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隔代教育的成功范例

2021-05-03 06:32李开周
同舟共进 2021年12期
关键词:金国亳州辛弃疾

李开周

辛弃疾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他文武双全——不仅能写,而且能打;不仅会填词,还是个军事奇才。

20多岁时,辛弃疾就招兵买马,举起反抗金国统治的义旗。他曾率领几十名亲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进金军大营,趁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反应,活捉了一个投降金军的叛徒,然后还能冲出重围,甩掉追兵,安然无恙地回到南宋。

辛弃疾30多岁时,湖北和江西出现了“茶寇”,几百名武装走私的茶叶贩子杀官造反,劫掠富户,半年内转战各地,蔓延到湖南和广东。朝廷调派了两路禁军和上万民兵,撤换了两名地方大员和一员老将,依然镇压不住。辛弃疾当时还是一个小小京官,他主动请缨,赶往江西,封堵茶寇退路,亲自带队搜捕,只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就杀掉了茶寇首领,平息了叛乱。

40岁刚出头时,辛弃疾被派到湖南当安抚使,以文官身份统领当地驻军。朝廷派驻到湖南的“御前屯驻大军”缺乏训练,并且不听调配,辛弃疾就建造营寨,招募丁壮,打造盔甲,购买战马,严加训练,竟在一年之内练成一支两千人左右的军队,取名“飞虎军”。《宋史》上说,这支军队“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辛弃疾不仅会带兵打仗,还具备非凡的战略眼光和精准的预判能力。

公元1165年, 26岁的辛弃疾撰写了一篇军事策问《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这篇万字长文的第一章,断言金国必定亡于内乱:“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虏今并有之,欲不亡,何待?”国家政权是否稳固,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民心归附与否,二是皇位传承稳定与否。金国统治者虐待汉人和契丹人,民心叛离,硝烟四起;金国皇权不按嫡长制传承,手足相残,祸无宁日。所以,金国虽强,必定灭亡。

历史证明了辛弃疾的断言——几十年后,蒙古攻打金国,金国统治区的契丹人率先投靠蒙古,而金国贵族则忙着争夺皇位,自相残杀,马不停蹄地奔向灭亡。

公元1172年,辛弃疾33岁,他给左丞相兼枢密使虞允文(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1161年曾主持“采石之战”,击败金国大军)写信,分析金国局势。我们不知道这封信笺的全文是什么,只能从宋末元初文人周密《浩然斋意抄》一书里读到残存的两句话:“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再过六十年左右,金国必亡。可是在金国灭亡以后,南宋却会面临更加强大的敌人。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辛弃疾的预判——1234年,金国灭亡,此时距离辛弃疾断言“仇虏必亡”刚好六十余年。而金国一亡,南宋就被迫与更为强大的蒙古军队直接对峙。仅过了两年时间,南宋京城临安就被蒙古军占领;再过三年时间,南宋流亡政权在“崖山海战”中灭亡。

辛弃疾预见到蒙古会成为南宋强敌,但没有预见到南宋会亡于蒙古之手,更没有预见到南宋会如此迅速地灭亡。但是,他准确预见到了金国败亡的时间,以及金国败亡的原因。为什么他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生在金国,非常了解金国。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此时距离北宋灭亡、中原沦陷、金国统治山东已有十余年。现存史料里,关于辛弃疾家族的记载少得可怜,我们只能查到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名:辛弃疾的曾祖名叫辛寂,祖父叫辛赞,父亲叫辛文郁,母亲姓孫,叔母姓王。这个姓王的叔母有一个儿子,也就是辛弃疾的堂弟,名叫辛茂嘉。

辛弃疾有词云:“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词意大概为,辛氏家族传承千年,“辛”字贯穿始终,可能因为姓辛,所以比较辛苦。这首自我调侃的词,副标题起得很有意思:“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说明它是辛弃疾送堂弟辛茂嘉去外地上任时写的——辛茂嘉排行十二,说明辛弃疾至少有十几个同辈兄弟。

然而,这些同辈兄弟都是辛弃疾的堂兄弟和远房堂兄弟,而不是亲兄弟。因为辛弃疾的父亲辛文郁英年早逝,只生下辛弃疾一个儿子,所以辛弃疾是由祖父辛赞抚养大的。

辛赞生在北宋,是北宋末年的进士。金国灭北宋后,辛赞来不及举家南逃,又被金国朝廷威胁,无奈只能出仕。多年后,辛弃疾写《美芹十论》,向宋孝宗解释了祖父在金国做官的原因:“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同时,《美芹十论》用寥寥数语概括了辛赞的履历:“留京师,历宿、亳,涉沂、海。”先留在开封(原北宋首都),然后在宿州、亳州、沂州(今山东临沂)、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等地任职。《宋史·辛弃疾传》叙述辛弃疾幼年经历,提到辛赞曾在亳州谯县(今亳州谯城区)当过县令。清代学者辛启泰编订《稼轩年谱》,又从当时残存的地方志和辛氏家谱中考证出来,辛赞晚年做过开封知府。

根据这些文献,再结合金国的选官制度,我们大概可以推断出辛赞的官场足迹:金国占领中原,开封成为金国的“南京”,作为前朝进士,辛赞先去开封待选,被派到宿州当签判(知州的高级秘书),再被派到到亳州谯县当县令,接着在沂州和海州各做了一任知州,最后升任开封知府,在开封知府任上退休或者病逝。

金国地方官通常三年为一任,任期结束便去京城述职,等待朝廷分派其他官职。辛赞先后在宿州、谯县、沂州、海州和开封府做官,假如在每个地方都只做一任,不算进京述职和等候调令的时间,他在金国至少做了十五年地方官。

汉人做金国的官,尤其是地方官,是件不讨好的差事。金国统治前期,汉人的地位低于女真人和契丹人,汉官的地位低于女真官员。名义上,知州和县令是州县长官,实际职权远低于金国在各地设置的军事首领“猛安”和“谋克”。没有战争的年月,金国从经济上疯狂剥削中原百姓,用形同废纸的“交钞”强迫百姓交出白银和铜钱。每次侵略南宋,金国更是想尽办法从中原地区盘剥民财、征调人丁。像辛赞这样的汉族官员,只能在朝廷的高压和百姓的反抗之间曲折求生,既要尽量避免沦为金国统治者的帮手,又要保住自己家族成员的安全。

辛赞做官不久,辛弃疾就出生了,因对故国的眷恋不断,辛赞便仿照抗匈奴英雄“霍去病”之名,给孙子取了“弃疾”的大名,以此寄予报国雪耻的厚望。辛弃疾字幼安,但在小时候,他的字其实是“坦夫”,这个字也是辛赞取的,取“平安、顺利”之意。

金国严禁地方官在任职所在地买房置业,州县官员必须和家眷一起住在衙门里。辛赞先后在宿州、亳州等地做官,辛弃疾也跟着在宿州和亳州等地的衙门里长大。按《宋史·辛弃疾传》记载,辛赞在亳州谯县当县令的时候,辛弃疾年满八岁,辛赞专门请亳州一位饱学宿儒来教孙子。这个老师名叫刘瞻,擅长写诗,参加过金国的科举考试。多年以后,刘瞻考中进士,做了金国的翰林官员,而当时辛弃疾已经投奔南宋,做了南宋的官。

辛弃疾从刘瞻那里学会了声律,这是他将来成为填词高手的基础。另外辛弃疾还在刘瞻指导下学习儒家经典,这是他将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基础。公元1153年,辛弃疾参加解试(金国科举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解试是地方考试,省试和殿试是中央考试),顺利考中举人。这一年,他才14岁。

公元1154年,辛赞让十五岁的辛弃疾去金国首都燕京(今北京)参加省试,这回却落榜了。

公元1157年,十八岁的辛弃疾再次去燕京赶考,依然落榜。

关于一再参加金国科举的原因,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说:“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谋未及遂,大父臣赞下世。”邓广铭在《辛稼轩年谱》亦云:“(辛弃疾)秉奉祖训,志切国仇,尝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事实上,这两趟燕京之行中,辛弃疾受祖父指教,有机会深入到金国政治中心窥察其军事部署和政治局势。从济南前往燕京的路上,辛弃疾注意观察山川形势和官府仓库等所在,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举兵征战打下了基础。

辛赞对辛弃疾的疼愛之情,从辛弃疾晚年的一首诗里看得出来:“自恨书剑两无成,暮岁追忆泰山东。退食移疾扶杖归,犹自强笑伴儿童。”所谓“退食”,是指官员下班;所谓“移疾”,就是生了病、请求退休。这首诗后两句,写的是辛赞下班后非常疲累,想申请提前退休,但是见到辛弃疾,仍然强颜欢笑,陪其玩耍。

祖父抚养孙子,现在叫“隔代教育”。隔代教育常常受到诟病,因为在孙子孙女面前,祖父母总是忍不住溺爱,而溺爱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辛赞对辛弃疾是否溺爱呢?我们从现存文献里看不到这个迹象。《美芹十论》有云:“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辛赞每天一下班,就带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点江山,数说金兵之罪恶,论述亡国之惨痛,希望辛弃疾将来能找到起义的机会,推翻金国统治。

辛赞在公元1160年去世,一年后,辛弃疾就在济南老家竖起抗金大旗。

辛赞对辛弃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让辛弃疾记住了亡国之恨,并敦请名师辅导爱孙,开启了辛弃疾的文化修养和文学技能;另一方面,他带着辛弃疾到各地做官,帮助辛弃疾认清了金国政局——辛弃疾能准确预见金国灭亡,就是这个原因。

隔代教育有“溺爱”的弊端,但是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也更容易让孩子建立自信。辛赞是慈爱的祖父,不是严厉的父亲,在这种环境下,辛弃疾非常自信,但又决不自满,更不刚愎自用,只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会虚心接受,马上改正。

举个例子,31岁那年,辛弃疾向“采石之战”中立下大功的著名军事家虞允文建言,劝虞允文出兵山东。他认为金兵对山东的剥削很严重,在山东的防卫力量很薄弱,同时山东老百姓又有造反的传统,所以南宋不出兵则已,要出兵就得主攻山东。他说:“苟从其说而不胜,与不从其说而胜,其请就诛殛,以谢天下之妄言者!”

辛弃疾出兵山东的战略,确实有合理之处。但宋金之间的边境线长达几千里,两国可以调动的军队各自都在百万以上,两国的综合实力几乎不相上下,金国灭不了南宋,南宋也灭不了金国,南宋不大可能一出兵山东就能收复中原。

虞允文亲自主持过大规模战争,又在宋孝宗时期练兵多年,深知恢复中原的艰难。后来虞允文主政川陕,在西部边境筹备粮草,选派间谍,长期练兵,宋孝宗一直催促他进兵,他一直按兵不动。因为他知道,反攻金国的时机并不成熟,不管从山东出兵还是从川陕出兵,失败的概率都极高。

辛弃疾晚年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南宋第四个皇帝宋宁宗在位时,权臣韩佗胄出兵北伐,辛弃疾的好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年过八旬仍主动请缨,辛弃疾却劝韩佗胄暂缓北伐,说金国实力仍然不可小觑,南宋“更须二十年准备”。韩佗胄一意孤行,结果北伐惨败,南宋被迫与金国签订更加丧权辱国的和议。

38岁那年,辛弃疾主政湖北,治理盗贼,采取“乱世用重典”的方法。有一次,荆州江陵县抓住几个偷牛的贼,按律应该充军发配。辛弃疾指示荆州官员,应立即处死。江陵县令曹盅拒绝执行这个指示,还跟辛弃疾争论。辛弃疾先是大怒,后来想了想,觉得曹盅是对的,就废除了抓住就杀的土政策。

又过了十几年,大约是辛弃疾55岁时,他主政福建,改革食盐专卖政策,责令各州县停止销售“盐引”(古代商人购买和贩运官盐的票据),由官府直接开店卖盐。这时候,原任江陵县令的那个曹盅被调到福建长溪当县令,反对官方垄断食盐销售的新政策。辛弃疾急于推行新法,将曹盅罢了官。后来辛弃疾到长溪县实地考察,发现曹盅的反对有道理,至少在长溪当地,官卖食盐确实不如过去的盐引法好使。最后辛弃疾向曹盅赔罪,又升曹盅为福州通判。

辛弃疾这种既自信又开放的性格,可能就是在辛赞的宽松教育下养成的。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金国亳州辛弃疾
Interface-induced topological phase and doping-modulated bandgap of two-dimensioanl graphene-like networks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MULTIPLICITY OF POSITIVE SOLUTIONS FOR A NONLOCAL ELLIPTIC PROBLEM INVOLVING CRITICAL SOBOLEV-HARDY EXPONENTS AND CONCAVE-CONVEX NONLINEARITIES *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居· 文化
赵金国 挑战自我担重任
“不等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