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媒介演化的五次“魔术化效应”

2021-04-30 09:05陆地藏新恒
新闻爱好者 2021年2期
关键词:进化

陆地 藏新恒

【摘要】人类媒介的发展经历了自然媒介、人工媒介和电子媒介三大阶段,其中每个阶段又对应着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的媒介。但是,媒介的形态和功能如何演进到了今天的状态?为何后来的媒介能够挤掉、覆盖甚至取代前面的媒介?古今媒介的进化有无一个简明扼要的共同规律?作者以全新的研究视角,揭示了“魔术化”程度的由低到高就是人类媒介进化的共同规律,并经历了五个特征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为媒介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洞彻未来的窗口。

【关键词】媒介发展;魔术化效应;进化

在人的面对面交往中,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都能够传达或者接收特定的信息。随着信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仅凭人类的感官系统很难传递和保存特定的信息。因此,人类不断地尝试利用体外化的技术和物质来改善信息传递的速度、效果和范围,一代又一代的新媒介也就应运而生。

从传播学的角度观察,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信息传播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自然也是一部媒介发展的历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媒介,但后来的媒介总是要超越前面的媒介。为什么媒介总是后来居上?人类媒介的演化和替代有没有什么共同的规律或密码?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笔者认为,魔术化效应就是人类媒介进化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普遍规律。所谓媒介的魔术化效应,就是媒介因技术发展和形态变化所展现出来的特殊功能和魅力。自人类诞生以来,媒介的魔术化效应总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各有显著的功能和不同的特征,每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进化和强化。

一、语言的诞生带来信息传播的第一次魔术化效应——史前自媒体时代的存在

人类最早的传播活动应当是肢体行为和声音,但是,肢体行为和声音内涵的不确定性与传递范围的有限性,使其传播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距今约35000年—50000年前,有着确切含义且约定俗成的人类语言相继诞生了。与随意的动作和含混的声音相比,语言的产生①和使用,不但是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一次大转变,也是人类信息传播能力的大跃进。由于其大大提升了信息识别和传播的复杂性、精确性和广泛性,因此,语言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人类传播的正式开端,也是人类媒介发展的第一次魔术化效应,也可以称为人类信息传播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其最显著的传播特征有二:一是信息与传播者的同一;二是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和精准性大大提高。

据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版的《语言学与语言交际手段指南》一书上提供的数据,当今世界已知语言共有5651种,公认的独立语言有4200种,其中100万以上人口使用的有19种。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是汉语,使用国家最多的语种是英语(30多个国家)。在一个国家内使用语种最多的是印度,有845种。世界上约有500种语言得到了人们较为深入的研究,有1500种几乎无人研究过,占全世界四分之三的语言没有文字。[1]汉语被很多国家的人认为是世界上最难说、最难学的语言,但是,中国人自己并没有觉得汉语有多难学,中国孩子说话的年龄也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迟或表达困难。相反,中国人听到法语、俄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都语、缅甸语等往往觉得音节含混,难记难学。但是,不管听上去多么难听难记的语言,在使用者的内部群体中都能起到比较充分的交流和传播信息的作用。哪怕一句也听不懂,我们每个人仍然能够感觉和承认语言的奇妙。我们在旅行过程中,有一个最大的障碍也是最大的乐趣就是不断能听到自己不懂但仍然感到好奇的各种语言。正是语言的差异性和确定性兼具的特性,才使人类社会乃至民族、国家得以形成。有人如果能够流利地说一种或者几种不同的语言,这个人就会让人感到很有才能,很有学问,当然也很受人尊敬。假如一个人能够听得懂飞禽走兽的语言,这个人更会让人崇拜不已。这就是语言比动作和简单的声音更有魔力也更有传播应用价值的地方,也就是其魔术性特征的一面。但是,语言诞生后的数万年里,都是与个体或群体的存亡相伴随的,既体现出史前自媒体信息与传播者同一性的一面,也体现出个体信息存储和传播局限性的一面。

二、文字的诞生带来媒介传播的第二次魔术化效应——信息与传播者的分离

语言虽然奇妙,但并未突破信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人们依然需要依靠图画、结绳、飞鸟、擂鼓、烟火(烽火)等方式保证信息的留存时间和传播范围。[2]大约在5200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和埃及先后出现了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文字的出现使得信息的确定性和传播空间大大提高,也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甚至是上下埃及统一的条件。[3]其实,文字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文明的必要条件的地步。中国的5000多年文明之所以不被欧美国家的学者承认,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只发现了公元前1500年前后商朝的甲骨文字,夏朝的文字和遗物都没有被确切地发现。如果说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的第一次信息传播技术革命,那么,文字的产生就是人类的第二次信息传播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文字作为信息媒介的魔术化效应在于:文字的发明不但使人类找到了记录语言的重要方式②,也是人类首次系统地将信息和传播者(信息发出者)分离开,而且理论上不受距离的限制。此后,承载文字的媒介经历了从自然的岩石(刻符)③、甲骨(文)④、简牍⑤到人造的陶器⑥、青铜器⑦⑧、布帛⑨的一系列变化,便捷性和信息的传播能力也不断提高。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竖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厘米、宽90厘米、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才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以至于很多人争相抄写甚至拓印。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但由于甲骨不常见,陶铜石太重,布帛又太贵,因此,竹简便成为我国歷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信息记载媒介。实际上,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两捆简片系一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4942枚,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为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但竹简使用起来非常麻烦。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成语“学富五车”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倒是信息匮乏时代的真实写照。在今天看来,“五车”不管是指读的书还是写的书,都没有多少信息,因为一片竹简写不了几个字。此外,竹简时间长了还会受到虫蛀,不能长时间保存。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则在泥板上记录文字,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就刻在泥板上。

三、纸的发明带来媒介传播的第三次魔术化效应——从旁观时代到捧读时代

从使用成本、便利和传播的角度看,上述各种媒介都不理想。五千年前的埃及纸莎草很早就用来写字记录信息,古代埃及的历史多亏有了纸莎草的记载才得以被后人所知。但是,纸莎草并不是真正的纸,只是一种纤维的黏合物,而且原料只有尼罗河畔才有。真正的纸张直到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以后才出现。宦官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纸张,人类从此才算真正找到了比较理想的信息媒介。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迅速传向华夏四方,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主要的书写材料,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⑩作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遵循周边传播的规律,造纸术于公元四世纪最先传入中国的藩属国朝鲜和越南,七世纪传入日本,八世纪传入阿拉伯,十二世纪以后才由阿拉伯人经西班牙传到欧洲内陆。从1200年到1400年,几乎经过了200年的时间,欧洲才完成了从使用昂贵的羊皮纸到使用现代纤维纸的过渡。[4]

纸张的出现,使得人类记录信息的效率和获得信息的数量大增。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时期,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是我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除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东汉名士郭太(128—169年),有书五千卷;西晉文学家张华(232—300年)搬家的时候,用了三十辆车来专门装书。大约在西晋以后,中国人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从原来“旁观为主”(碑刻、钟鼎文等,如东汉著名的“熹平石经”)的时代进入了“捧读为主”(书籍)的时代。

纸张的出现淘汰了原来五花八门的信息记录介质,但是,在纸上抄写仍然费时费工,还容易出错。现代意义的传播媒介是随着印刷术的发明而悄然登场的。作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在我国出现实非偶然。它与我国三种古老独特的印刻、碑石拓印、布帛印染三大技术和纸墨的普及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密切相关。历史记载,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即有铜印出现。先秦时期官印、私印已经大量出现。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一书中曾提到过一个四寸见方的大木印上有120个字。这其实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到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已经出现。1900年,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輥?輯?訛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经五代到宋代,雕版印刷进入全盛时期,甚至出现了彩印。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版效率低下,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或者雕版发现了错别字,整块版片就成了废物。活字印刷制版的出现正好弥补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可重复使用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或拆版,大大加快了制版时间,而且活字比雕版占用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和陶活字印刷术。宋元以后,活字印刷术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世上又逐渐有了木活字、铁活字、铜活字印刷术。?輥?輰?訛?輥?輱?訛活字印刷极大地提升了文字复制的效率,但不知何故,中国传统印刷中活字书始终未占主流,主导方式依旧是雕版印刷。13世纪末,金属活字出现在朝鲜半岛;16世纪末,日本用活字刊行《古文孝经》《劝学文》。大约在13世纪前后,蒙古人和阿拉伯人将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带到了欧洲。1440年左右,德国商人约翰内斯·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将当时欧洲已有的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了铅活字印刷,并使用转轴印刷,印的是纸和羊皮纸。古登堡的印刷术使得印刷的速度大为提高,印刷量剧增(50年中用这种新方法印刷了3万种印刷物,共1200多万份印刷品),文字印刷品变得非常便宜,书籍等信息媒介的印刷出版物随之出现,欧洲的文盲也因此大量减少。?輥?輲?訛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之所以能够在全德意志各地拥有一批追随者,就是他聪明地利用了图书出版印刷机构广为散发他的小册子。“钟和书籍与大炮、远洋船只一样对1500年后欧洲在全球居主导地位起了促进作用。书籍培育出的习惯促使欧洲人高效率地工作并准确地制订计划;书籍的普及大大增强了进步思想的交流与传播。”[5]随着印刷术和水陆交通的逐步完备,书籍甚至新闻性的定期出版物在欧洲开始出现。?輥?輳?訛[6]但由于生产和投递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出版物多为周刊,价格高、传播范围有限,时效也差,尚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輥?輴?訛但是,人类信息的传播媒介却从此从五花八门的介质进入了基本以纸媒为主的捧读时代。纸媒最大的魔术化效应特征有三:信息媒介从作品转化为产品;消费从旁观进化到捧读;传播效果演化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四、电的发明带来媒介传播的第四次魔术化效应——从捧读时代到播看时代

随着航海术的发展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来临,国际贸易日益发达,对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的出现立即开启了欧洲信息传播的新时代。15世纪末,欧洲各国印刷商开始出版活页印刷品,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乃至维也纳、奥格斯堡、科隆、汉堡、但泽等城市都出现了信息传播中心和定期或不定期的新闻出版物。1605年,荷兰安特卫普创刊了不定期的半月刊《新闻报》,1617年改为周刊,随后又改为周三刊。1610年以后,德意志的科隆、法兰克福、柏林、汉堡、斯图加特先后出现新闻类的周刊。1626年,荷兰已有140种新闻出版物。西班牙、瑞士、瑞典、丹麦、比利时等国家在17世纪中叶也先后出现了类似的定期出版物。1631年1月,法国第一个周刊《各地见闻》在巴黎创刊。但是,标志人类现代报业时代正式到来的是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一个是英国著名诗人、政论家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44年在英国议会发表著名的演说《论出版自由》;一个是出版商蒂莫休·里兹赫(Demotion Rietz)1650年在莱比锡创办的德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家日报《新到新闻》(EinkommendaZeitung)。前者探及了新闻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乃至传播的本质,后者强化并固化了报业传播的基本形式和时效特性。在弗里德里希·科尼希(Friedrik Koenig)1814年发明的蒸汽驱动滚筒印刷机的基础上,1843年,理查德·霍(Richard March Hoe)成功研制出蒸汽驱动轮转印刷机,报纸的印刷效率和速度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新闻媒体逐渐成为现代都市人正常生活的必需品。人类开始进入准大众传播时代。

1831年10月17日,仅上过两年小学的英国人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首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10月28日,法拉第发明了圆盘发电机。这是人类创造出的第一个发电机。而19世纪80年代交流发电机和变压器的发明使得高速度、长距离地输送电源成为现实。作为一種可产可控可传输的非自然产生的新能源,电的出现使人类文明登上了一个巨大的台阶,也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了影响深远的第四次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1837年美国画家兼发明家莫尔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1844年5月24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有线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輥?輵?訛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首次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輥?輶?訛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A.C. Popov)和意大利人马可尼(G M Marconi)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无线广播电台随之产生。?輥?輷?訛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经过不断完善也进化成为性能更好的录音机。?輦?輮?訛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的“电影视镜”问世,但每次仅能供一个人观看。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中用他们改进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他们的影片,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輦?輯?訛

伴随着电视机、录像机?輦?輰?訛等新型电子媒介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时代。1927年,英国工程师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通过电话线在相距数百公里的伦敦与格拉斯哥之间进行了图像传输;1928年,他又在伦敦与纽约间成功地进行了电视收发试验;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机械电视试播;1936年,BBC开播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輦?輱?訛1956年,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录像机面世。?輦?輲?訛至此,与电的发明相关的主要电子媒介全部产生,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形态的多样性、数量的丰富性、场景的直观性和广阔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的体外传播也逐步从“旁观时代”经过“捧读时代”过渡到以电子媒介为主的“播看时代”,媒介的魔术化效应和吸引力也进一步增强。

五、互联网带来媒介传播的第五次魔术化效应——从播看时代到体验时代

电子媒介传播技术的出现给人类的信息传播和获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无论是广播媒介还是电视媒介,都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信息只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传播;信息量有限;单向传播;稍纵即逝。

1969年,随着美国国防部“阿帕网”(Arpanet)计算机网络的创立,一个叫“互联网”的新媒介横空出世,并经过不断完善,迅速风靡世界。互联网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应付可能的战争,以便在受到外来袭击的情况下,计算机仍能正常工作,信息仍能正常传播。[7]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这个神奇的网络媒介基本实现了人类所有的传播梦想:多媒聚合,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事不报,无所不知。

互联网媒介的产生离不开电脑的发展。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研制成功。这个有1.7万多个电子管、体重达30多吨的庞然大物得两三间教室才能装下,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运算。[8]1973年4月3日,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的手机由乌克兰裔美国人马丁·库珀(Martin Lawrence Coope)发明,重约2磅(1磅=0.4535924公斤),有两块砖头那么大。而诺基亚1982年生产的第一款手机则足足有9.8公斤重。[9]从诞生的那天起,电脑(计算机)的体积、形态、功能就在不断优化,直到今天,各种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层出不穷,但都是遵循微型化、个人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手机也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脑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融合加速,功能堪比电脑,具有强大的媒介信息制作、传播和接收能力的智能手机登上移动传播信息时代的舞台。1993年,美国国际商务机器公司(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机Simon。[10]经过多年的研发,2007年6月29日,美国苹果公司正式发售了第一代智能手机iPhone,随后,又相继推出功能不断扩大的改进系列,迅速颠覆了以诺基亚、爱立信为代表的传统手机市场,在全世界赚得盆满钵满。除了一般的新闻传播、信息搜索、音视频通话、上网、游戏、FLASH、电邮和多媒体信息制作、接收与传播功能外,其主画面还包括以下功能性图标:信息(SMS和MMS)、日历、相片、相机、YouTube、股票、Safari浏览器、地图(谷歌地图)、天气、语音备忘录、笔记、时钟、计算机、设置、iTunes商店和App Store等。2011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推出了首款应用指纹识别技术的手机[11];2015年,富士通推出了全球首款搭载虹膜识别技术的手机。2018年10月31日,深圳柔宇科技发布了全球第一款可折叠屏幕手机。[12]而2019年春节后上市的华为P30pro手机除了在各项功能上达到或者超越主要竞争对手苹果手机和三星手机外,其4800万的后置摄像头和5倍无损变焦能力简直就是一部高级专业相机。

网络媒介的神奇功能和移动网络与智能手机媒体的结合给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体验,全球网民的数量不断创下新高。随着大数据和算法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虚拟现实(包括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VR)对人类视觉和听觉的开发不断强化,甚至出现了向触觉进军的探索。2015年,西班牙的一家VR公司(Neuro Digital)就推出一款虚拟现实手套,它可以和多款虚拟现实设备相互配合使用,让受众在游戏中拥有逼真的触觉体验。[13]

与此同时,高度信息化的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甚至智能运动鞋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可穿戴信息设备的种类不断涌现,日益强化着消费者与信息和生活环境的连接。据外媒报道,瑞士一家名为Epicenter的公司已经开始在员工的手掌上植入芯片,购物、开门、打印机等操作通过手掌就能进行验证。[14]可穿戴媒介信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已经从人体外部进入到了人体内部。

除了利用自身的智慧,人类也在不断探索利用类人智慧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发展到今天,人工智能在媒介信息传播领域已经广泛应用。机器人记者、机器人编辑和机器人主播在国内外新闻传播实践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人类媒介发展的历程中,媒介技术、媒介形态和媒介功能不断丰富和提升,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是媒介“魔术化效应”的巨大提升。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和发展都是对媒介“魔术化效应”的加强或更新和检验。使用和参与的公众越多、越积极,就意味着媒介的“魔术化效应”越强;反之亦然。

注 释:

①在距今大约10万年和5万年间,智人发展了生理上的综合特征,这是在动物中独一无二的——有声带的喉咙和有舌头的独立口腔,使他们能够发出几百种清晰的声音。渐渐地,智人用这些声音说出了极其灵活的语言,与直立人和其他诸类相比,每个个体都能交流更为复杂、更为细致的信息。参见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魏凤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9页。

②人类文字起源有一源说和多源说之分。一源说中,有认为人类文字起源于两河流域的,也有认为起源于埃及的;更为流行的多源说则认为极其稀少的几个地域分别独立产生了几大文字系统: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的圣刻,公元前3200年的西亚楔形文字,公元前1200年中国商代的甲骨文,公元前800年中美洲文字。参见郑也夫《文字的起源》,《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③早期人类在洞穴里留下的壁画大约创作于3.4万年到1.2万年前,大多位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法国的拉斯科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发现的洞穴。在这些地方,史前人类留下的绘画表现了令人震惊的敏锐和力量。他们描绘的主要是动物,特别是体型庞大的野兽,如猛犸象、野牛、驯鹿等,不过有时也会出现人类的形象。参见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魏凤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9页。

④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商代文字,其大宗材料即是指在殷墟出土的通行于商代晚期的甲骨文。甲骨文主要为商王室在龟甲材料上所作的占卜记录,故一般人把他们称之为卜辞。占卜者挑选专用的宽大骨头,比如绵羊的肩胛骨或者乌龟的背壳。他们在骨头上写下要咨询的问题,然后把它放在火中或者放在一个极热的工具上加热。加热过程中,骨头会断裂、出现纹路,占卜者研究纹路的类型,判断刻在这块骨头上的问题的答案,并经常把答案写在这块骨头上,后來的书吏也会添加上关于事件实际进展的情况。参见王蕴智《商代甲骨文的发现、流传与研究》,《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魏凤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7页。

⑤简牍是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未被变成册之称。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文字的主要载体,从西汉以来就有简牍出土。《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载有刘向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为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臧于秘府,伏而未发。参见卫坚《文字载体的前世今生》,《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12月19日,第4版。

⑥日本中部的绳纹文化大约在公元1万年前生产出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公元前7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工匠们就发现,如果先在泥上蚀刻图案,烧制后泥土变硬,这些雕饰也能永久地保留下来。不仅如此,工匠们接下来又在他们的作品上面上釉,使之色彩斑斓。最后,陶器不仅成了一种具有实际用途的器具,也成为表达艺术的媒介。参见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魏凤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5、26页。

⑦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两河流域。参见彩图科技百科全书编辑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发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第34页。

⑧金文是指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品种丰富,商中期出现了铭文。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重7.95千克,内底有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实物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参见卫坚《文字载体的前世今生》,《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12月19日,第4版。

⑨天然纤维容易腐烂,所以纺织业开始的年代并不十分清楚,不过现在已发现最早的纺织品碎片出现在公元前6000年。中国缣帛文献约起源于春秋时代,盛行于两汉,与简牍并存了很长一段时期。缣帛柔软轻便,幅面宽广,宜于画图,这些都是简牍所不具备的优点。但其价格昂贵,普通人用不起,而且一经书写,不便更改,一般只用为定本,所以缣帛始终未能取代简牍作为记录知识的主要载体。古代文献中有关帛书的记载,也大都是与皇家、贵族藏书有关的。到晋代纸张普遍使用后,缣帛逐渐退出传播的历史舞台。参见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魏凤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8页;卫坚《文字载体的前世今生》,《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12月19日,第4版。

⑩《后汉书》中《蔡伦传》记载: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称“蔡侯纸”。

?輥?輯?訛敦煌发现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刻本《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现藏英国图书馆),它是现存世界上最早印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从文字和图画的刻印来看,已经达到了雕版印刷术的较高水平。参见钱昆《书籍的变迁与阅读的历史》,《图书馆论坛》2018年第8期。

?輥?輰?訛印刷术起源于雕版印刷。《全唐书》卷六百二十四记载,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川东节度使冯宿上奏: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故命禁之。这是雕版印刷最早的记录。参见郑也夫《雕版印刷的起源》,《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輥?輱?訛印刷术后被毕昇改进为活字印刷,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记录: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五代冯道(瀛王)始印五经,已(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这是关于活字印刷发明人毕昇的唯一记载。参见郑也夫《活字印刷的起源》,《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輥?輲?訛1434年,德国商人古登堡开始研究从中国传来的活字印刷术,几经周折,成为集大成者。1451年,他为教皇尼古拉斯印制赎罪券,不低于2000份;1462年,谷登堡印制《拉丁文辞典》后两年,美因茨遭到阿道夫二世的占领和掠夺,追随过谷登堡和富斯特的一些印刷工匠外逃,将印刷术带出美因茨。印刷术以惊人的速度传遍欧洲,成百上千部印刷机以令人炫目的速度运转。参见郑也夫《活字印刷的起源》,《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輥?輳?訛在15、16和17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建立正式的邮政服务,而且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种用途。信息是用马匹和马车来传送的,逐一通过当时欧洲大部分地区破烂的路段。在长途跋涉中,信件运送的速度很少超过每小时10英里。在18世纪晚期,从伦敦到爱丁堡还需要走60小时;从伦敦到曼彻斯特要24小时。直到19世纪早期,随着铁路的发展,通过邮政传送信件所需要的时间才大幅度缩减。参见戴维·克劳利、保罗·海尔《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董璐、何道宽、王树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4页。

?輥?輴?訛1609年的时候,周刊已经在德国的一些城市出版发行,如奥格斯堡、斯特拉斯堡和沃尔芬比特尔,而且有证据表明周报应该在比这稍早的时间(1607年)就已经在阿姆斯特丹出现了。参见戴维·克劳利、保罗·海尔《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董璐、何道宽、王树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5页。

?輥?輵?訛1835年,美国发明家萨缪尔·芬利·布里斯·莫尔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此后不久,哈瓦斯社于1845年即使用新建的巴黎-里昂的电报线路来传送和发布新闻。参见孙宝传《电报的发明与通讯社的产生》,《中国传媒科技》2011年第11期。

?輥?輶?訛目前,大家公认的电话发明人是贝尔,他于1867年2月14日向美国专利局提出电话专利申请,并于1876年3月7日获得批准。参见籍顺心《跨越三个世纪的公案——谁先发明了电话?》,《声学学报》2008年第1期。

?輥?輷?訛1879年,布道就在美国通过电话线广播;1880年苏黎世的一场音乐会通过电话线传播到50公里之外的巴塞尔。参见戴维·克劳利、保罗·海尔《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董璐、何道宽、王树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7页。

?輦?輮?訛录音机的前身是留声机,为爱迪生发明,时在1877年。1888年一位美国人发表了利用剩磁录音的论文,奠定了录音机的理论基础。1898年,一位丹麦人发明了钢丝录音机。参见谢泳《录音机中国传播史料一则》,《中华读书报》2013年6月9日。

?輦?輯?訛第一台电影摄像机(活动电影摄像机)和第一台放映机器(活动电影放映机)的发明,应该归功于爱迪生的雇员迪克先生。随着电影摄像机在1892年的逐渐完善,1893年窥孔活动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也紧跟其后,这为现代电影业的发展搭建了舞台。参见戴维·克劳利、保罗·海尔《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董璐、何道宽、王树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23页。

?輦?輰?訛1951年,以美国无线电公司为主的一些公司开始进行录像机和录像磁带的研制;1953年12月,宾得劳斯比研究所采用多磁迹的方法,率先推出了彩色多磁迹录像带及其播放系统,但播出的画面比较模糊,未能马上投入使用。1956年4月14日,美国的安培公司率先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商用磁带录像机,并将它命名为“安培VRX-1000”。由于它的价格高达5万美元,所以只有电视台能购买得起。参见新华网《史上今日:1956年4月14日 第一台商用录像机诞生》,http://www.sohu.com/a/69227097_115402。

?輦?輱?訛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参见智亚莉《电视技术展望》,《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第5期。

?輦?輲?訛1951年,以美国无线电公司为主的一些公司开始进行录像机和录像磁带的研制;1953年12月,宾得劳斯比研究所采用多磁迹的方法,率先推出了彩色多磁迹录像带及其播放系统,但播出的画面比较模糊,未能马上投入使用。1956年4月14日,美国的安培公司率先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商用磁带录像机,并将它命名为“安培VRX-1000”。由于它的价格高达5万美元,所以只有电视台能购买得起。参见新华网《史上今日:1956年4月14日 第一台商用录像机诞生》,http://www.sohu.com/a/69227097_115402。

参考文献:

[1]李明秋.漫谈英语的起源[J].英语知识,2009(2).

[2]袁军.新闻媒介通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9.

[3]菲利浦·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M].赵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83.

[4]菲利浦·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M].赵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720.

[5]菲利浦·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M].赵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723.

[6]戴维·克劳利,保罗·海尔.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M].董璐,何道宽,王树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44.

[7]本·塔诺夫.互联网是如何发明的?[J].胡德良,译.世界科学,2016:10.

[8]戴維·克劳利,保罗·海尔.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M].董璐,何道宽,王树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09.

[9]震惊!世界上第一部手机原来长这样![EB/OL].https://www.sohu.com/a/210639852_100048991.

[10]青年时报.阅读简史[EB/OL].http://www.qnsb.com/fzepaper/html/2014-05/20/content_494236.htm.

[11]竖锯评测.首款拥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智能手机!你曾经用过吗?[EB/OL].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5323107220638054&

wfr=spider&for=pc.

[12]和讯网.全球第一部折叠手机来了,还是国产![EB/OL].http://tech.hexun.com/2018-11-04/195099898.html.

[13]赛迪顾问.发展虚拟现实需加快突破触觉反馈技术[EB/OL].https://www.sohu.com/a/134524923_378413.

[14]科技说说.别了手机!“刷手”时代:全球上万人正在植入这种芯片[EB/OL].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0541374706667961&w

fr=spider&for=pc.

(陆地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重庆交通大学巴渝学者讲座教授;藏新恒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

编校:王 谦

猜你喜欢
进化
大拇指的plus进化
软件发布规划遗传算法探讨
人的性格会随年龄“进化”
腾讯“进化”论
纪录片理论进化的黄金时代
大卫的“进化”:从美少年到“荷尔蒙男神”
玩着魔兽“进化”,平安还想更high
药店究竟会“进化”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