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建设施工单位的转型升级路径

2021-05-01 21:55宋磊
经济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创新质量发展

宋磊

摘 要: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产业层面提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重大举措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标志着传统制造业将迎来内需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先进生产力由东向西迁移的压力,西部地区施工单位应按经济规律和产业政策的指导,加快转型升级,适应新发展格局。施工单位应在产品结构调整,主营业务提质增效和创新驱动三方面着手,尽快将发展方式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缓解施工单位发展中的资源困境,强化企业供应链自主可控的能力。

关键词:制造业务 产品结构 质量 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10-292-02

一、引言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针对资源合理配置为主的宏观政府层面和资源充分利用为主的微观企业层面,在供需双侧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以出口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向要素禀赋水平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迁移,中西部产品需求受市场发育水平、区域比较优势等限制,难以完全承接东部传统制造业的转移产生的冲击,中西部内需市场的竞争将更激烈。

建设施工单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人员结构老化,产品的附加值低等问题较为突出,施工单位作为企业最终产品价值链的一环,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提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企业产业链的升级,这种作用还将持续凸显。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方式,使得当时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可以生存和发展,国内经济在国际单边主义主导的情况下,可以运转起来,由此可见,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循环的重要性。这对于身处区域经济发展不充分,在结构调整尚未完成又经历油价百年未有之下跌的施工企业具有借鉴的价值。因此,优先发展什么业务,怎样发展优先业务,对施工单位生存发展和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二、制造业务现阶段的问题

内部施工单位在数十年的发展中,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取得过很多成绩,但随着科技发展、宏观要素禀赋结构的提高,技术和要素成本优势不复存在,人力资源急剧减少,维持低端供给的运营消耗着巨大的资源。

1.产品区段过宽,制造业务为自身的产品所累。产品种类的杂乱多,核心产品未能形成带动效应,是质量效益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产品间没有横向的工艺联系,繁多的产品种类难以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提质增效。

2.职工老弱病和现有职工流失现象普遍存在。平均年龄较大,辞职、分流人员较多,使得作业层需要依靠劳务分包,管理人员急剧减少,资源十分有限。

3.装备水平有待提高。公司制造业务装备设计产能较低,设备老旧化程度高,作业能力与额定功率差距较大。

4.核心技术长期未能突破。关键技术攻关跟进不足,高附加值产品难以拓展。

三、产业政策及经济规律

在内部结构不均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聚焦产业政策和经济规律抓住发展的着力点,提高施工单位整体自生力。

1.产业政策。党的十八大后,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的产业政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调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较为集中。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在基本方针中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作为结构优化的重要方法。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要推广装配化施工,并明确了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上述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一方面,建筑业将核心作业由外向内地朝工业化集成度高的预构件生产转移,提高施工过程的标准化、一体化水平,促使施工过程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制造业将发展方向由内向外朝适应多元化需求的服务型制造转变,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使分散化制造资源得以整合。类似“搭积木”的装配式施工提倡将更多的建筑构件在工厂完成预制,提高部件的标准化水平,减少现场作业量,这与工程建设领域近年倡导的模块化施工的内涵极为相似。对施工单位而言,不论是装配化施工,还是服务型生产,都要集成一个有能力对接动态需求的高质量构配件制造单元,完成模块的制造及组装,制造单元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与模块产品的同类属性正向相关。施工单位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应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逐步排空低端供给,提升制造业务的产品和技术的资本化程度,以满足上级企业生产建设的多元化需求,将施工方式由“蚂蚁搬家”式散件组装升级为“制造单元生产高端模块化构配件”——“施工现场完成大型模块吊装和组装”的双主体施工模式。

2.等成本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启示。就单一产品而言,当资本的价格相对高而劳动的价格相对低时,选择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或技术的成本较低,反之则选择资本密集型产品或技术的成本低。如图1所示,P1、P2、P3为企业P的3种产品,平均劳动相对密集程度P1>P2>P3,等产量线正好和等成本线相切时,该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可以获得平均利润水。等成本线是C1C1时,选择产品P1,并用A1点的技术进行生产时,产品具有自生能力,而当宏观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水平提高时,选择P3并采用A3点的技术进行生产时,该产品才有竞爭力。

中国经济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宏观上要素禀赋结构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图2和图3所示,近30年来,国内的贷款利率水平大幅降低,而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较2003年提高了一倍还多,到2016年时,劳动力水平与美国基本持平。在利率水平和劳动力成本一降一升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随人口红利逐年衰减已消失殆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宏观产业结构还将深度调整,不改善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产品结构,在东部先进制造业回迁的冲击下,将会出现干得多、亏得多、收入少、职工累的恶性循环局面。

施工企业的制造业务提高自生力,一方面将产品逐步由P1、P2向P3点升级,将桥架等业务逐步淘汰,释放管理和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资本密集型产品再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解锁资本化程度更高的产品,提高人均设备占用率,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和技术提升使企业的生产力与宏观要素禀赋水平的提升动态对接。

四、建议

如制造业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退出,质量和创新资源空间就相应充足,西北气候干燥适宜焊接的地域优势和管理人员现场经验丰富等比较优势将重新显现,主营业务提质增效的基础就比较牢固,资本密集型产品容纳劳动力低的特性与公司人员急剧减少的现状可较好融合。

1.优化产品结构。保留工程建设和产品制造都需要的垫片业务,针对单次需求少,频次高的特点,进行框架采购,强化质量管理流程,消除安全风险。对双层罐业务的运营单位进行调整,淘汰电缆桥架业务,缓解制造业务资源压力。

2.主营业务质量提升。在资源压力得到缓解的情况下,将质量控质发展到质量创新,质量创新将深化质量“三全”管理,使质量管理的重心從“达标”升级到“创标”,降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加速引进新型检测手段,如换热管与管板焊接接头的射线检测和TOFT检测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以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如换热管与管板焊接接头的检测技术的提升,使现有产品的固有特性不断地改进提高,更好地满足新改扩项目的需求。

3.创新引领。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激励体系,鼓励经营、采购、工艺、质检等岗位对标行业先进,查找问题不足,总结实践经验。尽量避开自主创新项目,减少创新主体对高强度R&D投入的依赖,结合实际开展学习型创新活动,引进先进制造技术,如换热器常用的先进胀接和焊接制造技术以及与重点项目高度相关的表面光整技术等。在目前公司资源相当有限的情况下,依托本级和上级的创新激励体系,通过论文撰写和成果申报,加强对学习型创新创意的论证和总结,使引进的技术和方法能够接地气,风险小,效率高,突破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技术瓶颈。

五、结论

在职工不断流失的情况下,制造业务调整产品结构可提高业务整体自生力水平,产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升级为资本密集型后,施工单位主营业务按照国家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转型升级资源条件更为充足。

“低端供给—职工流失—管理职能丧失—自生力进一步降低”的恶性循环被打破后,才能形成主营业务提质增效和创新引领的双级推动发展方式,更好地适应新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自生能力和国企改革.1999.

(作者单位:中石油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甘肃兰州 730060)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创新质量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质量投诉超六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