁的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的氛围,引导幼儿全身心地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让幼儿在操作中树立垃圾分类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
二、积极实践,家园共进
(一)积极实践
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并且在幼儿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后,组织幼儿参加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进社区和公园,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传播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环保理念,带动大家爱护公共环境,做到垃圾分类等。同时,教师要让幼儿明白垃圾分类不是一时兴起,需要每个人长期践行。教师要不断深化幼儿保护环境的绿色理念,与幼儿携手共创绿色校园、和谐社会。
(二)家园合作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教师要注重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保持家园共育环境的一致性,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既要落实“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又要将垃圾分类的理念宣传到每个家庭,通过带动家庭、社会,培养民众垃圾分类的意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课堂、家园研讨沙龙、亲子活动等方式,拓展垃圾分类教育的范围,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社会效应,让垃圾分类走进千家万户,共同构建文明社会。
总之,垃圾分类理念的普及并不是单独个体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每个人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幼儿园作为幼儿思想启蒙的摇篮,应当义不容辞做好垃圾分类的教育工作,引导幼儿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加入垃圾分类的行列,提升社会文明素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