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儿呼吸机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

2021-04-30 06:07肖文娟刘美华刘媛娜
全科护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插管通气重症

肖文娟,刘美华,刘媛娜

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重症肺炎病人的重要措施,能有效缓解病人临床症状,但可能导致出现呼吸机相关性感染(VAP)、感染性休克、纵隔气肿、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1]。其中又以VAP最为常见,主要指病人在机械通气48 h或拔管48 h内发生的肺内感染[2]。有文献显示,革兰阴性菌是引起VAP的主要病原菌,耐药性极强,VAP一旦发生,易造成撤机困难,延长住院时间,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给病人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及心理负担[3-4]。国内外大量文献显示,年龄>70岁、合并慢性肺部基础疾病、意识障碍、胃pH值升高与成人VAP发生密切相关,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5-6]。儿童呼吸系统及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支气管狭窄、黏膜薄,当携带病原菌的痰液无法排出时,极易导致VAP发生[7]。关于影响机械通气患儿发生VAP的相关因素尚存在争议。国外文献显示,镇静剂的不合理使用可增加患儿发生VAP的风险[8]。国内报告则显示,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次数与VAP发生密切相关[9]。本研究通过分析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儿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为临床进行针对性防范与干预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9月在本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260例重症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男182例,女78例;出生体重:<2 500 g 86例,≥2 500 g 174例;年龄:30 d至1岁141例,1~3岁67例,3~7岁24例,7~18岁28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接受机械通气时间>48 h且均为有创通气;②年龄30 d至18岁;③患儿相关临床资料完整;④患儿或家属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肝、肾等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②诊断不明确者;③需靠呼吸机长期生命支持者。

1.3 方法

1.3.1 VAP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2013年制定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与治疗指南》[10]进行评定:①机械通气>48 h;②胸部X线可见新发生或进展性的浸润阴影;③具有至少以下2项:体温≥38 ℃;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或<4×109/L或中性粒细胞≥80%;气道脓性分泌物;支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新的病原菌。

1.3.2 收集临床资料 采用本院自制的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儿VAP临床危险因素调查表,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对纳入研究患儿的年龄、性别、出生体重、插管方式(经口、经鼻插管)、通气时间(≤5 d、>5 d)、插管次数(1次、≥2次)、早期用抗生素(有、无)、头部位置(仰卧、抬高)、危重病例评分(≤80分、>80分)、使用受体拮抗剂(有、无)。

1.4 观察指标 统计患儿VAP发生率;按是否发生VAP,将患儿分为VAP组、非VAP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插管情况、合并疾病及用药等情况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性资料采用例(%)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VAP发生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VAP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60例患儿中22例出现VAP,发生率为8.46%,将VAP组、非VAP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出生体重、插管方式、通气时间、插管次数、早期使用抗生素、头部位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影响VAP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单位:例(%)

2.2 患儿VAP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患儿发生VAP为因变量,将以上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赋值,赋值情况:①出生体重:<2 500 g=1,≥2 500 g=2;②插管方式:经口=1,经鼻=2;③通气时间:≤10 d=1,>10 d=2;④插管次数:1次=1,≥2次=2;⑤早期用抗生素:有=1,无=2;⑥头部位置:仰卧=1,抬高=2。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处理,结果显示,插管方式、通气时间、插管次数、早期用抗生素、头部位置是影响患儿VA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VAP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影响VAP发生的危险因素 VAP是医院获得性肺炎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感染类型,我国VAP发生率为9.7%~48.4%,病死率为21%~43.2%,病死率比普通肺炎高2~10倍。若病原菌是泛耐药菌或多药耐药菌,病死率可达76%[11-12]。重症肺炎患儿通常需采用机械通气等救治措施,但人工气道的建立会破坏患儿上呼吸道屏障,损伤气道黏膜清除功能,抑制咳嗽保护性反射,造成分泌物排出困难,导致气管局部分泌物滞留及下漏,易于细菌进入支气管肺组织,增加了VAP发生率;同时重症患儿在应激状态下,能量消耗增加,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力降低,进一步加剧VAP的发生[13-14]。本研究显示,VAP发生率为8.46%,与相关报告结果一致[1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插管方式、通气时间、插管次数、早期用抗生素、头部位置是影响患儿VAP发生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显示,经鼻插管的患儿VAP发生率明显高于经口插管者,与Bobik等[16]研究结果相符,原因可能为经鼻插管不利于清除鼻窦分泌物,导致鼻窦炎发病风险增加,同时被污染的分泌物会由鼻窦吸入进入下呼吸道,导致VAP发生。本研究显示,通气时间>10 d、插管次数≥2次的患儿VAP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儿,与相关文献[17]结果一致,原因可能为:通气时间越长/插管次数越多,越容易损伤患儿气管及口咽部的屏障功能,导致进入下呼吸道的病原菌数量增多、毒性增强,进而引发VAP。本研究显示,早期用抗生素患儿VAP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用抗生素者,与相关文献[18]结果一致,可能与抗生素早期使用造成患儿呼吸道、肠道菌群失调及生物拮抗力减弱,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可导致耐药菌发生,破坏人体正常菌群及微生物的生态平衡有关。有学者认为,头部抬高体位可有效降低VAP发生率[19]。本研究证实了该结论,原因可能是:胃液反流会增加病菌向口咽部移动的概率,引起VAP,而头部抬高可避免胃内容物发生反流,进而降低VAP发生率。

3.2 护理对策

3.2.1 加强培训及管理 定期对医护人员开展关于预防VAP发生的重要性、方法、注意事项的培训,培训后考核,确保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掌握VAP发生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加强对医护人员VAP预防工作的检查、监督,要求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在接触患儿及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无菌技术操作;保持室内空气温度、湿度适宜,每日定时空气消毒,每月进行一次细菌学检测,控制空气菌落保持在合理区间,限制探视,以防交叉感染。

3.2.2 呼吸机管道护理 维持气管导管气囊压25~30 cmH2O(1 cmH2O=0.098 kPa),避免气囊压力过高引起黏膜出血,压力过低引起口腔定植菌下移;定期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减少细菌定植;妥善固定管道,保持气管通畅,每日定时观察置管深度,避免管道脱出造成窒息;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1次,发现可见污染及破损时及时更换[20]。

3.2.3 口腔护理 对于行机械插管的患儿应优先采用经口插管,如必须选用经鼻插管,可选用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一旦有感染发生,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对于经口插管患儿,由于口腔处于半开状态,极易造成细菌入侵,加之禁食原因,口腔唾液分泌减少,易于细菌滋生。因此,应定时进行口腔护理,可采用氯己定、生理盐水、含漱液等结合冲洗法,每次4 h,降低VAP发生。

3.2.4 其他护理 医护人员应每日定时对机械通气患儿进行生命体征、原发病、排痰能力、意识状态、咳嗽反射等情况的评估,并指导患儿进行自主呼吸功能训练,对于符合撤机条件者早日撤机,缩短通气时间,减少VAP发生;针对重症患儿可依具体情况行有创-无创序贯支持疗法,避免二次插管;行抗生素使用前应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同时还应注意给药方法及浓度;对于无禁忌患儿,机械通气过程中应使患儿保持头部抬高体位,抬高床头30~45°,避免因胃内容物反流误吸所致的VAP发生[21-22]。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儿VAP发生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针对其危险因素,优先选取经口气管插管、减少通气时间及插管次数,合理使用抗生素,抬高头部治疗,以降低VAP的发生。

猜你喜欢
插管通气重症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光棒引导下气管插管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不通气的鼻孔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研究概况