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主题。这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是开放的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是公有制经济;科学社会主义为国企发展开辟新境界。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就会创新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更广泛的世界意义。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国有企业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10-029-02
一、引言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从理论逻辑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现实条件。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进步的理想。科学社会主义是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而言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而产生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1]16世纪到19世纪,欧洲经过文艺复兴的新文化运动,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社生产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指出:“这种工业的中心是兰开夏郡,兰开夏郡是棉纺织业的摇篮,棉纺织业使得兰开夏郡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把它从一个偏僻的很少开垦的沼泽地变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这种工业在80年内使兰开夏郡的人口增加了9倍。”[2]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无产者受到了更多的剥削。1516年英国人莫尔,出版《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源头。意大利人康帕内拉、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和圣西门、傅里叶,英国的欧文,还有革命者德国的闵采尔、英国的温斯坦莱、法国巴贝夫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和斗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猜想和行动,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奠定提供了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推动了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性飞跃,1848年2月21日,《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以此为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了。从那时起,17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从一国走向多国。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艰辛探索,取得了独创性成果和巨大成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进入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從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实现途径和具体表现进行认识和理解。
二、科学社会主义是开放的体系
1848年欧洲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和19世纪后期工人运动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思想的变化,这些表明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共产党宣言》的7篇序言便是这方面的典范。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册增补一文中,根据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指出交易所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最突出的代表”,而“1865年交易所在资本主义体系中还是一个次要的要素”[3]。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活的行动理论,即同工人阶级在其每个可能的发展阶段一道工作的理论”[4]。列宁在《论策略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在分析时局时,不应当从可能出发,应当从现实出发。”[5]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同时胜利论”,在俄国创造性成为“一国革命论”,并取得了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狭义上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广义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人的解放学。列宁在1902年发表的《政治鼓动和“阶级观点”》一文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7]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学说、一种制度、一种道路。作为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不仅是社会主义,还有资本主义,而且研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作为制度,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化劳动为基础,人民当家做主的治理制度。作为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是共产党领导的,通过科学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实践道路。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世界社会主义的真理。社会主义在500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即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科学社会主义到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社会上有“一大四小”社会主义国家,即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亚洲,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对世界经济贡献近三分之一。目前,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在“一球两制”斗争和合作的前沿,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以开放的视野博采众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影响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任务。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是公有制经济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化生产及其发展而产生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在经济上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1880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指出正是由于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对于中世纪欧洲封建生产方式的进步,“把这些分散的小生产资料加以集中和扩大,把它们变成现代的强有力的生产杠杆,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承担者即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8]恩格斯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矛盾之后,深刻指出:“社会的产品被个别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恩格斯根据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提出:“矛盾的解决: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9]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10]坚持公有制,发展公有制经济,直接关系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是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0%,工业企业基本全是公有制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国有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但是其实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从《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 国家体改委 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关于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请示的通知》(国发【1991】71号)这一文件出台开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日益提升。从国有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地位更加坚实,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基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四、科学社会主义为国企发展开辟新境界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自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属于全世界的文明成果。今天科学社会主义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已经生根发芽,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硕果。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工程,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是世界社会主义的“硬通货”,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星星之火。从世界范围看,国有企业总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大规模出现主要集中在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两个阶段。[11]从100多年的国有企业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是克服市场盲目性,走出资本主义相对过剩危机的有效经济组织形式。国有企业的国家底色和市场机制是世界上选择国企的一个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大致分为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受不同部门管理,代表不同出资人,以资本为纽带,以管资本为主,开展公司的各项经营管理。对比中外国有企业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过去有一段时间,我国借鉴西方企业管理理论,更多强调业务和控制,将执行力视为企业的圭臬。殊不知,如果没有企业的发展宗旨,为民造福,为国分忧,为社会履行责任的办企业立场,企业的社会性就会走样。国有企业是社会公民,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保持国有企业为国为民的前提条件,是解放无产阶级,解放生活和生产能力的有力武器。当然国有企业要发展,不能故步自封,要与国际接轨,与市场接轨,与时代接轨,正确处理国有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把企业的经营与意识形态的交流结合起来,既要吸收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成熟有效的企业治理模式,也要立足国情把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转化为推动人的解放这个人类共同关心的倡议。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方法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与世界上各类所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进行互利合作,促进共产主义精神的国际化、国企化。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地,西欧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分析跨越國界、跨越社会制度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合作,将世界社会主义的大同理念,通过企业化运作的方式进行推动,消除“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逆全球化”和强国必霸的冷战思维和有色意识。这是中国国有企业的国际主义,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规律。恩格斯指出:“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的应有之义此时终于获得了承认。”[12]中国国有企业走向国际,是一种资本流动的形式,即中国国有资本作为世界资本中一种国家资本参与资本的运营,遵守的是国际通行的资本规则,同时对资本无限的运动进行有限理性的引导和控制,为世界资本运动植入中国国家因素,这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上由于资本主义的矛盾导致的两极分化所做的贡献。同时也是中国国有资本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与发达国家资本同台竞技,互相学习交流的机遇和平台。我国国有资本的形式是实业资本,即不脱离实体企业的资本运作,为世界上那些渴望发展,追求通过勤劳致富的人们创造丰富的就业岗位和成长机会。2020年第16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这为我国国有资本运作指明了方向,我国国有企业作为国有资本的人格化表现,同样需要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洋为中用,中西结合,为我所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往开来的事业,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中国化融合的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之花,在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大循环中,保持人民为中心的种植,维护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与资本主义企业合作共赢,共同建设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目标感召下,和平、和谐、和合,在联合的、社会的资本之上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国际社会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7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3—94页。
[5] 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页。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7] 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1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9页。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17页。
[1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第14页。
[11] 国企改革若干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年版,第28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23页。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00;中国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27)
[作者简介:张惠敏(1973—),男,山西吕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中车太原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高级政工师。]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